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馮玲玲
村莊公共空間對于村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學科均對其概念給出定義,如規劃學科對其定義聚焦于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層面,獲得廣泛認同的村莊公共空間是村民休憩、集合的公共場所,同時還寄托了村民的精神,是一種制度化的組織和活動形式。村莊公共空間的概念隨著時代發展增加了新功能從而內涵豐富。村莊公共空間是各個時期鄉村治理力量的展示舞臺,從改革開放前的公共空間全能化到村莊公共空間修復再到目前鄉村振興下的公共空間重構,村莊公共空間的概念不斷豐富,且其核心和本質越來越明確。村莊公共空間是鄉土文化集中體現的載體,見證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2.1 建設現狀
城鎮化后期,在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運動中,鄉村基建和公服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村莊公共空間物理特質也在新時代背景下衍生。與此同時,村莊公共空間面臨村民使用率不高、配置低效同質化、政績工程“城市化”、審美情趣低俗化、發展模式固化等問題,使代表物理和精神雙重層面的村莊公共空間發展萎縮。集中體現村莊鄉土文化和村民民俗生活的公共空間如今發展滯后,不禁使人唏噓。村莊公共空間作為村民精神空間的集合地,是鄉土文化最核心的物質載體。
1.2.2 問題分析
村莊公共空間精神層面的萎縮表現為:①村民使用率不高 鄉村老齡化、空心化,導致村民對于部分設施的使用有心無力,且由于公共空間內設施的設計及設置未進行實地調研,無法滿足村民的日常生活實際需求;②配置低效同質化在行政村和鎮村層面未形成系統和分類指導,導致自然村公共空間設施呈點狀分布,造成各村公共空間設施配置低效同質化;③政績工程“城市化傾向”嚴重 目前,很多村莊的公共空間采取城市廣場的尺度和配置,一味模仿城市,鄉村自身特色缺失,村民認為公共空間是村莊治理建設的“門面”,一味追求大尺度、城市化;④發展模式固化 村莊公共空間發展采用“統一模板”,忽略地方特性,制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采用不可持續的鄉村發展模式。
以上4點是目前村莊公共空間發展的共性問題,即“重指標、重空間;輕精神、輕文化”。這與國土空間改革背景下,鄉村發展注重人居空間的質量提升和鄉村振興、文化振興的宏觀建設導向存在一定差距,村莊公共空間的發展需向內核精神層面挖掘,形成良性的內部自循環系統。
在村莊公共空間的共性現狀特性基礎上,特色保護類村莊除具有對內的物理空間功能和精神空間功能外,還兼具對外展示功能。特色保護類村莊相較其他4類村莊更具有特色和文化傳承的影響力,作為展現村民精神活動和對外展示特色的載體,其發展更應得到重視。目前,特色保護類村莊公共空間建設與其他類型村莊公共空間建設存在共性問題,且由于其兼具對外展示功能,城市化傾向嚴重,很多村莊小廣場和活動中心均參考城市尺度,鄉村整體風貌被破壞,利用率低下,村莊公共空間對外展示未體現當地鄉土文化,原有鄉土文化面臨城市文化的沖擊。
同質化、城市化現象出現在特色保護類村莊中,究其原因是由于城市文化和資本力量對于鄉土文化的沖擊。資本逐利的本性揭示出特色保護類村莊的市場價值巨大,若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缺少對鄉村核心價值的保護和規劃,特色保護類村莊會逐漸失去特色,淪為城市或資本力量的代言。
蘇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社會生活使其留下較多記錄文化發展的物質空間載體,獨特的文化內涵和保存相對完好的物質空間載體讓蘇南地區的傳統形象穿越千年依然深入人心。改革開放后,該地區又因蘇南小城鎮發展模式而別具特色,但近年來,鄉村特色逐漸缺失,本地鄉土文化受到沖擊,亟需構建文化韌性體系以傳承蘇南地區的鄉土特色。
文化慣性、文化彈性和文化韌性3個概念均來自社會學,是文化范疇和工程學名詞的結合,含義相近但前置語境不同。
1)文化慣性 慣性是在原本運動的狀態下因重力加速度的加持運動狀態持續或升級,文化慣性一般指政策或文化在社會形成一定影響力一時很難叫停,影響力會蔓延至不可控甚至負面的境地。
