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菁超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未來,戰略層面的轉變已成必然,全新的制度格局逐步搭建,國土空間規劃將從技術體系向治理體系踐行。景觀規劃設計在這一洪流中將形成非常清晰且互為補充的兩個方向[1]:一個方向是景觀規劃或空間規劃,其面向的是大尺度的土地設計和空間規劃;另一個方向是景觀設計,其面向的是場地尺度上的人與自然的空間設計,目標是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提高社會福祉、協調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我國境內從事景觀規劃設計的大致分為以下4類[2]:
(1)國內綜合設計院中的景觀分院,這類分院大多實力不俗,并且擁有很好的專業綜合能力與調度能力。
(2)以景觀規劃設計為主的設計公司,這類公司近年來在專業領域內精耕細作,慢慢積累口碑,項目影響力不斷擴大,成就公司品牌效應。
(3)設計施工一體化的景觀公司,這類公司不僅擁有強大的項目建設經驗和雄厚的資金投入力,同時設計團隊的實力也不可小覷。
(4)設計師風格濃郁的景觀設計團隊,針對房產景觀、小型園林,有非常強的設計師風格,常因某一個項目,迅速擁有認可和關注。
以美國AECOM為代表的諸多實力雄厚、專業全面、經驗豐富的綜合型咨詢公司,另外還有各種具有某專類景觀設計特長的境外設計公司,在國內重大項目爭取中擁有巨大優勢[3],從早期在北上廣深等地開展設計咨詢業務,逐年深入內陸地市,取得市場份額和甲方認可。
2020年將會是景觀規劃設計的轉折之年,以這一年為分水嶺,景觀行業的下半場正在開啟。在宏觀、中觀、微觀方面,未來已來,未來景觀行業發展的關鍵詞是:更進取、更融合、更理性、更精細。面對未來,我們難以界定景觀與其他工程規劃設計的界限,幾乎所有基礎工程設計都會運用到景觀設計的理念與方法。
對于較為專項的工程設計,伴隨著設計能力的提升,各種各樣的技術、工藝、措施可以用來分析解決在以往看來較難解決的工程問題,從而項目的景觀效果、生態功能、社會價值成為其工程品質的關鍵。景觀設計在非本專業工程設計中也將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而非輔助功能,并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
對于綜合度需求很高的規劃設計項目,需要景觀作為黏合劑,讓各個專業學科更能相互契合地融合發展,促進項目擁有系統性與綜合性。這方面我們在中央公園項目、雪湖生態治理項目中有著深刻體會,景觀在這其中無疑是有著非常適合作為定位、展示及統籌這些復雜項目的專業優勢。
個性化的景觀項目,越來越重視生態性、地域性、心理性、場所性、場地微氣候等方面而不再是只關注視覺上的美觀程度[4]。景觀要作為引線,將各類學科進行串聯,這種串聯性不再是征詢專家的意見,而需要是讓他們真正地參與其中,這種前所未有交流與合作也是巨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
美觀且理性的景觀設計在新時代將作為設計追求,適宜的景觀效果不再是風景如畫、四季宜人等感性的認識進行評價,而會更多地量化為各類指標與模型。優秀的景觀作品可能會有明顯的團隊色彩,同時也一定會經得起科學的理性的思維推敲。
粗放的設計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市場化的需求,未來景觀設計會追求品質、注重細節,同時更加強調項目定制設計和使用者的人性化關懷。優秀的團隊在此會不斷累計精細化設計的經驗和智庫,成為自身優勢。
伴隨著景觀行業的細分,分工更為周密,個性更為突出。“差異化共存”成為景觀行業的主流。大而全的綜合型景觀設計院必然越來越多,一些小規模的設計團隊、工作室,由于其某一專類上的優秀表現,或者設計流程中某個環節的稀缺經驗,也會成為強有力的競爭。
未來景觀設計面對的業主將會越來越專業,定制化、特色化、個體化服務慢慢占有一定份額[5]。另外,市場也愿意用高價格為高質量、優服務買單,行業增值空間逐漸打開。
行業標準越來越規范和全面,看似設計的依據更充分,設計的彈性更狹小。事實上,在滿足所有規范要求的前提下,如何滿足委托方和使用者的需求成為最高的追求,也是最終的目標,這往往也是最難的。
2020年以前,各種基礎建設正在或已基本完成,形成一定的框架。景觀行業的下半場將會是如何整合提升的關鍵時刻。各種城市更新、生態修復、環境整治類項目會越來越多,他們往往是這些框架中的核心部分,與老百姓最能深切體會的“生活”密切相關[6],也是我們景觀設計需要通過匠心和理性思維來填充的關鍵。
我們熟悉的優秀的景觀設計品牌,無論大小都會有一個明確的設計理念作為作品的靈魂和設計基礎。認清定位,找到自己的特色和方向,才能在作品中留有印記。完美的景觀效果本身是很難用一套標準來進行評價,也無法討喜于所有人群。一個有明確專業定位和設計理念的團隊,一定會首先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更放光彩,并在作品里融入某些風格、某種堅持。這些可能在單個作品中不十分明顯,但當各類作品形成一定數量的時候,可以在此體現自身與其他設計團隊的差異。
與很多設計相比,景觀眼下不是高產高價的設計類型階段,更加精致化、定制化的要求,以及人們日益增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景觀規劃設計幾乎無法通過通用圖、標段圖來設計完成,更無法反復的使用過去的經驗和做法。每個項目都有著各自特性和專業需要,景觀人才對于項目需求的敏感度即需要在項目經驗中累計,也需要在基礎學習中構建。懂得景觀生態學、社會心理學、建筑學、規劃設計、藝術學等學科知識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可發揮更大的能力。這就要求團隊建設中,絕不能只考慮產能,而要有相當比例的研究型人才。
這點與團隊人才的綜合能力略有不同,當我們敏銳地發現跨專業的需求之后,依靠現有的基本認識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跟其他專業的專業人才充分合作。越來越多的設計協會、聯合工作室的出現,讓很多專業可以自由組合。他們可能只能處理復雜問題中的一個小小環節,但是通過景觀的聯動整合,卻能發揮完全不同的效果,專業的延展發掘還會刺激新的課題與創造,這都是合作探索帶來的機遇與發展。
數據時代的來臨給傳統產業帶來的是革命性的影響,如果只是潛心做好現有的東西,未來可能難易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探索和嘗試本身未必有著明確的效益和效果,但確能夠催化景觀事業走出常態化、形成特色化、塑造品牌化。在生產外看似無關的聯動,往往確會成為革命的開始。我們不知道未來的景觀體驗為何,是否因環境因素的改變而智能的做出調整,是否會因為受眾不同而貼心的變化功能,是否在未來會出現真實與虛擬的并存。景觀設計師需要終身學習文化、經濟、社會、社會等跨專業學科的基本知識與概念,唯有這樣,方可勝任不斷變化的國家與時代需求對個人提出的挑戰與機遇。
我們正處在一個難得一遇的偉大變革時代,日新月異的土地與社會變革,迫切需要景觀規劃設計做出不斷創新與發展,勇敢地面對人地關系與學科發展的危機,在城市化進程中擔當重任。未來景觀設計行業發展會逐步走上生態化,理性化,精細化和多元化,且突出地方特色軌道。景觀項目的發展會更多地考慮專業定位、明確設計理念、重視多學科合作,探索關聯領域,滿足使用者需求,并反映當代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設計者要從多方面不斷地總結和反思,結合新時代的思想理念,才能建設出可持續發展的經典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