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丹江
11月1日至12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是《巴黎協定》進入實施階段以來的首次氣候大會,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意義重大。
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已經和正在成為中國行動。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早已自覺加入踐行的行列。
事實證明,中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應對氣候變化擺在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推動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自2015年12月達成《巴黎協定》以來,經歷美國“退群”的波折,協定實施細則談判至今沒有完成,發展中國家長期高度關切的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問題也未能得到有效解決。但即便如此,中國沒有等待觀望,而是從自身出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自覺開展減碳行動。早在10年前,中國已著手開展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對高耗能產業和項目推行負面清單,一大批小煉油、小化工、小水泥等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業被關停。一次次環保風暴使很多排放不達標企業或關停、或轉型。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總量40.8億噸,比2010年的32.5億噸增長25.5%,年均增長2.5%,遠低于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中國一直主動承擔與國情相符合的國際責任,積極推進經濟綠色轉型,不斷自主加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度,過去10年淘汰1.2億千瓦煤電落后裝機,過去15年碳排放強度大幅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任務。這些目標的實現,都有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一份貢獻。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現,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今年中國多地頻現的暴雨自然災害就是一例,最近通遼等地的極端暴雪也是如此。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高出約1.2攝氏度,2011年至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氣候變化正在影響地球上每一個地區,對全球糧食、水、生態、能源、基礎設施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長期重大威脅,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必須看到,當下全球溫室效應的出現,是發達國家長期發展過程中碳排放積累疊加的結果。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特別是發達國家大量消費化石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加劇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承受了發達國家歷史排放的后果。
近期,中國發布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還將陸續發布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煤炭、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的實施方案,出臺科技、碳匯、財稅、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由此可見,我國的“雙碳”政策已經明朗。
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既是能源的生產者,也是能耗大戶,更是中國“雙碳“方案的堅定支持者。這些年來,石油石化行業以科技創新為動能,堅持技術進步,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單體煉油能力由過去的幾十萬噸、幾百萬噸發展到如今的幾千萬噸;單體乙烯裝置由以往的幾萬噸、幾十萬噸增長至百萬噸級,單位排放和能耗水平大幅降低,為國家低碳戰略和綠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積極認真,是堅定的行動派。隨著國家“雙碳”路線圖的推出,石油和化工行業無論是減碳還是降耗,都將任重道遠。今年以來,各地“能耗雙控“政策趨嚴趨緊,煤炭供應量短價高,環保督察更加嚴格,給不少行業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甚至一部分企業有了危機感。但壓力也是動力,危機更是契機。全行業正在積極行動,制定企業轉型升級目標,用具體行動承擔自身義務和責任,答好“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復蘇”這一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