2)文化彈性 彈性是指變量出現后可以引發更多樣可能的能力,文化彈性一般是指文化系統接觸新的媒介后擁有更多元的發展空間和更寬闊的闕值。
3)文化韌性 韌性是指系統受到外界沖擊后恢復系統功能的能力,隨著在自然生態領域和社會學領域延伸,韌性的定義也進一步深化至演進性韌性,在受到沖擊而內部混沌重組的過程中,在原先穩定的基礎上演化出新穩態進而達到新的系統平衡。文化韌性一般在社會學領域強調,與之對應的是文化斷裂,強調文化系統在受到沖擊和侵襲后系統演進升級的能力。
三者對比辨析,文化慣性影響具有雙面性,文化韌性與文化慣性對比更強調優秀文化的傳承;文化彈性是指文化發展的多元可能性,前置語境是在健康相對穩態的文化大環境,文化韌性與之對比強調系統收到外來沖擊后對自我系統的循環和升級。目前大背景下,鄉土文化面臨城市文化和各種資本力量的沖擊和擾動,鄉村發展的文化韌性建設迫在眉睫。
文化韌性是指文化系統受到擾動后系統調整適應的能力。韌性系統有若干特性,但文化韌性卻少有專家學者系統研究,目前僅為零散不系統的見解。筆者根據自身理解和對于韌性的認知,總結出文化韌性特質具有四大能力:①文化韌性特質體現在時間維度,表現為文化線性發展下,文化在各個時期都會傳承進化到不同狀態;②文化韌性特質體現在調試方面,特指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例如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信息時代爆炸式的調試和自洽能力;③文化韌性特質體現在創新方面,即在面對擾動后內部和外部進入的元素混沌重組進入新穩態的能力;④文化韌性特質體現在組織方面,即培育自下而上自制自洽體系以維持自循環的能力。
以問題為導向,以文化韌性視角為抓手,以蘇南特色保護類村莊公共空間為研究對象,構建提升文化系統四大能力,系統布置和強調蘇南地方特色,以發揮新時代傳承保護公共空間的重要作用。
文化韌性對應文化斷裂,文化韌性時間維度需得到保證,鄉土文化傳承各個時期的文化特色都應得到重視。反觀目前蘇南地區特色保護類村莊發展,由于其地理優勢和良好的經濟條件,該地區的特色保護類村莊已進行多輪規劃,各方原因導致新一輪規劃并未較好繼承之前的規劃結果,外在表現形式即各個時期公共空間特征時間線性斷裂,與文化韌性的本質截然不同。在文化韌性視角下,針對不同時期和不同政治環境下的公共空間發展,應在新一輪的公共空間建設規劃時轉變既有思維,將以往村莊公共空間的功能和文化形式辯證傳承,使公共空間鄉土文化實現線性傳承保護,突出文化韌性。
目前,蘇南特色保護類村莊面對公共空間特色缺失和各類文化力量的沖擊等問題,在文化韌性視角下處于混沌重組階段,需要保護內部秩序且兼顧自身特色發展。新時代,城市文化、資本力量和信息技術的入侵使鄉村文化受到沖擊,鄉土文化韌性系統在面對外來力量擾動和沖擊時,首先要做到對于新力量的吸納,并進一步對于吸納的新力量作出調整和排序,表現在公共空間方面就是保護現有格局,且有部分專家提出相對封閉獨立的環境有利于文化特色構建,等待外來文化力量內化。蘇南特色保護類鄉村位于我國城鎮化最發達地區,故其公共空間面對各類文化的沖擊,應先將不同文化接收入系統并進行識別和調整,做到對村莊公共空間原有特征的保護、功能傳承和村民精神意志的保護。
村莊公共空間是是村民集體精神活動的物質空間載體,公共空間活力缺失導致鄉土文化逐漸衰退。村莊公共空間使用率不高原因為:①村內年輕勞動力外出,老弱參與能力有限;②村民心態麻木,消極應對;③保護方式并未被村民理解和贊同;④村民務工忙農不得閑。村民精神意識轉移也未在村莊公共空間體現,不對位的公共空間布置,未考慮村民的實際需求。村莊公共空間建設應以服務村民精神活動為核心,實地調研村民實際需求。在蘇南地區特色保護類村莊,公共空間的對外展示功能的建設可喚起村民對于集體文化的歸屬感及認同感,應組織村民智囊團和自治體系參與其中。
分析蘇南地區公共空間特色缺失的現狀,得出其原因為當地文化主體在時代和城市力量的沖擊下未構建系統文化韌性,故需培育村民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培育鄉土文化認同感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作為村莊發展底蘊的和精神支柱,需在村莊發展的各個階段皆明確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