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茵
(佛山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廣東 佛山 528300)
國土空間規劃的提出為我國鄉村振興的實施帶了來新理念、新生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鄉村振興面臨轉型發展的難題。由于村莊規劃理論缺乏、技術不到位,導致我國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并不合理。因此,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綜合配置空間資源,重構區域化的鄉村空間,加強鄉村空間治理,注重生態空間建設。
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劃分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簡稱“三區”),同時確定了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簡稱“三線”),這就確定了鄉村振興要堅守“三區三線”的底線思維,地方政府在開展國土空間規劃時,要嚴格按照“三區三線”的標準執行,同時要結合地方特色,突出空間發展戰略的地方特色,從而建立起剛性控制線。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要將開發建設行為嚴格控制在剛性控制線以內,銜接好區域管控邊界、管控強度之間的聯系,同時遵循自上而下的引導方式,建立自下而上的訴求反饋機制,實現二者和諧發展。
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指出鄉村生態治理是規劃的本質內容,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目前,我國鄉村還存在著污染嚴重、生態治理不到位的現象,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需強化生態管理意識。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還需完善鄉村生活配套設施,改善老舊的生活設施,整治村莊的環境污染,使其達到鄉村發展的生態指標,提升環境的承載力,力求打造綠色、生態發展的新農村。
鄉村振興離不開發展動力,而發展動力又是鄉村區別于其他鄉村的首要特征。因而,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時要做到結合地域特色,發展鄉村文化,并與時代接軌,打造特色村莊。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鄉村具有不同的鄉土特色,因而在鄉村振興要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弘揚本村的鄉土文化,也可以參考其他地區的治理經驗,但要避免出現千篇一律的樣板化鄉村。
鄉村整治是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必經階段。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做好管控引導工作,積極變革傳統的村莊的理方式。村莊管理要使用剛柔相濟的方式,推動鄉村實現生態優化、產業轉型的發展目標,提升鄉村人的生活品質,傳播鄉土特色文化,高效達成綜合治理鄉村的整體目標。同時,管理村莊應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守住永久性基本農田的底線,合理規劃“三區”空間,并劃分出管控邊界,力求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實現鄉村經濟建設與環境協調發展,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追求人與人、人與地、人與房、人與產業之間的良性循環發展,最終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農村空心化是我國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據有效數據統計,目前我國鄉村消亡數量約為80個/d。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自此之后,該數字一直呈加速增長的趨勢。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促使農村人口逐漸流向城鎮,造成農村人口大量流失,產生空心化問題。針對該現象,目前尚無較好的解決辦法。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是耗時長、成效緩慢的動態過程,在此過程中還會出現各種問題。因而,實現鄉村振興,地方政府應加強組織建設,建設好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等,實現鄉村自治。
鄉村發展在落實國家扶貧政策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在政策推行過程中,內生動力不足,政策執行力度不夠也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農村基礎設施匱乏、教育水平偏低等。因此,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還應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同時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持。此外,還要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
實現鄉村振興還應解決拯救鄉土特色消亡的問題。由于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造成農村人口大量流失,他們進城務工或從事商業經營,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他們的消費方式、生活模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原本具有農村特色的人口被迫城鎮化,失去了原有的鄉土特色。此外,一些具有歷史底蘊的村莊因人口流失也成了“空心村”,失去了原有色彩。
