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金 坤 王樹樂 王子燁
伴隨國家經濟建設發展,較之傳統市政“亮化”工程,城市文旅景觀照明對于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近年來,照明工程項目均會賦予“光”更多的涵義,彰顯各地文化內涵及人文精神,同時成為重要的文旅夜游要素資源。因此,廣義的文旅照明既包括文體、商業、旅游景區等級別的景觀照明,又包括城市級別的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景觀照明。在宏觀政策上,國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多項鼓勵政策,倡導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以高質量文化和旅游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基于上述社會環境背景,結合麗水南明湖文旅夜游項目,圍繞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項目模式對照明設計流程進行梳理,并同以往亮化工程進行比較,提出生態文旅夜游照明設計中的關注要點及探索。
工程案例位于浙江省首個國家級生態示范保護區——麗水市南明湖及南明山區域,既是麗水山水生態城市構建的核心,同時也是珍貴的城市環境資源。生態文旅夜游項目將以南明湖為軸線,向兩側延伸休閑景觀帶,突出體現夜游功能,塑造城市核心旅游區,實現經濟發展與良好自然生態間的平衡(見圖1)。

圖1 “麗水之光”環南明湖生態夜游項目
文旅夜游照明設計范圍主要包括南明湖南北兩岸濱水景觀亮化、跨江橋體及古塔亮化、山體及主干道路亮化等,重要景觀節點達31個,總體區域面積約6.56km2。作為麗水市近年來首個重點景觀夜游項目,將采用EPC項目模式,高效整合各參建方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參與各方自身能力優勢,形成“強強合作”模式,為項目效果的全面準確展現、進度質量的有效把控,以及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提供多重保障。
文旅夜游項目照明方案的設計核心是從當地眾多文化符號中提煉所要重點表達的要素,將日間少有聯系的建筑景觀節點,通過光與影及其他技術手法,打造一條具有當地文化內涵與人文特色的游走線路,讓游客沉浸在照明設計師所營造的光環境氛圍中,享受光與影所帶來的全感官體驗,以達到文旅夜游的設計意圖。
為此,環南明湖文旅夜游設計主創團隊通過實地調研,并收集篩選大量文獻資料后,最終確定方案以“詩畫江南、秀山麗水”作為文化主線,依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主題,將“湖、島、山、城”風光作為核心資源主體,通過景觀構造及光影設計,全方位挖掘麗水夜間經濟潛力和城市吸引力,將環南明湖一帶打造成麗水的“夜間城市會客廳”。
按照上述設計原則,依據JGJ/T 163—2008《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關于不同城市及環境區域照度和亮度要求,結合生態綠色照明,避免城市光污染的整體需求,對環南明湖區域文旅夜游景觀節點進行整體照明規劃,如圖2,3所示。

圖2 色溫色彩規劃

圖3 亮度等級規劃
在項目整體規劃的31個景觀節點中,按照“以岸線為脈、以樓橋為形、以山島為意、以湖水為魂”的麗水特色山水畫卷的文旅意境主題,在環南明湖區域內進行三段式分區分主題的燈光建設。
選取文旅夜游照明方案中2個具有代表性的景觀節點——應星樓和南明門投影,論述整體文旅夜游照明設計。
3.1.1 星宿文化主題光影塑造
應星樓位于環南明湖兩岸濱江綠化帶的核心位置,因對應“少微處士星宿”得名,始建于南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應星樓經歷代修葺重建,至民國時期尚存,1944年焚于火,于2008年鄰原址重建,樓體高達45.9m,共9層,面積達2480m2。雖是一座現代仿古建筑,但由于項目建設者在當初規劃設計時就賦予其承載的歷史內涵,所以新建的應星樓包涵和反映更多的是南宋時期歷史文化藝術元素。如按照宋式營造法式建造的大木作、挑檐翹角屋面及正脊上的鴟尾等。特別是登臨其上,還能體會古代應星樓“上挹景緯(日與星)之精,下為譽髦(喻英杰之士)之應”的恢弘氣勢。
在理解應星樓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元素后,對此節點設計采用重點照明與場景照明相結合的方式,將應星樓星象文化的歷史滄桑及麗水人的獨特品質通過光與影的藝術表現進行全方位詮釋。
考慮到樓體建筑高度,照明方案利用遠程投光或泛光方式烘托樓體建筑的4個立面,照明燈桿支架選擇避開人流主視線方向,以免產生視覺暗區,也盡量避免產生眩光;同時在建筑屋頂處布置一體化瓦楞燈及投光燈,將琉璃瓦分層次打亮;建筑檐口布置線形洗墻燈,重點勾勒出挑橫梁彩墨畫細節;在樓層間的立柱布置窄角度下照壁燈,通過加裝深防眩光圈和格柵網罩后,在照亮立柱上的金筆題字時不會產生嚴重眩光,同時展現應星樓層與層間的空間結構聯系。應星樓配樓設計方案采用整體照明方式,主要突出檐部細節,連廊處進行功能性照明設計,對連廊頂部、檐口及柱進行打光處理,放置線形燈具和投光燈,通過照明光引導,與應星樓主體建筑形成夜間效果呼應。
建筑主體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創造細膩并富有動感的光影變化,通過多種光影變化以對應天上星宿,多層次燈光互相映襯。夜間將應星樓整體打亮時,重新塑造建筑的結構美與人文美,凸顯建筑形態、外觀、肌理、色彩、比例等信息,讓游客從中感受建筑整體的形式美及所賦予的星宿文化內涵(見圖4)。

