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夢茜
(四川美術學院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重慶 401331)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都市居民普遍希望去環境優美的鄉村愉悅身心、回歸自然,鄉村旅游產業隨之蓬勃發展,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在現代化、商業化等因素的影響下,鄉村旅游業呈現出特色景觀“趨同化”、鄉土文化“城市化”、生態景觀“破壞化”、景觀內涵“缺失化”等諸多問題,阻礙著鄉村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1.1.1 鄉村旅游的內涵
鄉村旅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它是農村區域的新型旅游模式。作為旅游業的新領域發展非常迅速,鄉村旅游對解決“三農”問題、助力鄉村振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收入,都具有重大的意義。鄉村旅游依托農村自然環境景觀和歷史人文資源,在農業體驗游及農村休閑游的基礎上,拓展出休閑、度假、娛樂、會務等多樣的游憩活動,改變了鄉村傳統經濟格局和社會形態,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增收致富。
1.1.2 鄉村旅游的空間特征
鄉村旅游具有三大空間特征類型: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城郊型發展最為成熟,其主要位于城市周邊的環城游憩帶,即市民的“休閑后花園”。城郊型鄉村旅游地介于城市與農村之間,交通方便且基礎設施完善,成為城市居民短期休憩、娛樂度假的首選。
景郊型是指地處城市以外的著名旅游景區邊界,以景區為發展核心,依托自身獨特的鄉村旅游資源,以景區的廣大客源為主要目標市場開展鄉村旅游。景郊型可分為服務緊密型和資源緊密型我種類型。服務緊密型是指緊鄰景區且自身資源吸引力有限的鄉村旅游地,可配套發展、完善其旅游功能;資源緊密型是指緊鄰景區且自身資源吸引力強的鄉村旅游地,與景區資源達成互補。
村寨型是指依托特色村寨開展鄉村旅游活動。隨著城市化和國際鄉村旅游市場的迅速發展,城市居民普遍萌發出去環境優美的鄉村愉悅身心、回歸自然的需求日益旺盛。村寨依托田園山水風光并結合文化旅游活動,將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鄉村旅游勝地。
從地理學角度上看,鄉村景觀是具有特定景觀行為、形態和內涵的景觀類型,是聚落形態由分散的農舍到能夠提供生活生產服務功能的集鎮所代表的區域。鄉村景觀作為一種格局表現,是歷史進程中人類在各發展階段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的干擾記錄,而此記錄成為鄉村景觀遺產,被界定為景觀中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應用研究。鄉村景觀具有以下特征。
1)景觀特性 鄉村景觀是自然環境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的結合。鄉村景觀的自然屬性較強,且人為干擾度較低,自然環境景觀占主體。
2)景觀要素 鄉村景觀由自然景觀、聚落景觀、人文景觀、經濟景觀構成,為自然、經濟和社會高度統一的復合景觀系統。
3)景觀范圍 鄉村景觀是指鄉村區域以內附帶人類聚居行為屬性的景觀空間。
鄉村景觀由粗放型土地利用景觀、農業生產型景觀及鄉村區域特色田園文化構成,這也是區別于其他景觀的關鍵。
在鄉村整體資源體系中,鄉村景觀自帶宜人、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等多重價值屬性,科學合理地開發、優化鄉村景觀資源,有益于鄉村功能的重塑,是創新構建產業發展、推動城鄉景觀一體化建設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
隨著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相關配套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國鄉村旅游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迅猛的發展趨勢。但是,在此過程中,鄉村旅游存在許多不足,導致其所依賴的鄉村景觀產生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鄉村旅游地因其特色地域景觀風貌及民俗文化吸引城市旅游者前來。隨著鄉村旅游的深入發展,鄉村景觀的重復雷同現象也隨之增多,如比比皆是的仿古一條街、古鎮民居、民俗村、休閑觀光果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
在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中,現代文明與農耕文明如何實現“相融共促、齊頭并進”,是重難點問題。近年來,由于我國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鄉村旅游地文化不斷與外來城市文化趨同發展。城市發達經濟造就出的強勢文化勢必影響經濟欠發達鄉村地區的弱勢文化,城市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促使城市文化交流增多,鄉村弱勢文化逐漸被城市強勢文化所同化。
