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周 黛
煤炭資源型小城鎮在建設過程中易忽視自然、歷史資源,特別是我國礦產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的陜北地區,由于長期處于煤炭開采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之中,許多城鎮的生態景觀環境惡化,城鎮的景觀風貌與經濟發展大相徑庭。再加上不同城鎮的歷史文化背景、生態環境基礎、經濟發展程度均存在差異,資源密集地區的景觀風貌規劃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有待提升。
早在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促進生產空間的集約高效、生活空間的宜居適度、生態空間的山清水秀”。“三生”融合強調的是生產、生活和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可有效平衡城鎮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煤炭資源型小城鎮是指因以煤炭為主的自然資源開采而逐步發展壯大,并且以煤炭為主要發展動力和經濟來源,以煤炭及相關產業為進出口資源的小城鎮。本文研究對象是我國西北地區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小城鎮,即以煤炭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由多數非農人口和少數雙職業農業人口組成,受地形、軌道交通等因素的影響,空間布局緊湊,規模較小的城鎮。
景觀,即風景、景色,是由自然、人文等不同景觀要素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具有視覺美感的景象。風貌,則是對非物質特征的掌握和對物質環境的綜合展示。本文研究的小城鎮景觀風貌規劃,即從宏觀角度對小城鎮的生態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特色民俗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并對小城鎮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最終呈現出獨具小城鎮特色與精神內涵的整體景觀風貌。
2.1.1 營造產業文化氛圍
煤炭產業作為煤炭資源型小城鎮的主導產業,無論是城鎮的空間布局還是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是以煤炭資源開發為核心,故其景觀風貌規劃建設可聚焦煤炭產業文化,就地取材,通過對煤炭生產、加工、運輸技藝流程的景觀化,將煤炭要素、煤炭生產要素及煤炭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融入居民生活,增強居民對產業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1.2 回歸農業景觀本根
片面追求城鎮化而忽視傳統農業生產是煤炭資源型小城鎮建設的問題之一,目前仍有部分居民依靠農業維持生計,可嘗試將具有生產性的農業景觀與低維護的鄉土植物融入景觀設計,豐富城鎮景觀類型,將其作為未來生態旅游業的動態景觀體驗場所。
2.1.3 提升產業發展環境
結合煤炭資源型小城鎮未來的產業轉型升級方向,積極與城鎮一產、二產對接,挖掘獨特的旅游資源與自然風光,開發建設具有特色優勢的項目,使城鎮非煤產業的長足發展有據可循。
2.2.1 凸顯地域特色
我國的煤炭資源型小城鎮多處于地域文化濃厚的西北地區,但大部分煤炭資源型小城鎮的建成環境十分相似,可通過本土經典植物的配置、地域建筑的改造以及特殊的民俗活動場所的設計,攝入特殊的時代印記,進行地域文化的滲透,建設具有可識別性的城鎮風貌,避免過度城鎮化建設而影響傳統民俗文化傳承。
2.2.2 滿足人本需求
煤炭資源型小城鎮的人口構成具有特殊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本地青壯年大量外流,除部分原住民外,還包含大量外來煤礦從業人員及其家屬,因而城鎮的風貌景觀建設既需兼顧不同人群日常休憩、游玩、晨練等功能需求,又要創造不同類型的空間,營造互動環境,供居民進行情感交流,增進鄰里關系。
2.2.3 改善居住環境
加強景觀綠化建設,凈化、美化、綠化環境,并注重吸塵減噪樹種的綠化配置,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結合居民日常生活軌跡,利用景觀設計進行線路引導,構建便捷舒適安全的空間聯系。
2.3.1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化
煤炭開采及其延伸產業在引領城鎮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也對城鎮環境造成極大影響,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把握資源的開發強度,通過生態技術修復破損的原生態系統,促進單一的煤炭資源型向生態旅游型的轉變,成為促進城鎮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2.3.2 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生態化
