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潔
表象訓練法在南寧市高校公共籃球課教學的應用研究
鄧 潔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23)
為提升南寧市高校公共籃球課的趣味性,文章探討通過在公共籃球課教學過程中引入表象訓練法優化公共籃球課教學形式和方法,提高大學生參與籃球課學習的習得能力;同時,加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參與公共籃球課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在南寧市高校公共籃球課實踐教學中應用表象訓練法授課,研究表象訓練法對大學生學習籃球投籃與運球上籃技術動作形成的影響。
表象訓練法;高校公共籃球課;效果;影響
新時期高校公共籃球課面臨著來自新時代發展變化賦予的兩大挑戰:第一,體育改革創新再掀新浪潮;第二,綜合特性復雜多變的上課主體——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自我、自大、自負”等特點越益凸顯。所以加快高校公共籃球課教學的創新發展是必然趨勢。
隨“體育美育”的提出,再次強調高校“育人”責任之重;同時也是對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準。如何在公共籃球課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籃球項目的優勢,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實現“育人與育心”同步進行是高校公共籃球課的核心教學目標。為讓學生在公共籃球課中獲得更強的習得感,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投籃命中率與強化學生運球上籃技術的連貫性,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的點滴進步,適時鼓勵并有效引導,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表象訓練法通過提高學生學習針對性,有效掌握學習內容,并引導學生克服不良心理因素,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與學習態度。
新時代發展下,在南寧高校公共籃球課引入表象訓練法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既符合體育改革創新的要求,還能極大地調動大學生學習籃球的積極性。經過有效的投籃與運球上籃的練習,學生的投籃命中率會變高、運球上籃技術會更連貫。所以,表象訓練法是提高南寧市公共籃球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對南寧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改革與創新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本文以2020級4個公共籃球課班級作為教學實踐對象,分別編號為A班、B班、C班、D班;A班、B班運用傳統方法教學,C班、D班運用表象訓練法進行教學;記錄各班級學習的數據變化,研究以投籃與運球上籃作為支持的教學內容在南寧市高校公共籃球課的應用。
1.2.1 實踐教學法
將所授課的4個公共籃球班分為A班(51人)、B班(50人)、C班(49人)、D班(49人),保證一學期的教學內容同為投籃與運球上籃,區別在于A、B班還是運用原來較傳統的方式教學,C、D班在教學中運用表象訓練法教授學生投籃和運球上籃。
1.2.2 歸納總結法
將4個班級學生的投籃命中率、掌握運球上籃技術的學生人數、運球上籃連貫性進行如實記錄。對4個班級的數據與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歸納總結運用表象訓練法和傳統教學的區別。
豐富教學手段:表象訓練法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授課對象的不同,而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它更注重教師的示范、語言指導、帶練,學生根據腦海形成的印象進行模仿練習。表象訓練法需要師生互動溝通方能完成,使公共籃球課變得更有趣味,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自信心。
加強學生記憶:運用表象訓練法分解、強化投籃與運球上籃的每一個技術動作與環節,幫助學生在腦海形成完整且清晰的技術動作表象。學生通過表象感知進而加強技術和技術動作的學習。學生在頭腦中邊想象完整的技術動作、邊自主地反復練習,不斷刺激學生的大腦神經,有效提升思維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
更快掌握籃球技術動作:運用表象訓練法進行籃球教學,學生在大腦中形成技術動作的表象后,再經過教師的不斷講解和分析,不斷刺激學生反復思考,不斷強化學生頭腦中的技術動作表象;同時,指導學生根據頭腦建立起來的表象進行實踐練習,鞏固技術動作,加強學生對正確、完整技術動作的掌握。
在專家建議下依據公共籃球課性質將籃球投籃與運球上籃這兩項技術動作制定評定標準。擬定的評價方法為:(1)投籃定為中投:學生在罰球線外可任意設點投10個球;同時評分需參考學生投籃時的“持球手型、球的后旋、投球命中率”三項標準。(2)運球上籃:學生在半場的三分線外起步運球上籃,連續5次;該項技術主要參考學“運球基礎、運球到上籃的連貫性、上籃的命中率”三項標準進行評分。
2.2.1投籃技術評分標準
(1)優秀:正確持球連續完成10次投籃,球有后旋,且投籃命中率達6個則為優秀。
(2)良好:投籃持球動作基本正確,10個投籃的命中率為3-5個,投出的球至少5個以上有后旋。
(3)及格:投籃持球動作基本正確,10個投籃的命中率達3個,投出的球少有后旋。
(4)不及格:投籃持球動作不正確,投出的球旋轉慢或無旋轉,命中率只有1-2個。
2.2.2運球上籃技術評分標準
(1)優秀:運球上籃整體動作正確,6min內完成5次半場運球上籃,動作連貫,上籃命中率達3個以上則為優秀。
(2)良好:運球上籃動作正確,7min內完成5次半場運球上籃,動作基本連貫,上籃命中率達2-3個則為良好。
(3)及格:運球上籃動作基本正確,8min內完成5次半場運球上籃,運球偶有丟球,上籃命中率達1-2個則為及格。
(4)不及格:運球上籃動作不正確,連續完成5次半場運球上籃超出了8min,命中率低。
表1、表2是基于在教授內容前利用兩次課幫助學生恢復體能后進行測試的結果。兩次體能恢復課主要內容是慢跑、拉伸;輔助內容是自主的投籃與運球。同時強調本學期的主要學習內容為:定距離投籃(即中投)和運球上籃;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進行自主練習,并注意相互觀察學習正確的技術動作。表1和表2的數據統計顯示:兩項測試中獲得優秀、良好、及格的學生人數差異不大,投籃技術“及格”以上的學生人數整體占比稍高于運球上籃技術“及格”以上的占比,其中最明顯的是運球上籃不及格的學生占較大比例。關鍵因素在于對于公共籃球課學生來說運球上籃偏難,要求運球上籃動作技術性高,較多女生不能連貫完成運球上籃動作,“不及格”的人數中大部分也是女生。
表1 實踐教學前投籃技術指標測試情況
