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胡曉青 呂 元 李 林 李 夢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先賢就已透徹地看清教育本質,教育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因此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因材施教,更多關注學生的天性解放與發展。分析美國、芬蘭、新西蘭、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教育理念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空間,為我國的基礎教育校園空間建設提供啟示。
2013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正式開啟中國未來學校創新計劃,力圖將空間、課程與技術三者融合創新,為學校整體創新發展提供理論引領與實踐指導。教育理念的革新發展也帶來教育教學空間的不斷演變。
我國古代教育萌芽于原始社會末期,雖重視文化的發展,但一直缺少連續且穩定的學校教育系統。根據選士制度的變化,大致可分為察舉選士(察舉制)、推薦選士(九品中正制)、科舉取士3個時期,教育教學空間也經歷了漢初太學、隋唐明清的國子監、宋朝書院式教學等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中小學教育理念和教學空間方面的研究基本空白,教育體制大體沿襲蘇聯的體系。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與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校園建筑接軌,逐漸意識到自身的不足,開始探討教育改革。筆者對整個教學空間的演變歷程進行總結(見表1)。
我國中小學學??臻g不斷調整以應對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育生成人”,關注學生天性,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綜合解決問題能力是我國基礎教育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設計需要打破東西方教育觀念壁壘,摒棄單純的知識灌輸,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將“以生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教育教學中,探索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空間的發展方向。
我國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已走過70年,課堂教學是當下學校內涵式發展和改革創新的關鍵。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表明我國教育改革將進入騰飛跨越的新時期,伴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發展進程,我們必須抓住發展契機,構建學科發展的“中國模式”。裴娣娜教授指出,中國教育一直面臨2個問題:①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教育改革進程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這一根源性問題,始終呈現多種教育觀念沖突、矛盾、互補和融合的復雜格局,學科建設在理論、觀念和行為層面存在理論迷茫和實踐困惑,這是常態;②未真正讀懂豐富生動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所蘊含的思想和鮮活經驗,教育改革仍存在壓抑自我原創性的盲目追風現象,理論工作者的智庫角色有待確立。
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重要課題,各國圍繞“核心素養”不斷調整學科、空間,以期真正達到人才培養的要求,從不同角度提出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培養目標,突破以“教”為主的模式,更重視“學”的重要性,注重激發學生探索世界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對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和社會世界的感知與認識;教學也以此為起點逐步展開,不斷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建立對自然世界日臻精致復雜的科學解釋。
為擺脫現代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缺乏個性”的詬病,擺脫簡單重復的學習模式,滿足多樣化、組合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面向21世紀的新教育領域不斷探索,尤其是在“開放式校園”“未來學校”構建方面,目的是通過學生核心能力,即創新、批判、溝通、合作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心智和體力的全面發展,培養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需要的人才。

