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戴佳楠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把握城鄉統籌提出新的農村發展戰略,是為解決“三農”問題、消除貧困、解決城鄉發展不均的重要舉措,也是面對現狀復雜城鄉關系的更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辦法。科學理解鄉村振興會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鄉村振興工作。
我國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并不意味著減緩城市化進程,應以新型城鎮化為指導,形成“以城帶鄉”“以城興鄉”的局面,讓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和分配。當前,我國尚處于快速城市化發展階段,盡管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城鎮化有一系列問題,但破除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解決“三農”問題、讓更多農民成為市民是我國城市化堅定不移的方向。從世界城鄉發展歷程看,城鎮化是人口與非農產業在城鎮的集聚,城市化必定會帶來城市人口增加與鄉村人口減少。城鎮化并不代表鄉村發展停滯,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并不沖突,鄉村振興應以城市化充分發展為前提。我國鄉村振興的目的是實現人口與產業的優化配置,城市發展離不開鄉村人口和各要素的融入,而鄉村發展離不開城市對鄉村的帶動與城市人口對鄉村優美環境的向往,二者相輔相成。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既在村內又在村外,由此才能實現城鄉人口和要素的優化配置。
江蘇省南部是江蘇乃至全國的高速城市化發展區。蘇南地區經歷了鄉村蓬勃發展時期、鄉村凋敝時期及現在的鄉村振興時期,分別對應鄉強城弱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鄉村發展時期,城強鄉弱的城市包圍農村的鄉村凋敝時期,和倡導城鄉公平和城鄉空間的鄉村振興時期。相應的鄉村規劃特征是鄉村發展時期自下而上的鄉村單一規劃和鄉村衰退時期自上而下的城鄉統籌,以及鄉村振興時期上下結合的城鄉整體規劃。通常將1978—2000年界定為鄉村發展時期;2001—2012年為鄉村凋敝時期;2013年至今是鄉村振興時期。不同階段的城鄉空間分別對應不同的歷史進程。
20世紀80年代,蘇南城建區的范圍較小,大面積的是外圍耕地,星星點點的建設區是鄉鎮,在此期間,農村是城鄉擴張的主要空間,城鄉之間界限明確。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城市建設用地已經開始向周邊鄉村快速擴張,故城鎮發展加速,鄉村空間逐步減少。總體來說,在該時期鄉村還是主體,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蘇南模式的鄉村建設總體效果很好,而且較早開展鄉村規劃。蘇南村莊蓬勃發展,具有“鄉強城弱”特征,表現為鄉村經濟發展活躍度更高,鄉鎮企業一枝獨秀。
2001—2012年,城市化發展異常迅猛,綠色耕地和鄉村不斷萎縮,城鄉空間關系從“城市包圍城市”迅速轉變為“城市包圍農村”。該時期,規劃起到異常重要的作用,屬于高速城市化發展階段,城市引領發展,鄉村規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鎮、村總體規劃,具有濃厚的自上而下式建構烙印。
自2013年,蘇南地區村莊發展進入新時期,社會經濟轉型,城鄉關系逐步融合,鄉村發展得到高度重視,我國連續出臺多項政策,如新型城市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該時期的城鄉關系特點是城鄉公平和控制城鄉空間密度。城市建設轉向挖掘存量、限制增量并抑制向農村蔓延的用地模式。在城鄉總體規劃基礎上,倡導形成集約式城鄉空間,實現城市高效經濟與農村特色經濟共存。鄉村規劃顯示城鄉統籌與整合的趨勢。在此期間,農村規劃雖仍由政府主導,但自下而上的研究環節得到加強,具有“上下結合”規劃編制趨勢,城鄉關系趨于緩和。
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市建設用地快速擴張,很多鄉村消亡,我國城鎮建設質量提升,城市建設用地擴張,不斷推進“三個集中”模式,進一步加劇農村空間的消亡;村莊工居混雜,外來人口多,“蘇南模式”在城市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導致村莊建設用地混雜等問題,村莊傳統的地緣、血緣關系受到沖擊,文化傳承存在隱患;村莊形態多樣,規模小且分散,蘇南地區地貌豐富多樣,造就不同類型的村莊空間聚落,很多地方保留“小農耕作”模式,故耕作范圍小,村莊形成規模小且呈零散布局的空間形態;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嚴重,村莊一直是人口輸出地,城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大,蘇南地區城鎮化發展迅猛,青壯年人口進入城市的情況更明顯,老年人留駐村莊,使得村莊人口結構異化且缺乏活力;特色資源開發不到位,文化保護不周,蘇南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留存大量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因城市化快速發展,部分歷史文化在建設中被淹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較完善,但對其利用和繼承明顯不足,再加上上述村莊的空心化和老年化,鄉村文化復興和傳承面臨嚴峻挑戰。
