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燕,賀菲菲,李豐芹,石琳琳,姚玉波
吞咽障礙是腦梗死最為常見的后遺癥之一,患者表現為進食困難、難以言語交流,并由此引起誤吸、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等并發癥[1],部分患者甚至拒絕進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食管球囊擴張術是治療吞咽障礙的常用方法[2],但術后仍需個體化的護理干預以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探討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食管球囊擴張術后的護理效果,并總結相關護理經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92例,住院期間均接受食管球囊擴張術治療。術后采取常規護理46例為對照組,采取預見性護理46例為觀察組。
納入標準:①經顱腦CT或MRI確診為腦梗死,首次發病;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定為中—重度卒中或重度卒中;③本次發病前無吞咽障礙癥狀。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②意識不清、難以配合;③合并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本次護理干預措施。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方法
1.2.1 食管球囊擴張術
丁卡因對鼻腔局部麻醉,將帶有球囊的硅膠導管從鼻腔進入食管內,明確環咽肌位置并完全穿過,向導管球囊內注水6 mL使其擴張,頂住針栓防止水逆流。緩慢將導管向外拉,有阻力時即處于環咽肌下緣位置。適量排出球囊內水,囑患者吞咽球囊并同時反復提拉導管。阻力減退、有突破感時排空球囊內水。每日1次,每次反復操作8~10個循環,擴張環咽肌,治療滿4 周或恢復經口進食時停止治療。
1.2.2 護理方法
對所有受試者監護人均詳細解釋患者病情、護理干預的必要性、具體實施措施,介紹預見性護理干預的優點及可能涉及的問題(如增加經濟負擔等),依據其自愿選擇結果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對照組在神經內科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吞咽訓練干預:①吮吸和喉部訓練:患者本人或家屬在食指上戴上清潔橡膠套,囑患者進行吮吸練習,鍛煉嘴唇的活動能力。此外,囑患者將手指置于甲狀軟骨上,面對鏡子,觀察和感受吞咽訓練時軟骨運動,后續可指導患者將兩個動作連貫起來。②空吞咽訓練:主動進行空吞咽練習,護理人員可使用冰棉棒刺激患者咽后壁、軟腭以及舌根,刺激患者完成空吞咽動作[3]。③舌運動訓練:將舌盡量伸出,使舌環繞上下嘴唇做上、下、左、右旋轉運動,每次擺動盡可能靠近嘴角。完成嘴唇周圍旋轉動作后,將舌向上頂住上顎2~5 s再放松。每項訓練強度不固定,以患者自身耐受程度為準[4]。依據訓練效果,逐步進行攝食訓練,由飲水訓練逐漸向正常飲食過渡。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增加預見性護理措施。制定方案:成立護理干預專項小組,以護士長為組長,主管醫師、管床護士為骨干,并吸收2~3名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護理人員為成員。主管醫師負責評估患者病情,決定能否實施吞咽訓練干預;管床護士依據患者病情,在護士長指導下制定針對性、個體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其余成員依據患者病情及自身護理經驗提出意見和建議,形成最終方案,并征得患者監護人同意。實施方案:主要步驟如下:①體位:進食前調節體位為頭前傾、軀干35°~ 45°仰臥位。如出現嘔吐,可迅速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吸出嘔吐物。對于部分不能經口進食的患者,進食采取胃管鼻飼方法,注意控制飲食的溫度,38 ℃即可,飲食量每次約200~300 mL。進食后,囑患者繼續保持上述體位至少0.5 h,在此期間避免進行翻身拍背、吸痰或其他治療。②口腔護理:注意餐后口腔清潔,對于可經口進食的患者,在進食后使用洗必泰漱口液,鼻飼者由護理人員進行口腔清潔,避免口腔感染。③呼吸訓練:囑患者以腹式呼吸為主,囑患者深呼氣、憋氣、咳嗽,可將一只手放于腹部,在呼吸時給予適當力度。腹式呼吸完成較好者,給予吹紙巾、吹氣球等抗阻呼吸鍛煉。④其他:在進行吞咽功能訓練或進食時,保證周圍環境安靜,避免噪音干擾。經口進食者注意觀察患者進食速度和一口量,鼻飼者注意有無胃潴留。同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疏導,樹立治療和護理的信心,提高認知能力和依從性,降低護理風險。評估與反饋:護士長、主管醫師及其余小組成員每周對患者吞咽功能、訓練配合度進行評估,依據吞咽功能恢復情況及患者耐受情況調整訓練強度,必要時終止訓練。