表1 國內教學空間的演變歷程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提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變、復雜和矛盾的世界里,技術的發展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關聯,為交流、合作與團結提供新的渠道。在此前后各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聚焦于核心素養理念的研究:2008年日本《學習指導綱要》、2011年美國《K-12科學教育的框架:實踐,跨學科概念與核心概念》、2015年韓國《初、中等學校教育課程總論》、2015年新西蘭《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綱要》、2016年芬蘭《國家基礎教育核心課程》均從不同角度詮釋核心素養的目標、理解及解決真實世界的各種挑戰,不斷從教學課程、教學空間等方面落實人才培養政策,全面提升學生素養,為未來儲備人才。
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重要課題,各國在教育理念方面紛紛提出應圍繞“核心素養”不斷調整學科、空間以期真正達到人才培養的要求,并從不同角度提出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培養目標。美國、新西蘭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芬蘭、韓國追求激發學生的探索能力及個性發展,日本傾向于學生的均衡性、綜合性發展。各國均突破傳統以“教”為主的模式,更重視“學”的重要性,注重激發學生探索世界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對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和社會世界的感知與認識(見表2)。
1)個性化、跨學科的學習方式 以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為基礎,各國制定個性化、跨學科課程。美國、新西蘭、芬蘭主要以生活實際問題為切入點,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融通學科之間的壁壘,打破學科邊界,實現學科的交叉融合,探索切實可行的操作途徑;日本、韓國調整課程結構,設置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方式,增設各類貼近現實世界的課程,如職業規劃活動、社團活動、藝體活動及可選擇主題的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為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的提高創造了環境與氛圍。
2)教育教學空間的變革 從教育理念、教育框架到課程設計,各國越來越重視以學生為中心。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所推崇的實踐、交流、融合等功能不斷落實到基礎教育空間中,使教育教學空間向開放、共享、綠色的方向發展。
3)以生為本的學習空間體驗 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從傳統的教師教學轉向以教師指導為主的教學,學習更自主、多元、開放,學習空間迎合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發掘學習的樂趣、探索的興趣。
4)靈活多元的學習方式 日本自主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課程,韓國推行校外現場體驗式教學,芬蘭、美國開展以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綜合教學,新西蘭以學生的愛好為主開展異向多元教學,這些探索方向各具特色,展現出靈活多元的學習方式,讓體驗式學習更真實,更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探索能力,也促進學??臻g更多元、開放。
5)功能多元的空間組成 核心素養教育理念要求的綜合素質培養不斷地將教學空間推向復合多元化,美國STEM教育、新西蘭“以人文本”的校園、芬蘭“基于現象學習”、日本“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課程設計模式、韓國“創意性體驗活動”等,均對空間功能提出更多樣化的要求,復合化的空間更便于分享與實踐,空間機器人、3D打印、VR虛擬現實系統甚至是廚房設備,均存于同一空間,學生可自由選擇,為興趣培養和個性發展提供平臺。
不管是教育框架、教育理念還是課程設計,新時代發達國家的教育教學體系都將學生置于學習的核心位置,這些教育理念不斷融入學習空間體驗中,通過靈活多元的空間設計,為學生塑造多元的學習空間。
從結繩記事到當下的信息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呈幾何形增長,可以預見未來社會的信息量將愈加豐富。傳統的知識傳授難以追上知識的更新迭代速度,無論老師、學生,每個人都將面臨信息更迭的沖擊,因此培養學生的解讀處理信息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構建個人知識管理體系成為教育的使命,這也正是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而教學空間也將以此為使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學習動力,為其全面發展提供可能性。
啟蒙時代,孔子設杏壇“游乎緇幃之要,休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教育最初便是一種開放型、啟發式模式。國外基于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教學也都具有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特征。這種多元、開放、共享的理念正是啟蒙時代思想的回歸與延伸,筆者稱為“啟蒙未來”。教育源于生活,社會生活本身就是一場盛大的教育活動,只有不斷學習、探索,樹立“終身學習”的品格,才能與時代同行。

表2 各國核心素養理念對比
在我國,20世紀70年代前,學校教授知識;20世紀70~90年代,教授的是技能;直至今日,信息時代的變革更深入全面,教授的應是學習體驗?;诙嘣?、開放、共享的核心理念,打造體驗式學習,注重學生綜合性發展,基礎教育教學空間也需以多元復合的面貌展現。
1)多樣化的功能空間 增加開放性公共空間的面積、數量及形式,使之滿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日??勺鳛檎褂[、交流、讀書空間,當有新課程需要,或選課人數不同導致空間不滿足需求時,可作為教學空間的延伸補充;通過與公共空間的組合適應多樣化的課程需求,設計時可考慮更豐富的空間組合形式。
2)靈活可變的界面 靈活組織教室與教室、教室與走廊、教室與公共空間等形式,采用空間分割方式,如輕質隔斷、可折疊門、可移動墻等,實現空間界面的靈活性及教學的可變性(見圖1)。
3)復合化的空間 功能空間的復合化需求不斷增多,空間形式應適應多樣化需求,滿足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教學空間毗鄰公共活動空間(功能要素空間與非功能要素空間);走廊及連廊等灰空間的擴大及使用(功能要素空間與非功能要素空間組織整合)(見圖2)。
在培養核心素養的視角下,未來教學空間應能刺激、誘導學習者主動學習、協作探究、討論分享,從而促進其核心素養養成。因此教學空間設計的精髓在于“學習體驗”,教學空間復合多元,教學界面靈活可變,最大限度讓學習者獲得愉悅、真實的學習體驗,促進“終身學習”品格的形成。
基礎教育處在人生品質的奠基時期,是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核心階段,通過研究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及教學空間經驗,結合我國基礎教育特點,力圖在教育教學空間發展過程中,尋求更具本土化、更適合我國教育發展的路徑。

圖1 靈活化的教學空間

圖2 復合化的教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