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川
保障學生的身心安全,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在走訪了北京幾所知名國際學校后發現,這些學校對于學生安全的界定比較寬泛,不僅包括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人身安全,也包括校外家庭、同學、社交媒體等可能會對學生身心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學校通過多種專業措施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本文將介紹幾則實例,供教育工作者借鑒。
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實驗設施
多所國際學校的學生從小學開始,便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如何正確使用不同的實驗器材。
以顯微鏡的使用為例,“微調”的誤操作或實驗中忘記使用“蓋玻片”,極容易造成實驗中顯微鏡的損壞。然而筆者在走訪中發現,幾所國際學校從小學開始便教學生在不同教室間搬運顯微鏡,并在教師指引下通過調焦以及加蓋蓋玻片熟練地進行實驗觀察。教師并不會因為學生年齡小或出于安全的考慮就不給學生使用顯微鏡的機會,而是通過介紹并演示如何正確使用實驗設施,并將其納入考試評價的一部分,讓學生將儀器的安全使用視為學習的一部分,同時在安全的前提下動手操作、得出結果。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高中化學課堂上。在一所英式國際學校參觀時,我發現學校所有化學教室的門上均會掛滿白大褂和專業護目鏡,每個學生都需要穿戴好這些專業設備方可進入教室。為盡量減少學生由于誤操作而產生的安全隱患,學校在實驗演示臺正上方掛置了幾面很大的平面鏡,借助潛望鏡的工作原理,讓坐在靠后和其他距離演示臺較遠而無法看清演示細節的學生,可以通過平面鏡兩次反射的原理清楚地看到教師的演示。這一精巧的設計,讓每個學生都清晰地看到了實驗的全過程,避免了因為學生聚集在實驗臺周圍而可能出現的危險。
實施校外人員胸牌制度
筆者在走訪中發現,這些國際學校幾乎每周都有校外人員往來。這些校外人員既包括政府官員和教學督導人員,也包括其他教育同行,還有各類后勤保障人員。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維護學校的教學與行政工作秩序,多所國際學校都建立了胸牌制度。
以北京某所英式國際學校為例,學校針對往來校園的成年人都發放了胸牌,且根據角色的不同,胸牌的色帶也有所不同,如藍色代表教師、紅色代表家長、黃色代表當日訪客,等等。不同胸牌在校園內不同區域的門禁授權也有所不同。
胸牌制度至少在兩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這些色帶顏色醒目,可以讓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立刻識別出成年人的身份,不會因為在校園內見到不明身份的成年人而感到恐懼。若學生在校園內有任何緊急情況,可以直接向佩戴藍色色帶胸牌的教師求助。同時,若學校的教師和行政人員看到未佩戴胸牌的成年人出現在校園,都會進行詢問,確保校園內每一位成年人都已經被授權進入且有清楚的來訪目的。第二,這樣的胸牌制度也非常便于學校管理,不至于導致家長、訪客或其他與教學無關人員隨意或無意間走入非授權區域,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或其他工作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安全問題。
設立專職安全保障總監
在英國,所有學校必須配備一名負責學生在校期間身心健康的專職安全保障總監(以下簡稱“總監”)。該崗位屬于學校上層領導崗位,且需要通過嚴格的資格考試持證上崗。依據具體情況,各學校可配備不同數量的副總監協助工作。當出現學生安全問題時,全校范圍內只有總監及副總監有權調取校園內監控錄像。按照要求,總監在學校工作時間內應保持隨時執勤的狀態。該職位具體職責包括:與同事和政府合作、處理事件、參加培訓并對學校員工進行培訓。
以北京某所英式國際學校為例,學校規定所有教職工必須在當天凈校前向總監或副總監匯報當天任何有關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疑慮,如學生情緒出現恐慌或自閉傾向,匯報時應提供盡量詳細的證據以供后續調查和跟進。當教職工發現十分嚴重的情況時,如學生之間出現暴力事件,應第一時間向總監匯報。與此同時,學校也為學生提供了反映情況的渠道。學生既可以反映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安全問題,也可以反映其他同學的安全問題。學校指派兩位校委會委員負責處理學生的疑慮,其中一位要會講中英雙語(因該校有相當比例的中國學生)。兩位校委會委員收到學生的訴求后,會與總監和三位副總監共同商議后續跟進措施。
通過上述幾所國際學校的實例可以看出,每所學校都將學生的身心安全置于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專業訓練、細致的管理、直面隱患的態度、嚴格的制度以及完備的安全保障機制,學生和教師不僅能夠在安全問題出現時及時、專業、冷靜地應對,甚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各種隱患盡早地消除在萌芽階段,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這些國際學校制定的學生安全保障制度,也引發了我們對現行的校園安全保障措施的思考。國內公立中小學的安保部門主要負責校園硬件環境安全以及學生在學校期間的人身安全,是否要重新界定安全保障部門的職責?怎樣建立更加系統的校園安全保障機制?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不能僅僅依靠一兩位心理教師、班主任或安保部門的力量,校園內的每一名學生、每一名教職員工,都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注并及時發現學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問題,共同保障學生的身心安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