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然
國內最大觸控面板廠歐菲光(002456)于3月16日晚間公告稱,公司近日收到境外特定客戶通知,計劃終止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采購關系,后續公司將不再從特定客戶取得現有業務訂單。據業內人士分析,歐菲光公告中的境外特定客戶即美國蘋果公司。
3月17日上午,歐菲光股價以跌停開盤,截至收盤,股價一直處于跌停狀態。至此,自去年7月中旬以來,歐菲光股價跌幅已超過60%。
3月16日的公告顯示,歐菲光2019年經審計特定客戶相關業務營業收入為116.98億元,占2019年公司經審計營業總收入的22.51%。對比歐菲光2019年年報,此次采購關系終止的特定客戶位列該公司第二大客戶。
對于此次事件的影響,歐菲光稱,本次特定客戶訂單變化對公司經營和業績的影響尚在評估中,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根據上述突發情況,公司將盡快與審計和評估機構溝通,對相關設備等資產進行減值測試,測試結果和計提金額尚未確定。經公司初步估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相關設備資產賬面價值約為32.82億元(未經審計),約占公司2020年12月31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資產(未經審計)的31.78%。
晚間,深交所火速下發關注函,要求公司補充披露境外特定客戶計劃終止采購關系的時間、目前與該特定客戶相關的訂單情況,并要求公司自查核實關于訂單變化情況的信息披露是否及時。
其實,在2020年9月就傳出歐菲光將被踢出蘋果供應鏈的消息,當時,iPad觸控訂單全數由臺廠業成GIS與宸鴻TPK供貨的消息被業內廣為流傳,但當時歐菲光否認了,并表示公司與美國大客戶的合作良好,訂單穩定,未有被剔除供應鏈名單的情況。
2月7日,歐菲光與聞泰科技簽署《收購意向協議》,公司擬將所擁有的與向境外特定客戶供應攝像頭的相關業務資產轉讓給聞泰科技。民生證券分析師對該項收購事項進行了點評,認為“本次主要剝離向境外大客戶供應的鏡頭模組業務,剝離之后公司攝像頭業務將聚焦鏡頭業務以及安卓系攝像頭模組業務,公司更加聚焦消費電子、車載等多領域的光學及微電子等核心業務”。
深交所關注函中也詢問到了公司擬將所擁有的與向境外特定客戶供應攝像頭的相關業務資產轉讓給聞泰科技的交易進展及此次事項對交易的影響。“該事項仍在進行中,因訂單終止帶來的影響,雙方正在評估中,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歐菲光表示。
前段時間,再次有消息傳出歐菲光被蘋果剔除出供應鏈。而歐菲光當時在《關于公司股價異動的公告》中表示:“截至目前公司經營情況正常,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
雖然此前歐菲光不斷否認澄清傳聞,但股價顯然受到了不小的影響,自去年9月1日以來,歐菲光股價已整體下跌超50%,市值蒸發超200億元。此次事件,再次在資本市場印證了“謠言就是遙遙領先的預言”這句戲謔一般的話的威力。截至3月10日,歐菲光的股東戶數雖有下降,但仍然有35.89萬戶。股價腰斬,加上被蘋果踢出群的傳聞坐實,對于這35.89萬的股東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小散遭殃,機構或許也難以全身而退,一些持股的私募大佬或許也將遭受不小的損失。根據歐菲光2020年三季報顯示,大佬馮柳管理的高毅鄰山1號遠望私募基金位列前十大股東,截至2020年三季報,其持有歐菲光1780萬股,占總股本比例的0.66%。馮柳是在2020年二季度新進入歐菲光的,2020年二季度,歐菲光最低價為13.24元,而最新收盤價為9.14元,這也就意味著馮柳如果目前仍持有歐菲光股票,面臨著30%左右的虧損。當然,這樣計算并不太準確,因為數據滯后且假設了馮柳期間未有任何操作等前提條件,但筆者所要以此表達的意思是清晰的,即這次歐菲光坑了全市場一把。
也不是沒有利好。在2月27日的時候,歐菲光就發布了2020年度業績快報。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84.04億元,同比下降6.87%,主要原因為2019年底安卓觸控業務獨立發展;營業利潤11.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7.90%;利潤總額10.6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2.0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8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2.70%。
業績增長的主要因素有:
(1)公司積極把握行業發展機會,加大高端產品研發和量產出貨,光學影像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光學鏡頭產能和出貨持續提升;
(2)受益于部分大客戶訂單增加和平板電腦銷量增長及安卓觸控業務獨立發展,觸控業務結構持續優化,盈利能力顯著改善;
(3)公司繼續加強成本控制和存貨管理,整體運營情況高效穩定。
報告期內,公司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和基本每股收益增長幅度較大,主要原因是公司光學影像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光學鏡頭出貨量增加,帶動公司整體利潤實現增長。
報告期末,公司資產負債率約為68.32%,較年初減少4.61個百分點,債務結構改善,償債能力進一步提升。
公司不斷加強存貨管理,運營成效凸顯。報告期末存貨余額為49.85億,同比下降31.43%;存貨周轉天數為51天,存貨運營效率進一步提高。
數據倒是挺好看,一度讓人誤以為公司要走出困境了。只不過,在失去大客戶訂單以及后續公司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之后,這份業績恐怕也得縮水。這一切不禁讓人想起2019年4月,差不多時間、類似的套路,讓持有的投資者短時間內吞下了腰斬的苦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