政策和資金配套不足是實現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財政專項投入和涉農資金的整合是農村進行土地綜合整治的主要資金來源。政府需墊付前期綜合整治的資金投入部分,如果墊付的資金無法及時回籠,振興鄉村的政策和資金將匹配不足,易拖慢農村建設進程,同時還增大政府的資金壓力。
以福州高新區的發展為例。該區地處福州中心城區的西南側,隸屬于閩侯上街鎮五村和南嶼鎮,其管理模式為“一區多園”,內有6個園區。該區以山地為主,農村人口多,城鎮化發展迅速,實現鄉村振興也面臨上述問題。為突破困境,福州高新區黨工委決定抓住鄉村振興的契機,打造產業興旺發展、建設生態宜居、有效綜合治理、傳承鄉土民風的鄉村振興新格局。實踐證明該決定正確。福州高新區在構筑鄉村振興發展新格局的主要經驗如下。
1)守住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即堅持黨管農村,建立農村產業振興的發展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國土空間區域專項規劃,編制責任清單,為振興鄉村提供堅實的政治基礎。
2)在保有城鎮空間的基礎上,與產業園區進行融合,加大對高新區土地空間用途的管理力度,打造“三區”和諧發展的格局。
3)充分利用高新區便利的交通優勢,綜合推進山水、人文和生態資源的和諧發展,打造城鄉和諧發展的關系,推動城鎮化帶動鄉村發展進程。
4)利用高新區的技術優勢為南嶼鎮發展助力,挖掘南嶼鎮的歷史人文底蘊、生態自然優勢,找到鄉村發展的特色,如修繕水西林特色歷史街區,并對其進行文物保護,開放大旗山特色文化歷史旅游區。為有效留住人才,高新區出臺相關人才截留政策,并完善人才福利待遇,如建人才公寓等,充分實現高新區城鄉間深度融合發展。
打造融合型鄉村產業體系要守住生態保護的紅線,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鄉村經濟,要留住綠水青山,在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打造綠色發展的生態農村建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利用現代農業的發展契機,重新規劃農業發展新格局,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并做大做強。同時,以此為基礎加快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積極發展旅游業,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1)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打造多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以三坪村為例。該村共有山地60 360畝、毛竹地18 000畝、耕地2 190畝。該村在嚴格保證永久性基本農田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優勢,開發了“林藥模式”,種植金線蓮、鐵皮石斛、蕨菜等;積極發展花卉產業,擴大蘭花種植基地,擴展蜜柚種植園面積,建立玫瑰種植園,打造玫瑰花海。發展特色鄉村觀光旅游,構建特色化的觀光旅游示范基地,提升三坪村的旅游競爭力,實現鄉村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2)旅游產業是振興鄉村經濟、轉型第三產業的首選,可優先發展。選擇旅游資源豐富、適合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同時還要具備住宿、餐飲、休閑娛樂設施完善,擁有便利的交通,距離城鎮距離近等條件。休閑旅游型美麗鄉村模式是該類型的典型發展模式。以江灣鎮的特色旅游景觀發展為例。該地區旅游景觀資源豐富,內有夢里江灣5A級旅游景區、古埠名祠汪口4A級旅游景區、生態家園曉起和5A級標準的梯云人家篁嶺4個品牌景區。在鄉村振興發展中,該鎮充分利用品牌景區,建造度假村(蓮花谷),發展古鎮特色旅游,打造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鏈。中國美,看鄉村。一個天藍水凈地綠的美麗江灣,正成為“美麗中國在鄉村的鮮活樣本”,并以旅游轉型升級為拓展空間,加快成為中國旅游第一鎮。
保留鄉土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新農村,也是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選址時要注意具有特殊性的人文景觀,比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或者文化底蘊比較豐厚的鄉村,這樣可以充分利用鄉村文化資源,推廣民俗文化,傳承文化經典。這種類型比較成功的鄉村文化振興典型當屬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平樂村”的名字源于公元62年東漢明帝修建的“平樂觀”。該村地處漢魏故城的遺址上,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該村有超過800人的農民畫家擅長畫牡丹,有的甚至名揚全國,農民牡丹畫逐漸成為該村發展的新特色。該村將牡丹畫產業作為龍頭產業,協調發展特色旅游業,打造有名氣、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礎的新鄉村產業鏈,并將其發展成為具有傳承特色的美麗新農村。
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振興鄉村,要構建鄉村國土空間規劃支撐體系,著眼于人口產業與資源文化的發展,從整體出發、全局規劃,構建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格局。地域特征是鄉村地區發展的重要特色,在城鎮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振興鄉村更應樹立起重視國土空間規劃的戰略意識,認識到發展條件的不平衡性、差異性,從各方面全面發展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