優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A班(51人)10(20%) 13(25%) 16(31%) 12(24%) B班(50人) 11(22%) 13(26%) 17(34%) 9(18%) C班(49人) 8(16%) 14(29%) 16(33%) 11(22%) D班(49人) 11(22%) 12(25%) 15(31%) 11(22%)
表2 實踐教學前運球上籃技術指標測試情況
優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A班(51人)10(20%) 11(22%) 16(31%) 14(27%) B班(50人) 8(16%) 13(26%) 15(30%) 14(28%) C班(49人) 7(14%) 14(29%) 15(30%) 13(27%) D班(49人) 9(18%) 12(24%) 13(27%) 15(31%)
表3、表4的數據真實地反饋了運用表象訓練法進行實踐教學的C、D班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取得“優秀”與“良好”學生人數明顯增加,“不及格”的學生人數明顯減少;由于運球上籃項目技術要求較高,“不及格”的占比仍然偏大。
表3 實踐教學后投籃技術指標測試情況
優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A班(51人)12(24%) 15(29%) 15(29%) 9(18%) B班(50人) 15(30%) 15(30%) 13(26%) 7(14%) C班(49人)14(29%) 21(43%) 13(27%) 1(2%) D班(49人) 17(35%) 17(35%) 15(30%) 0(0%)
表4 實踐教學后運球上籃技術指標測試情況
優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A班(51人) 9(18%) 12(23%) 19(37%) 11(22%) B班(50人) 10(20%) 13(26%) 18(36%) 9(18%) C班(49人) 12(24%) 19(39%) 15(31%) 3(6%) D班(49人) 16(33%) 18(37%) 10(20%) 5(10%)

圖1 實踐教學前后“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成績的學生比例柱狀圖
將4個班級在實踐教學前后經測試獲得“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成績的學生比例形成柱狀圖進行對比可見(圖1),南寧高校公共籃球課運用表象訓練法開展投籃與運球上籃技術內容的教學,學習掌握學習內容及進步成效明顯。
南寧高校現在的在校生基本為“20”后,這一群體最明顯的現象在于:絕大部分學生在經濟條件優渥家庭條件下成長,受信息化發展熏陶,從而是一群有鮮明主見的“20”后。南寧高校在開展公共籃球課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基礎,掌握學習的特性,巧妙地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才能發揮表象訓練法的教學效果。
2.4.1全面把握學生身心動態和籃球技術基礎水平,與學生有效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個是高校公共籃球課運用表象訓練法進行教學時首要解決的問題。
2.4.2 運用表象法合理掌握實踐教學時間,主要包括學期實踐教學課時的安排和每次課教學時間的把握。經過對公共籃球課4個班級開展一學期的表象訓練法教學,經分析總結:運用表象訓練法教學,每次課教學時間應在8-10分鐘更為有效;每學期的課時中運用表象訓練法教學實踐占總課時的三分之一。
2.4.3 教學示范動作清晰,教學語言應用適當;善以技術動作的型命名,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動作印象。該階段的學生較為缺乏耐心,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更好地耐心去引導教學,并多以鼓勵形式幫助學生克服耐心不足的問題。
高校公共體育課在培養與鍛煉大學生身心素質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是高校育人的一個重要教學過程。南寧高校公共籃球課運用表象訓練法實踐教學,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投籃和運球上籃兩大技術動作,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公共籃球課的習得感和積極性。通過對4個班級運用表象訓練法的對照實踐教學后進行測試,結果直觀地反饋了表象訓練法產生的教學效果更為明顯。它能更快且更好的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籃球技術動作印象,促進學生正確的籃球技術定型;同時,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籃球技術的信心,滿足學生們課后參與籃球運動或自學籃球的需求。
表象訓練法主要以輔助學生學習為主,在給學生展示動作、觀看視頻、圖片時需要集中學生注意力。指導學生在練習時注意結合頭腦表象與思維進行練習。注意引導學生以大腦表象為基礎,結合視覺觀察到的技術動作,如觀察技術動作嫻熟的同學練習時展現出來的動作,幫助自我正確技術動作定型。實踐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個性特點,針對性地選擇學生所適應的語言與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讓表象訓練法能在南寧市高校公共籃球課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1]李文龍.淺析表象訓練在高校公共體育籃球教學中的運用[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
[2]張巍.表象訓練法在街舞HIP-HOP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9.
[3]姚偉娟.揚州市廣陵區健身俱樂部私人教練現狀調查與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8.
[4]張樹成.表象訓練法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籃球投籃訓練中的應用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7.
[5]劉野,王曉云,阮云龍.北京市上地街道轄區商業性健身俱樂部私人教練職業素質現狀調查與分析[J].運動,2017.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Appearance Training Method in Public Basketball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of Nanning
DENG Jie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3, Guangxi, China)
鄧潔(1981—),碩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運動心理學、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