荊忠平,荊學金
青島市平度市同和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山東青島 266700
科學飼養不僅能顯著提高奶牛的生產性能,還能有效降低奶牛生產風險,增加養殖收益。但在奶牛實際生產中,除了提供營養均衡的日糧搭配,增強奶牛體質外,還要對奶牛生產的外界環境進行調節和控制,因為環境溫度、濕度、光照、通風和空氣中有毒有害氣體均能影響奶牛泌乳性能,降低乳汁品質和產奶量,由此可見,降低環境變化對奶牛產生的刺激是提高奶牛生產性能的關鍵措施。本文結合臨床實際工作經驗,對溫度、濕度、光照、通風和大氣5個主要影響奶牛生產性能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環境管理的措施和建議,以期為奶牛生產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以促進奶牛生產和繁殖性能的提高,還可提升奶牛的免疫力,為奶牛養殖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奶牛屬恒溫動物,呼吸、消化、血液循環、肌肉運動和泌乳等生命活動都可以產生熱量并將熱量擴散到外界環境當中,若奶牛自身產熱和散熱能維持一個動態平衡,表明奶牛新陳代謝正常,健康狀況良好[1]。外界環境溫度對奶牛散熱能力具有重要影響,一般情況下,奶牛最適宜生活的環境溫度為12~14℃;妊娠和泌乳奶牛為16~20℃;新生犢牛為35~37℃。
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在-10℃左右,雖然奶牛耐寒不耐熱,但是過低的外界溫度也會影響奶牛飼料轉化率。但夏季環境溫度高于25℃時,奶牛會出現熱應激反應,即奶牛由于外界環境過高出現的一系列特異性全身反應。熱應激會導致奶牛食欲減退、精神倦怠、心跳和脈搏加快,喜精料厭粗料,奶牛的營養吸水率降低,體內的鈉、鉀和鎂離子等容易隨汗液排出;奶牛采食量、日增重和泌乳量也會下降。奶牛的適宜飲水溫度為9~15℃,溫度過低容易引發感冒或胎衣不下等疾病。擠奶時擦拭乳房和乳頭水溫以45~50℃適宜,過熱或過冷都會降低產奶量[2]。
因此,牛舍屋頂和墻面需要具有保溫隔熱的性能,尤其是屋頂設計,可以選用膨脹珍珠巖、爐灰等材料,并在屋頂上方安裝天棚形成一個穩定的空氣緩沖層,加強保溫隔熱作用。
牛舍濕度主要由奶牛自身水分排出,地面墊料、糞尿蒸發和空氣水分組成,其中奶牛自身水分排出占比75%,而舍內地面墊料、糞尿蒸發占比10%~15%,空氣水分占比10%~15%[3]。
當牛舍內溫度在9~21℃時,奶牛自身熱調節不受空氣濕度的影響。高溫高濕環境,奶牛散熱受阻,體溫升高;低溫高濕環境,奶牛散熱快、怕冷。因此,外界環境濕度過高會影響奶牛的熱調節能力,進而影響奶牛的生產和繁殖性能,也不利于奶牛自身健康的維持。但外界環境濕度過低也會影響奶牛的抗病力,尤其是高溫低濕環境,奶牛的皮膚和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出現呼吸系統疾病,許多疾病可通過空氣傳播,進而影響整個牛群健康。
因此,牛舍需要通過一些設施或操作來維持舍內濕度,一般牛舍的相對濕度維持在50%~75%即可。雖然冬季北方氣候干燥,外界環境很難達到這種濕度水平,但是由于牛舍冬季關閉門窗,在相對密閉的空間內,牛舍濕度很容易超過75%,所以產房、公牛舍和犢牛舍相對濕度上限為75%,成年牛和育成牛舍相對濕度上限為85%。
適量的光照不僅能促進奶牛生長發育,提高生產能力,還有利于調節其繁殖性能,增強體質。因此,要求規模化奶牛場最好選擇背風向陽的位置,可以讓奶牛在牛舍中享有一定的光照,同時要求面積相當的運動場,可以讓奶牛尤其是犢牛多曬太陽,促進鈣質等物質代謝[4]。
光照除了能促進奶牛自身生長和生產外,還能降低牛舍內致病菌的滋生。若奶牛長期處于潮濕陰暗的環境,會增強寒冷感,從而增加飼料消化率,但是泌乳量卻下降,降低養殖效益[5]。若牛舍位置不合理,奶牛無法獲得充足的日照,可以通過人工光照的方式保障奶牛對光照的要求,一般16~18h/天,照度為30~50Lux即可滿足正常的采食、牛舍地面清潔、奶牛飼養管理等工作。由于秋季日照縮短,延長人工光照時間可以降低夏季對公牛精液品質產生的不良反應,促進精子活力的恢復,降低精子畸形率。人工光照需要保障光照的均勻度,可以通過不同行燈具交錯布置,實現懸掛高度2.0~2.5m,燈具間隔2.8~3.0m。
隨著奶牛養殖業向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奶牛養殖密度增加,奶牛的活動空間減少。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中,需要通過適量的通風換氣來促進室內有毒、有害氣體和外界新鮮空氣的交換,促進牛舍內污濁空氣中致病菌和灰塵的排出[6]。
牛舍通風方法主要由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自然通風是指人工開放牛舍門窗實現舍內和室外環境氣體、溫度和濕度的交換,自然通風效果和外界環境的溫度、氣流和風向有關。機械通風是指借助風機來實現牛舍通風,常用的電動風機為軸流式風機和離心式風機,軸流式風機適合無通風管道或通風管道較短的牛舍,主要用于牛舍內污濁空氣的排出,并向牛舍內輸送新鮮空氣;離心式風機主要用于輸送冷風或熱風。
夏季和冬季牛舍內的氣流速度不同,冬季在0.10~0.25m/s;夏季至少為1.00m/s。夏季可以去掉卷簾,完全打開門窗,盡量利用自然通風調節室內氣流;而冬季可以利用風機或屋頂風管實現換氣,但在換氣的同時需要提升舍內溫度,防止牛群感冒[7]。
牛舍內的有害氣體除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沼氣外,還有糞尿產生的糞臭素及脂肪族的胺類、硫醇、醛類等有害氣體。這些氣體主要來源于奶牛排泄、呼吸和飼料發酵分解。當牛舍內的有毒、有害氣體累積至一定濃度時,不僅會影響奶牛正常呼吸和生理代謝,也會威脅飼養工作者的身體健康,引發人畜呼吸系統疾病,同時污染奶牛場及其周邊大氣環境。奶牛牛舍應保證二氧化碳濃度<2950mg/m3、氨氣濃度<15mg/m3、硫化氫濃度<12mg/m3。
因此,飼養工作者不僅要及時清除牛舍地面的糞污,還要加強牛舍通風換氣,促進外界新鮮空氣的輸入,進而改善和提高舍內空氣質量。奶牛的糞尿要求統一收集,并進行嚴格規范的無害化處理,嚴禁隨意丟棄或排放至土壤和水體環境中[8]。同時飼養工作者還需要根據奶牛的生長發育特點制定合理、均衡的日糧配方,通過使用微生物添加劑降低奶牛體內有機物分解產生的有害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