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范后浩
目前,生態城市的概念在國際上未形成統一定義。最早的生態城市概念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隨后不同專家學者對這一概念也給出自己的理解。黃光宇教授認為生態城市是人與“住所”之間的一種共生關系,將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楊保軍教授給出的定義是運用生態手段,實現人與自然復合系統的良性運轉,建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其他學者從生態哲學、生態經濟學、社會學及地域空間層面對生態城市給出相應的解讀。綜合相關見解可發現,生態城市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保證城市在發展中的整體性、健康性及復合性,最終實現城市發展的一體化和可持續化。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用30年的時間完成西方國家上百年的城市發展進程,但這種開發方式不可避免地給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需要我們反思過去的城市發展模式,尋求城市發展的新方向。
在國際背景下,我國在減排方面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國雖然人均排污量不多,但由于人口基數大,對全球生態問題造成的總體影響不容忽視,這成為促使我國向生態城市轉型的外在因素。
從國內自身情況來看,我國以占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資源、4%的石油儲量、2%的天然氣儲量推動占全球21%人口的城市化進程。數據表明,我國的城市發展在資源生態方面有著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壓力。同時,我國的城市規劃當前正處于由增量向存量轉型的過渡期,城市發展方式也在不斷調整,使得我們在未來城市發展中更關注生態維度的城市建設。
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在我國一直受到很多關注,但在城市建設中并未得到較好落實。在過去幾十年,我國傳統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背道而馳,目前難以很快做到生態城市所要求的“綠色GDP”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可持續發展進程的推進。
當前,生態城市建設在區域聯系、城鄉發展及新舊城開發等方面難以做到統籌兼顧。我國地域廣袤,不同區域城市在經濟、環境、地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即使同一區域不同等級的城市所面臨的情況也是大相徑庭,故在對生態城市的建設指標、方式、要求上有所不同,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這就給區域生態協調發展造成一定困難;同時我國城鄉發展差異大、二元結構突出,城市與鄉村地區在生態層面的建設割裂,阻礙城鄉生態一體化發展;而在新舊城開發方面,我國規劃正處于增量到存量的過渡期,城市開發方式從原來“新城”擴張逐步向“舊城”更新利用轉變,在當前生態城市建設中要更多考慮文化、產權、歷史等因素,這為未來的生態規劃帶來更多挑戰。
當前,部分生態城市的建設并未真正融入生態發展理念,更多是“面子工程”。例如,有些地區為響應生態城市號召,在表面上城市環境綠化光鮮亮麗,但背地里將大量污染物、垃圾排放到鄉村地區;有些地區為達到生態城市建設指標,不顧自身實際情況,盲目投入大量資金,換來的卻是微乎其微的生態收益。
目前,我國很多生態城市在技術上缺乏創新,一些城市對生態的理解只停留在綠色建筑、綠色能源這一層面,對微循環系統、生態修復、微降解與源分離等高端技術缺乏系統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生態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此外,部分學者對于創新技術的理念甚至產生誤解,生態城市建設時一味追求技術的新、奇、特,將生態城市錯誤地理解成“高成本、高科技”城市,顯然已違背生態城市建設的初衷。
自生態城市概念提出以來,各國在生態城市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績。英國的生態城市是在“新城”基礎上建設的,在規劃上特別制定了生態城市的建設標準與法則,以期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融合發展;與英國不同,法國的生態城市建設是對現有城市地區的再開發,這一點與我國存量規劃背景下的生態城建設不謀而合,法國生態城市講求“創新”發展,試圖通過新技術的研發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日本由于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在生態城市建設方面實施3R措施,即減排、再利用和循環利用,通過對已有資源進行優化重組,實現經濟與生態的轉型發展。
國內對生態城市建設研究起步較晚,理論體系尚不完善,但仍取得一定的建設成果。天津生態城作為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典型案例,通過采用綠色交通、雨水循環等措施逐步實現該地區生態修復;唐山曹妃甸倡導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及可再生能源置換,已形成生態化發展模式,為后續生態城市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徐州作為重工業城市,也開始加入生態城市建設行列,發展方面更注重產業調整,大力推廣綠色產業和清潔能源的使用,以期構建可循環的生態經濟鏈。
回顧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成功案例,多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生態城市建設,故未來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也絕不能再走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發展道路,應將自然環境保護、社會生態與經濟發展相融合,結合國情,優化推進資源節約型、生態環保型產業發展模式,實現生態型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政府在對生態城市建設中也要積極鼓勵公眾廣泛參與,不斷拓寬“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途徑,形成自組織的生態運轉系統。
1)生態城市的建設不是“零和博弈”的過程,所以不應僅就城市論城市,而應從區域角度把控,將相鄰區域城市看做整體,在資源、技術上做到優勢互補,最終形成完整的區域生態網絡。
2)針對當前城鄉差異大的現狀,探索正確的鄉村發展道路,尤為重要的是要防止步入“A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模式)的后塵,杜絕石油農業、化學農業的“現代化”誤區和以大城市模式為藍本的村鎮建設方式的蔓延。在未來可發展與鄉村聯系密切的小城鎮,以小城鎮為紐帶,促進城鄉在經濟、生態、文化方面的協調,實現城鄉生態一體化發展。
3)徹底改變“重新城輕舊城”的認知,新建生態城和已有城鎮向生態城鎮轉型這2種生態城市的發展模式并不相悖,只有將全國范圍內的城市作為生態城市發展對象,才能真正實現全域生態發展。
生態城市建設首先要明確城市發展目標,提升城市經濟與生態的整體效益,建立生態與經濟之間的平衡,實現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同時在生態城市建設上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城市所處地域特點,尋找適合自身的生態發展模式。
技術創新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關鍵因素,也是將生態理論應用到規劃建設實踐的有力支撐。在未來城市發展中,需全方位、多層次推進創新技術,實現生態城由單一功能向集成綜合方向發展。在能源方面,研究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引導清潔能源的綜合使用;優先使用低能耗、無污染的創新建筑材料,開發綠色建筑;在交通方面,鼓勵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構建一體化交通體系,促進綠色交通發展。除對規劃技術的創新發展外,也要考慮城市所處的地理特征、文化、歷史等因素,針對性地使用新技術,實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城市建設。
生態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新思路,更注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共存,已逐步成為各國在未來城市發展中的新方向。我國目前對生態城市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生態城建設在理論體系和實踐上并不成熟,針對這一現狀,需在今后城市發展中逐一甄別、調整并解決,在借鑒已有生態城市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城市發展具體情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化可持續發展道路,最終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