1.2.3 觀察指標
護理時間均為4周,評估兩組受試者下列指標:①吞咽功能[5]:采用洼田飲水試驗,Ⅰ級:患者于5 s飲水完畢,未發生嗆咳;Ⅱ級:分2次喝完,未發生嗆咳;Ⅲ級:1次喝完,但發生嗆咳;Ⅳ級:2次喝完,發生嗆咳;Ⅴ級:頻繁嗆咳,難以完成正常飲水。療效評估:飲水試驗恢復至Ⅰ級為治愈,等級上升2級為顯效,等級上升1級為有效,等級無變化或下降為無效。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②并發癥:包括誤吸、吸入性肺炎及營養不良。
1.2.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吞咽功能
92例患者均獲得全程護理,無中途終止現象。觀察組洼田飲水試驗改善率為95.65%,優于對照組的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后兩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例(%)
2.2 并發癥
護理干預期間,對照組發生誤吸6例,吸入性肺炎1例,營養不良1例,總發生率為17.39%;觀察組發生誤吸4例,吸入性肺炎1例,總發生率為10.86%。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8 3,P=0.549 4)。
對于腦梗死患者,不論出現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或單側皮質腦干束受損,均可發生吞咽功能障礙癥狀。吞咽困難可引起誤吸、吸入性肺炎或其他并發癥,增加治療難度,延長住院時間,嚴重者可發生窒息并危及生命[6-7]。因此,對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提供合理的護理干預極為重要。
正常吞咽過程主要分為食管期、咽喉期及口腔期,包括隨意運動、反射運動和蠕動運動。而吞咽障礙患者食管期、咽喉期吞咽困難。由于在吞咽過程中依靠舌將食團向后推,故訓練重點為舌肌和吞咽肌群。食管球囊擴張術是治療吞咽障礙的有效手段,通過對環咽肌進行反復性和機械性的擴張和牽拉,促進了環咽肌的開閉和咽縮肌的收縮,增加吞咽順應性[8-9]。而球囊在吞咽過程中通過節律性的收縮和舒張,刺激中樞模式發生器的神經元,調控咽期反射性活動及模式化順序運動,有效改善吞咽功能。
在食管球囊擴張術后的護理干預中,常規方式為針對性護理,如進行吮吸和喉部訓練、空吞咽訓練以及舌運動訓練,旨在提高患者舌、咽喉的活動和吞咽能力[10-12]。該護理方案并沒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如誤吸、嗆咳、吸入性肺炎等,進行預見性干預,以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關注度不高,故對吞咽困難和生活質量的整體改善程度有限。
鑒于常規護理方案的不足,作者對此類患者采取預見性的護理措施。針對誤吸和嗆咳,采取改善進食前后患者體位、控制飲食溫度和單次進食量;針對口腔感染,在進食后及時進行口腔護理,保持清潔;針對呼吸肌乏力者重點提高腹式呼吸能力和抗阻呼吸能力。同時,保持良好的護理環境,積極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結果顯示,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后,患者洼田飲水試驗進步明顯,吞咽能力獲得顯著改善。與常規護理患者相比,預見性護理干預方案沒有增加并發癥發生率,表現出較好的安全性。
針對傳統護理干預方法在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的不足之處,本研究進行了預見性、針對性的改良。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對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可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納入病例有限、觀察時間較短等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有待進一步大樣本、長期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