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江
常態課質量事關學校教育質量,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提升常態課質量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是前提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有兩條路徑:一是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即教師的工作態度和專業能力,并把它作為常態課質量提高的決定因素。具體做法有:每學年舉辦由下到上、全員參與的“教師基本功培訓和展示”活動;鼓勵教學人員撰寫教學反思。二是在準備課上抓精、抓細,突出核心能力的培養。比如,通過抓有效的集體備課,引導教師深入研讀課標,準確把握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提升教師精準備課能力。
2.狠抓常規管理是保證
管理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是工作高質量實施的保證。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學校依據學科備課要求,出臺備課管理辦法,要求新入職教師、新轉崗教師以及新任年級教師必須詳細手寫備課教案。要求教師備課時做到“三個深入、一個準確、一個圍繞”,即:深入研讀課標、深入研讀教材、深入研讀學生,準確確定教學目標并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二是做好精細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學校嚴格按照備課管理辦法要求,及時跟進檢查,督促教師關注備課實效。此外,還加強對常態課堂教學的監控,通過行政聽課、教學評優、推門課等形式,深入課堂診斷教學,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3.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
常態課質量的最終指向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之一是學會學習,這也是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學校以構建“生態課堂”為切入點,引領學校教學改革,探索形成了“生態課堂”教學流程五個環節:問題導學—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總結提升—實踐應用。五個環節立足于學生,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發展轉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受到自身價值,讓學生的課堂生活變得有意義,從而從內心深處激發他們對學科的興趣,逐步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4.以課堂文化建設為持久動力和有效機制
課堂文化是學校文化在課堂的具體體現,其核心要素是價值取向。其目的是統一師生的思想認識,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實踐中,學校提出建設“生本課堂”文化,其本質是讓學生自主成長、自主發展,倡導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學習。我們充分認識到,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主動發展的,但這種發展不是一個標準、一個模式,而是有差異、有個性的發展。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