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堃
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與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需要在日常學習中有計劃、有策略、有梯度地不斷滲透和內化,這就要求教師對高中三年的教學進行整體思考,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進行全盤規劃,讓科學的思維方式逐步內化為學生思考的習慣。單元式教學設計相較于傳統的課時教學設計,更有利于幫助教師關注教學全貌,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以普通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第一章內容為例,簡述“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這一學科素養在單元教學設計中的發展與培養。
首先,對于剛剛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初中化學的學習主要是基于宏觀維度的學習,微觀領域涉及很少,且并未在教學中過多關注二者之間的聯系,而人教版化學必修第一冊在第一章的內容設置上,可以挖掘出關于“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核心素養培育的素材。因此,我嘗試將其系統化,在本章學習過程中逐步完善學生對該素養的理解與思維模型建構。
以該素養培育與提升為目標,從化學學科素養開發的角度,我將本章中可以利用的7個教學素材賦予了新的功能。例如,物質的分類及轉化“分散系及其分類”的素材可以這樣設計:通過認識到不同分散系性質不同(宏觀)的原因是分散質粒子直徑不同(微觀),初步體會到微觀粒子的性質影響宏觀物質的性質;宏觀物質的性質反映出微觀粒子的差異(宏微結合)。又如,離子反應“學習離子反應的意義”的素材可以這樣設計:導電性實驗的現象幫助我們思考分析氯化鈉在溶解過程中存在的微粒行為(宏觀現象可以反映微觀粒子行為);強化認識,微觀粒子的行為影響宏觀物質的性質,宏觀物質的性質反映出微觀粒子的行為(宏微結合)。根據素材功能貫通整合設計,在本章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過程外顯,并反復強化二者之間的關系與關聯,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宏微結合”的意識,還可以使學生強化對此觀念的理解和運用。
其次,教師引領學生將思維可視化,以此鼓勵學生超越具體問題進行思考。為了更好地將這種思維過程外顯,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知識對照模型。從初中“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物質進行認識”的模型出發,將本章中各部分知識呈現的宏觀、微觀內容進行拆分,在初中模型的基礎上不斷疊加對照,幫助學生加深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對物質性質及轉化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有意識、有計劃地將思維方式與方法以板書等形式外顯,幫助學生建立宏觀和微觀內容之間的關系與關聯,使其更好地體會宏觀與微觀視角對化學學習的不同功能和價值,在理解的前提下,逐步認同并內化為思維習慣。
以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頂層教學目標,有層次、有梯度地進行整體規劃,必然會使核心素養的落實達到更優的效果,而單元式貫通備課,就是整體規劃的一種有意義嘗試,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拓展到模塊貫通整體設計備課,會給學生學習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收獲。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