圖4 夜間的應星樓
為與應星樓的星宿文化進行呼應延展,特別在臨南明湖防洪堤岸的漫步跑道上采用立桿投影照明手法布置二十八星宿燈,將應星樓星象文化IP進行更深層的脈絡梳理,投影內容以麗水歷史文化及風土人情為核心(見圖5)。同時在南明湖南岸的思想墻位置采用拉索式安裝近10萬顆LED點光源,雙面出光的點光源采用矩陣排列,LED點陣屏整體高7m,長190m,點光源間距8cm×16cm,運用背光呈現虛擬場景,正面形成視覺面,虛實結合,形成特效景觀秀。LED點陣屏展示的內容可進行參數化設計,呈現裸眼3D觀賞效果,與南明山體及棧道效果進行呼應,并與北岸聯動,共同展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為游客呈現全方位的麗水文化體驗。

圖5 二十八星宿投影照明
3.1.2 光的運用探索
在重點打造應星樓星座文化IP時,同樣需考量光與影的明暗對比關系。前些年的市政亮化工程,基本是以體現光的功能性、追求以亮度為主的需求,將視野范圍內的建筑景觀進行缺少層次、明暗關系的一味照亮,少有對建筑本身肌理特征、景觀文化內涵的表達,往往讓人對于光的感知,僅停留在看——表層的被動接收,未附加得到更多的信息并進行相應反饋。
隨著光源、照明技術的發展,以及對于光與照明關系研究內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技術手段被運用到照明工程中,突破傳統界限,更多更好的照明手法與理念應運而生。總體來說,一個好的照明設計方案應同建筑景觀、生態環境友好融合,并成為項目整體風格中出彩的一筆,能夠做到錦上添花,卻又不喧賓奪主;照明中的光應讓人的視覺感受舒適,是看見——真正進入大腦皮層的感受,使光成為信息載體并觸發思考,如何處理好這個關鍵點,將是評判照明方案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
為此,環南明湖項目設計團隊經過多輪方案討論與樣板試驗,整體規劃項目照明區域層次,合理布置照明燈具,控制燈光亮度等參數指標,遵循“宜亮則亮,宜暗則暗”原則,明確“暗夜保護區”,避免出現城市光污染,還原夜空明月繁星應有狀態,保證動植物的晝夜生物鐘節律,全方位體現夜游照明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平衡,使文旅夜游照明業態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圖一時一利,而是因時就勢。“傾城清心,將光克己地用在點睛動人的地方”,克己的照明設計為環南明湖精心構筑起時間的格局。
3.2.1 沉浸式燈光投影秀
伴隨光影聲電技術的發展,當今國內文化旅游光環境設計呈現多樣化、動態化的視覺表現形式,照明設計也逐漸由靜態、非智能化的燈光設計向動態、智能化的燈光設計轉變。
《2020年中國夜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有24.9%的游客將目的地城市夜生活體驗作為夜游首選,排在第2位的是占比23.5%的游客將選擇白天體驗景區的夜間活動。文旅夜游的燈光投影秀是通過加入更多現代新媒體表現手法及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并結合數字多媒體技術,從而創造出的一種能夠貼近人們感知的視覺呈現。由此可見,作為目前全國城市夜游市場激發點的燈光投影秀,已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及良好的發展前景。
在環南明湖生態文旅夜游項目中,引進沉浸式3D燈光投影秀的全新表現形式,深度融合麗水文化、風土人情、科技創新、娛樂體驗等要素,通過豐富的光、影、聲、形聯動變化的多元素演繹,吸引游客夜間體驗。燈光投影秀不僅可豐富游覽的觀賞體驗,推動夜晚經濟發展,提高社會效益,更激發游客的人文情懷,對打造具有麗水特色的城市文化符號、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夜游照明設計團隊經過方案比選,最終選定南明門作為沉浸式3D燈光投影秀的夜游體驗沉浸區。南明門(即麗水大水門)位于南明湖畔,為處州府(麗水古稱)6座城門中最重要的一道門,也是唯一保留的古城門歷史古跡,該城門距今已有750年的悠長歷史,由甕城、城墻、城樓組成,甕城位于南明門城樓下,與南明門相結合,布局奇特,空間圍合。
南明門沉浸式燈光投影秀方案按照投影區域具體劃分為三大部分:南明門城樓、甕城內城墻和甕城地面。城樓部分的投影區域長23.5m,高13.9m,共采用6臺運用3LCD投影技術,分辨率為(1920×1200)px,對比度達250000:1,亮度為23000lm的EPSON激光投影機,在靠近防洪堤慢跑步道平臺處東西分立2根6m高的鋼柱支架,每處上下疊加安裝3臺投影機,對城樓正面整體投影。在甕城內部東側分立2根,西側分立3根,共5根高4.5m的鋼柱支架,安裝5臺恒溫恒濕箱,每臺箱內均水平布置2臺對比度為250000:1的15000lm高亮度EPSON專業投影機,此部分設備負責正面城樓下部古城墻區域的投影,寬60.0m,高7.5m。同時在甕城外城墻的東西外側各安裝1組高15m的門架式燈桿,上面各布置6套舞臺搖頭圖案燈,在甕城內側高4.5m鋼柱支架安裝8套圖案燈,合計20套共同對甕城的地面進行投影,從不同角度及高度營造燈光互動環境氛圍(見圖6)。結合數字音頻、全頻功放、低頻功放的專業音響設備,以及雷達互動系統全方位多要素共同演繹全沉浸互動投影秀。