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村莊空心化、老年化,逐漸失去活力,需重新審視村莊價值,重現村莊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城市和鄉村是命運共同體,鄉村不是城市的附屬品,鄉村要找到與城市共同發展的道路,重現鄉村活力,實現鄉村振興。
遵循城鄉發展規律,保留鄉愁,實現精明增長。各村莊的實際情況不同,故村莊發展重點也有所不同,應抓住重點,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內各村莊定位,眾中選優,以點帶面,最終實現整體鄉村振興。
由于獨特的“蘇南模式”,江蘇南部工業對經濟的貢獻遠高于其他地區,但鄉鎮企業發展也制約了村莊健康發展。綠色發展,有產業才能留得住人,故蘇南地區的產業應該轉向無污染、效益高的現代農業與特色手工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產出效率,并加強產業融合,讓農民有更高收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強“三生空間”融合,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營造田園景觀,建立鄉村治理體系,完善制度構建,培養農村人才,完善村民自治,保護鄉村傳統特色。
樹山村位于蘇州市西部,區位條件良好,具有郊區村莊、鎮遠村和風景村的特點。樹山村村莊規劃范圍為行政村村域,即北至興縣路,南至大石山,東至吉龍山,西至東塘河。
樹山村擁的有三產業態包括酒店民宿、農家樂商店等,旅游配套較完善。樹山第三產業業態基礎較好,仍存在品質待提升空間。未來,樹山村發展需轉向規模化、規范化及特色化發展。目前,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在村委會,商業設施集中在樹山休閑廣場。公共服務設施的類型和數量已初具規模,仍存在分布不均勻的問題,尚不及五星級鄉村旅游區的標準。樹山村大部分建筑質量較好,多建于2000年以后,以2層為主,少量3層與1層,均為蘇式坡屋頂。
樹山村山、水、林、田等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擁有大面積規模化經營的梨園、楊梅林、茶田等,在現狀基礎上引進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增加農產品產量。樹山第一產業主要有梨、茶、楊梅等產品,其中翠冠梨、云泉茶等聲名遠揚,形成“四月楊梅、六月梨”的季節特色。樹山溫泉井是蘇南第一花崗巖裂隙型溫泉井,是蘇南地區最優質的溫泉資源,現已挖建2口井。“樹山溫泉1號井”是江蘇省南部首個花崗巖型溫泉井,富含硅酸、鉀、鈉、鎂、溴、鋰、鐵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養生洗浴的最佳選擇。村內現已開放的溫泉設施有四季悅溫泉、書香世家以及原舍·翕廂藝術酒店。樹山溫泉在蘇州市聞名遐邇,是蘇州市民享受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村內云泉寺自2005年開始規劃和重建,占地12畝,禪房近1000m2。
4.3.1 定位
在此階段,村莊應被視為寶貴的空間,通過制度創新和特色塑造,恢復鄉村活力。樹上村根據自身特色確定定位為:梨花山村——中國最美田園、溫泉小鎮——蘇南第一溫泉、文旅名村——鄉愁鄉旅鄉伴。
4.3.2 發展戰略
“溫泉+”發展策略將溫泉使用從單一轉移到多個,增加其附加值,以溫泉旅游為契機帶動其他產業,促進以其他產業為動力的溫泉旅游品牌形成;“旅游+”戰略從鄉村建設、景區獨立發展向鄉村景區、產業一體轉變,形成“旅游+”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雙創+”戰略將文創與鄉創作為亮點,融入鄉村與景區進行形象推廣、品牌建設、產品改進和系統構成。
4.3.3 發展模式
建立“村集體為主導,村民合作,開發機構和企業共同參與”的旅游發展模式,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參與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引導村民開展更廣泛的鄉村旅游服務活動,規范和監督鄉村旅游服務質量。重點關注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協調各方利益,注重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倡導利益相關者參與,促進農村社區發展,協調各方利益,形成合作博弈與錯位競爭的發展模式。
蘇南地區是我國城鎮化發達地區,故其鄉村振興應把握地區特殊性,了解村莊特色資源,利用現代化手段對其進行開發,并明確村莊發展定位,優化發展結構,提高強村民參與度,實現村民自治。樹上村采用新型模式開發其特有的溫泉、山林等資源,再通過引入投資加強現代化建設,可使村民收入及生活質量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