自然山水是城鎮發展的生態載體,特殊的氣候水文、地理環境、地表植被等作為城鎮生態景觀營造不可或缺的要素,應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調節城鎮小氣候、減少空氣污染、改善環境衛生,逐步恢復生態功能;規劃要盡量在保持城鎮特有的自然空間格局基礎上維護和豐富生態環境、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選取本土生態材料,凸顯城鎮景觀的生態性。
孫家岔鎮地處陜西省神木市北部,位于烏蘭木倫河城鎮帶上,是連接大柳河鎮和店塔鎮的關鍵節點城鎮,是北上鄂爾多斯、南下神木的必經之地。鎮區沿省道呈南北帶狀布局,南北長4200m,東西寬550m,總用地面積432hm2。鎮區的“三生”系統現狀分析如下。
3.1.1 生產要素
1)農業概況 鎮區農業種植規模較小,農田用地除北部地塊較為完整外,其他均零碎夾雜于各用地間,大小不一,主要以玉米、黑豆、洋芋等農作物種植為主。
2)煤礦資源 孫家岔鎮屬神木縣煤炭富集地帶,境內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質優、埋藏淺、易開采,處于神東煤炭工業基地的中心腹地。鎮區東部已形成以龍華集團為首的煤炭生產、加工、倉儲、物流于一體的專業基地。
3.1.2 生活要素
1)現狀用地 受交通線路影響,東西兩側用地聯系較弱;鎮區建設用地主要分布于省道西側和山體之間的狹長地帶,呈帶狀分布;各用地類型相互交錯參雜、比例不均衡,并受地形起伏影響,呈階梯狀。
2)道路交通 鎮區范圍內有神東公路和包神鐵路過境,對外交通方便,但因過于鄰近公路,導致噪聲污染大,交通事故頻發;鎮區內部交通已形成網絡,道路質量較好,但道路等級不明確。
3)建筑風貌 鎮區多為1~2層的低矮平房,建筑質量一般,風貌較差,臨街建筑功能混合,以“前商后住”形式為主,建筑功能類型單一。
4)重要場地 鎮區中心每周六定期舉行商業集會,對周邊地區吸引力較大;福慧山景區位于鎮區北部,為本地居民舉辦廟會、進行祭祀等活動的場所。
3.1.3 生態要素
1)地形地貌 孫家岔鎮屬于陜北黃土丘陵區,黃土層覆蓋較厚,水土流失嚴重。鎮區總體地勢為西高東低,山脈與河流呈掌狀由西向東延伸。東部為區內最大的烏蘭木倫河河谷地貌,地形較平坦。
2)氣候水文 孫家岔鎮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熱,四季分明;日照豐富,但風沙、霜凍等自然災害較多。鎮區內主要河流為烏蘭木倫河,是窟野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3)綠地景觀 現狀缺乏可供居民活動的較大面積的公園綠地、街頭綠地、小游園;鎮區內的公路、鐵路兩側以及山坡防護綠地較差,導致黃土裸露,影響環境質量和鎮容鎮貌;部分綠地因管護不當,不僅形態不美觀,且葉黃枝萎。
3.2.1 生產系統融合
1)受地形、地質、水文以或軌道交通等限制性因素的影響,鎮區農業發展空間有限,難以形成大面域的農業景觀,但可盡量化弊為益,借助局部地勢高差,設計臺地景觀,豐富鎮區景觀層次;設置農事體驗區、農業科教示范區,以傳統的石磨、石碾作為景觀素材,讓人感受歷史和文化。
2)規劃將鎮區東側的龍華集團煤炭聚集區作為鎮區工業建設風貌區,在風貌區的露天儲煤廠周圍增加喬灌木結合的防塵植物綠化帶,對綜合辦公區域、職工宿舍等起到良好的灰塵屏蔽效果;將煤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材料應用于鎮區的道路鋪裝、雕塑、建筑立面、基礎設施等設計中,同時以灰黑為主色調,避免視覺沖擊,為煤礦廠職工緩解疲勞;對煤炭高空傳送帶、煙囪等進行藝術美化,吸引眼球。
3)鎮區業態類型豐富且緊鄰公路,是此路段來往車輛臨時停靠點的首選,故鎮中心南部的門戶空間景觀規劃設置以綠化和煤文化為主題的雕塑;在鎮區北部的福慧山山腳設置景區入口引導的古牌坊,與山頂的福慧寺形成呼應,展現孫家岔鎮深厚的文化內涵。
3.2.2 生活系統融合
1)結合綠色生態理念進行鎮區的綠地嵌入,通過點線面結合,在重要節點布置街頭綠地、小游園等,增加綠化空間;同時完善鎮域主要街道系統改造、道路綠化及防護林建設,形成線狀綠地;面狀綠地除農田外,利用鎮區地勢特點,打造大面積的屋面綠化,形成特色臺地景觀。將上述綠地與鎮區慢行系統結合,形成鎮區多功能、多層次的綠地系統。
2)鎮區每周定期舉辦集會,但場地有限,規劃打造可彈性使用的廣場,平時作為市民跳廣場舞、舉辦各種娛樂活動的休閑廣場,每周六則作為露天集貿市場,實現場地效益最大化。
3)鄰近公路的生活區規劃建設較為密集的防護綠地,或利用土坡、圍墻等來緩解公路、鐵路的噪聲。
3.2.3 生態系統融合
1)結合烏蘭木倫河沿岸,打造濕地生態景觀帶。建設自然生動的濱河岸線,結合廣場行車布局親水活動場所;沿岸設置少量臨時的構筑物或雕塑小品,既滿足汛期防汛要求,又豐富沿河景觀;輔以濕地展覽館、生態花島、景觀塔等景觀設施,給游客以豐富的感官體驗。
2)注重山體借景效果,凸顯鎮區的聚落景觀。擬在鎮區東西兩側山體設置多處煤炭工業建設觀景平臺,遠眺鎮區工業化、現代化的新景象,讓人觸摸到時代脈搏,感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孫家岔鎮的迅速發展。
3)針對現狀污染問題,規劃多種綠化空間,如打造組團開放空間、宅間綠地、休憩廣場、帶狀公園、防護綠地、鎮區中心公園和濕地公園等多個層級的復合公園系統,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如規劃東西兩側山體公園來填補“綠色”,改善植物種植結構,增加局部綠化率。
本文以孫家岔鎮現有景觀為基礎,結合“三生”融合理念,充分利用文化與自然景觀資源,保持自古形成的綠、水、城特色,在進一步完善與強化現有城鎮景觀的同時,打造孫家岔鎮自身獨特、多層次、統一和諧及完整的城鎮景觀系統,進一步凸顯鎮區產業的獨特性,滿足居民生活的舒適度,維持生態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