圖6 燈光投影秀光路分布及投影機布置
南明門沉浸式3D燈光投影秀運用現代高尖端投影技術徹底改變以往觀演模式,每個畫面的交替轉變均致力于為游客創造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同時策劃文化藝術元素,制作演繹片源,運用高科技藝術與燈光結合打造一場神奇的視覺互動盛宴(見圖7)。

圖7 南明門沉浸式3D燈光投影秀
以古城墻為幕布,每一場3D全息沉浸式投影秀均成為南明湖畔夜晚最靚麗的焦點。投影秀整體分成主屏投影與輔屏投影,其中城墻主屏投影的整體分辨率達到(8000×1200)px,城樓部分輔屏投影的整體分辨率達(3300×2000)px,成為目前國內視效范圍與效果頂級的沉浸式投影秀。輔屏投影運用3D場景及多媒體特效、后期整合包裝剪輯、音樂音效、場景互動等技術,以明快的節奏、恢弘大氣的畫面風格,通過富有感染力、震撼的視覺沖擊塑造沉浸式體驗感受,將麗水悠久古老的歷史文化與當前城市發展的時代精神相融合,以時間與視覺元素為線索,串聯整個影片。經過3D投影方式,通過互動演繹燈光秀展示麗水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增加夜游吸引力,融合聲、光、電、影等多要素營造的場景,盡可能調動游客感官,采用多種交互方式讓游客沉浸在體驗中,成為“麗水之光”環南明湖生態夜游的核心。
3.2.2 投影秀的人本設計
南明門作為麗水市的歷史遺跡,在投影方案具體實施中遇到一些難點,此時EPC模式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能有效克服設計、采購、施工相互制約與脫節的矛盾,使設計、采購、施工各階段工作合理銜接。EPC項目團隊與文保專家、設備廠家團隊經過多輪實地勘查論證,完善投影方案,不僅能滿足設計意圖的表達,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此次燈光投影秀節點的難點及解決措施如下。
1)由于建筑結構特征,游客在甕城內無法觀看到城樓全貌,在特定區域只能看到城樓屋檐下部,與投影機成像區域不符,視角問題較明顯。為此考慮在甕城地面做互動游戲類體驗,與南明門城墻的燈光秀體驗分開進行。
2)在防洪堤漫步道邊平臺選定的最佳視覺點可觀看城樓一面全貌,但由于靠近漫步道,過往人流安全存在隱患。針對此種情況,在VIP觀秀區域可設置圍欄,采取限時限流以保證人員安全。
3)地面碎石、青苔及墻面不規則石磚會降低投影亮度,吸光情況嚴重。為解決此狀況,在進行設備選型時需采用高光通量的專業投影機,并提前進行現場測試。
4)甕城內部地面碎石凹凸不平,雨后有青苔會更滑,走在上邊會有明顯凸起觸感,如果搭配互動設備易導致崴腳。針對問題結合現場情況提出相應解決措施:①在有條件情況下,盡量對地面進行鋪裝找平;②設計互動活動類型時,不采用蹦跳和大步運動的類型,保證游客互動體驗的安全性。
整體夜游照明設計方案中還針對觀演人流安全疏散進行規劃,編制應急預案,并對投影秀演繹時段及設備使用安全提出建議。這些均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為游客提供最好的體驗服務。
在我國提倡夜經濟宏觀政策推動下,文旅夜游的市場需求層次不斷提升,伴隨高科技成果的廣泛運用,文旅夜景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沉浸式夜游正成為城市夜間經濟發展重要的“活力因子”。如何更好地結合當地文化內涵及風土人情、提煉文旅夜游的創意主題及規劃夜游光的氛圍環境成為高品質文旅照明設計的首要關注點。本文結合文旅夜游照明項目實例,通過對2個景觀節點照明方案的展開論述,提出文旅夜游照明設計應是集功能性照明、光影照明、裝置燈光與數字影視藝術的高度融合,形成表達多樣、內涵豐富的光環境,并通過光影藝術表達,盡可能地展現城市夜景的內涵與氣質,體現人、景、物三者的和諧;同時需關注光環境的生態化,合理分配光色,避免過度用光造成污染,把握照明與自然生態間的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目前,該項目已完工,達到照明設計方案效果要求,整體運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