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 要:學科融合教學有利于避免“學科壁壘”,是現代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文章以“雙師型”學科融合課“蜀道難·山地的形成”為例,通過學習視角、培養目標、評價手段的融合嘗試,探索常態課下學科融合教學的有效路徑,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視角,提高學生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學科融合;綜合視角;雙師型
學科融合教學有利于避免“學科壁壘”,幫助學生整合多學科知識、方法和思維,形成解決問題的綜合視角,提高學生解決復雜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是現代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F有的學科融合教學從融合內容來看,大多以某一學科為主導,融入與其教學內容關聯或互通的知識、方法、技能作為輔助;從融合方式來看,大多為運用教學素材創設情境,遷移學習方法開拓思維;從教學形式來看,大多以項目式學習、話題式學習等活動類課程為主。此種形態下的融合教學難以突破學科本位,其知識融合的廣度、視角融合的寬度、思維融合的深度均有一定局限性[1]。學科融合教學實踐中,如何立足學生解決問題綜合視角的形成,實現常態課下多學科學習視角、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及評價手段的融合,就像李白筆下的《蜀道難》?!半p師型”學科融合課《蜀道難·山地的形成》共兩課時,由語文和地理兩位教師共同執教,輪番上陣。通過學習視角、培養目標、評價手段的有效融合,在規定課時內順利完成了語文學科《蜀道難》及地理學科“山地的形成”兩部分內容的教學任務。在常態課下多學科的深度融合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蜀道”。
一、尋蹤探秘,找準學科知識融合點,破解學習視角融合之“難”
學習視角的融合是學科融合教學的出發點。跨學科視角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整合跨學科教學資源,建構立體、科學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運用多學科思維方式,形成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形成廣闊的學習視野,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2]。因此,學科融合教學中,首先應明確學科融合的根本取向,找準學科知識融合點,形成需要共同解決的核心問題,圍繞核心問題,運用不同學科視角設置問題鏈引導教學,實現學習視角的融合。
《蜀道難》作為古典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選入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詩人李白運用奇特瑰偉的想象,夸張渲染的表達,近乎完美地描寫出了蜀道的雄峻險奇。從語文學習視角來看,應通過對詩歌的品鑒,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聲韻之美,體會詩人詩歌創作背后的情感。在常規語文教學中,學生常因缺少對這種夸張、想象背后真實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即缺乏對“蜀道”的真實地理狀況及“蜀道難”客觀地理成因的了解,因而對詩歌意境的體驗、感受不深。“蜀道難”的地理成因,與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山地的形成”部分緊密相關。“山地的形成”是自然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難在概念、名詞涉及較多且抽象,難在“山地的形成”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地理過程。從地理學習視角來看,需用具體的地理事物作為研究對象,用時空視角去動態、全面地觀察認識。因此,本節課學習視角的融合點就在于對蜀道“難”的表征和成因的不同學科解讀,通過詩歌鑒賞與地理探究的完美融合,讓學生在對文字的感性認識中,探究地理成因之理,學會從不同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表1)。
二、賞文析理,立足學科特色教學方式,破解核心素養培育目標融合之“難”
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融合是學科融合教學的助推器。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學生通過學科融合學習,有利于把多學科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合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學科融合教學中,應立足學科特點、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合理整合教學方式,實現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融合[3]。
“蜀道難·山地的形成”一課中,《蜀道難》的學習圍繞“賞文”,運用誦讀、評析、品鑒、寫作等語文特色教學手段,體現對“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兩大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山地的形成”的學習圍繞“析理”,通過觀察、歸納、分析、運用等地理特色教學手段,體現對“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兩大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雙師型”的教學設置下,兩位教師輪番執教,教學環節絲絲相扣,使學生游走在語文學科和地理學科之間,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聲中,探尋“蜀道難”的地理之因,認識地球神秘內、外力共同作用下的“滄海桑田”“雄峻險奇”。在“噫吁嚱,危乎高哉”的吟哦聲后,了解人類活動給“蜀道”帶來的影響和變化。還原了李白雄奇想象和浪漫表達背后那個真實、客觀的地理世界。最終落腳于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的執著追求(表2)。
三、談古論今,依托多元開放式問題,破解評價手段融合之“難”
評價手段的融合是學科融合教學的落腳點。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價值的過程。學科融合教學中,合理設計評價標準,有利于提升學科視角的融合度、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情反饋的準確度,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視角的形成及運用綜合視角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4]。
“蜀道難·山地的形成”一課,立足學科綜合視角的形成及運用,在“談古”“論今”兩個環節中,通過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調動多學科知識,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多角度認識事物和多形式表達觀點(表3)。
(文中課例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屬中學陳卓猛、周勤玲老師提供)
參考文獻:
[1] 蘇海民,高楊,孫朋.新時代地理科學專業多學科融合教學實現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4(03):125-128.
[2] 李勤艷,彭蕾.古詩詞與地理課堂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J].地理教學,2020(07):49-52.
[3] 孫旭.地理教學中的融合教育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01):47-48+54.
[4] 尤金潔.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礎的高中立體閱讀設計——以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融合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