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投入大量土地資源建設旅游設施,如游覽娛樂設施、食宿接待設施、交通運輸設施和旅游購物設施等,從而導致鄉村土地由生產型轉向服務型,鄉村景觀要素的組合方式也隨之改變。鄉土建筑既是構成鄉土文化的載體,又是鄉村景觀的組成部分,受城市文化的影響,建筑式樣逐漸傾向于城市建筑形式。在鄉村旅游景觀開發建設中,因開發商和經營者刻意追求“洋化”和“藝術化”,缺乏地域景觀認知,破壞了鄉村景觀的特色鄉土文化和生活情趣,鄉村文化的鄉村性和地方性逐漸消失,其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也會消失。
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將農業產業發展與旅游相結合,衍生出田園生態公園、觀光果園、休閑農場等旅游產品,由單一的農業景觀轉變為觀光旅游農業景觀,豐富了鄉村景觀的內容,鄉村景觀的觀賞價值、休閑價值和經濟價值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統籌規劃,沒有限定合理的生態環境容量,未明確規范經營者的開發行為和游客的個人行為,導致旅游資源過度開發,引起水污染、粉塵污染、大氣污染、固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破壞了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村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和差異是鄉土文化的靈魂。因經營者和開發商缺乏對鄉村景觀文化內涵的重視,扭曲或摒棄地方的傳統文化,忽視鄉村文脈的延續,一些高價值的人文景觀未能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文化的挖掘停留在大眾化、短期效益層面,文化差異及景觀內涵逐漸模糊和缺失。鄉村旅游地必須注重人文景觀的開發深度和力度,才能長期吸引旅游市場客源。
鄉村旅游的發展應注重鄉村景觀意向的營造與旅游形象的策劃,保護鄉土景觀和傳統歷史文脈,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發展當地資源特色產業,建立科學進步的生活方式,科學合理地開發鄉村景觀。為促進鄉村旅游開發與景觀建設的和諧發展,提出如下策略。
鄉村景觀意向是指人類在感知鄉村景觀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個性化特征的景觀意境,源于鄉村的親身感知體驗或宣傳形象的媒介廣告。鄉村景觀意象是鄉村景觀規劃的基礎,個性化、地方性、標識性強的鄉村景觀是鄉村景觀規劃的目標,因此,營造特色鄉村景觀意向是打造鄉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關鍵。鄉村景觀介于自然景觀與城市景觀之間,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并蓄,營造鄉村景觀意向時應著重體現田園風光的魅力和返璞歸真的韻味。
旅游形象泛指旅游者對旅游地相關要素的感知認識和綜合印象,而旅游地生動、鮮明、獨特的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前提。根據旅游地的地域特征進行旅游形象策劃定位,其中涵蓋自然地理、人文歷史、文化傳統等。鄉村旅游地的形象定位需從自身資源出發,開發特色產品突出獨特性,認清優劣勢并揚長避短。
和諧發展鄉村旅游,保護鄉土景觀,是鄉村旅游地景觀開發的首要前提,旅游景觀項目建設需與旅游地的生態、生產、生活緊密結合。旅游者前來旅游的主要動機源于鄉土情結,旅游地需長期維持原生態和本土化的景觀氛圍。回歸本土景觀,需在整體環境和節點景觀營造上將當地特色的鄉土元素進行重組,如對鄉土植物、鄉土材料、老物件、生活器具、民族服飾、歷史傳說等進行擬物化處理,由“形”至“意”,通過對鄉土元素的概括與移植,重釋景觀的文化語義,找到旅游景觀與鄉土元素的契合之處,旅游景觀之“景”與鄉土元素之“情”相融,從而提升旅游景觀的文化底蘊,構建和諧統一的特色景觀。鄉村旅游的開發主要圍繞人文景觀和民俗文化展開,如主題文化村落,是在原有傳統村落的基礎上改造而成,此類村落民宿基本為傳統民居整修,或以古建筑樣式建設,軟裝搭配古董家具、古老農具等老物件,呈現滄桑古樸的室內設計和古意盎然的景觀環境。通過對消失的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讓旅游者在休閑之余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
鄉村旅游地的景觀建設必須由地方政府宏觀調控,發揮指導、協調、參謀作用,以減少追求短期效益所帶來的建設性破壞。當地政府管理部門需以鄉村旅游地的整體形象和全局利益為出發點,統籌旅游景觀的開發優化工作,如協調好鄉村旅游景觀的空間組織、景觀結構、布局設施、建筑風格間的關系,實現旅游效益最大化。
在鄉村旅游發展進程中,符合鄉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人類活動行為有利于鄉村旅游景觀優化發展。影響鄉村旅游景觀的行為有旅游者行為、經營開發行為和村民生產生活行為,應根據鄉村景觀資源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各種活動行為的基礎上選擇具備提升景觀資源保護功能和社會經濟效益的行為,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針對鄉村旅游景觀發展面臨的問題,研究探討鄉村景觀規劃策略,協調好鄉村景觀資源保護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關系,提出在鄉村景觀開發過程中應注重營造鄉村景觀意向和策劃獨特旅游形象,保護鄉土景觀并延續歷史文脈,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發展當地資源特色產業,合理規劃鄉村景觀內的各種行為體系,增強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并在城鄉統籌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