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章兩朝為中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晨亮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 730030)
綏和元年之前,漢廷實行丞相制度,丞相秩萬石,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實為天子副貳。太尉時置時罷,建元二年罷后,元狩四年以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諸將軍冠大司馬號就成為了外戚居中朝輔政的標志。御史大夫居宮中,內領侍御史十五人,外督部刺史,既有監察職權,也有皇帝秘書的身份,可號為“副丞相”。綏和元年,成帝以御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大司馬衛將軍王根為大司馬,大司馬、大司空并升秩為萬石,大司空府遷出宮中,似乎鼎立的三公制度已經形成,但此時的三公制度還處于草創階段,職責并不明確。王莽以大司馬篡漢祚,進行了更加極端的改革,創造了一套四輔三公的制度以滿足“舜受堯禪”的傳說。光武帝踐祚后,也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建武六年,光武帝下詔裁減冗職,此次裁減力度很大,與西漢末年相比,新生的東漢政府的官吏十不存一。建武十一年,罷大司徒司直官(此官創于元狩五年),罷此官似乎與三公共同分享監察權有關。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徒、大司空大字,罷大司馬劉隆,以太仆趙熹為太尉。建武二十七年確立了東漢近二百年的三公名號,即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官為三公,但筆者認為此時的三公制度還未達到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所記載的完成度。
據錢大昭《后漢書補表》[1]369-374、《后漢書·明帝紀》與《后漢書·周澤傳》可做一東漢明帝朝三公表(見表1)。
表1 東漢明帝三公表
續表1:
由表1可見:1.虞延永平八年三月辛卯,為司徒。查陳垣《二十史朔閏表》[2]28三月丁未朔,是月無辛卯日,此辛卯當為辛亥、辛酉、辛未,或三月當為四月;2.永平十二年,既無巡狩也無大獄,時司徒為虞延,《后漢書·周澤傳》載其以太常行司徒事極反常,永平十二年中“二”當為“四”之訛,是年虞延因楚獄自殺;3.明帝一朝司徒公全由郡太守、三輔長官直接升任,而不似東漢中后期郡太守、三輔長官幾乎必先履九卿,才能進登三階;4.東漢三公雖秩相同,但位次不同,有司空—司徒—太尉的升遷順序,但永平八年三月辛卯卻一反常態,以位尊的太尉為位卑的司徒;5.永平十四年,周澤以太常行司徒事。趙熹以衛尉行太尉事、丁鴻以太尉兼行衛尉事、張禹以太尉兼衛尉、韋彪以大鴻臚行司徒事,皆符合《漢官目錄》所載以太尉領太常、光祿勛、衛尉,以司徒領太仆、廷尉、大鴻臚,以司空領宗正、大司農、少府。周澤以太常行司徒事明顯不符合《漢官目錄》。
東漢時期屢見“三臺”“三司”“三階”“三事”等詞指代三公,三階、三臺等稱謂是天人感應的產物,《云笈七簽》:“始制三公之職,以象三臺天象有三臺星。”[3]1126《后漢書·劉愷傳》:“臣聞三公上則臺階,下象山岳?!盵4]1308《后漢書·劉愷傳》、《后漢書·楊震傳》[4]1766《全后漢文·劉寬碑》[5]890、《后漢紀》[6]236并有上司之語;《全后漢文·太尉陳公贊》[5]875、《后漢紀》有“三事”之語[6]353;《后漢書·蔡茂傳》有“中臺之位”[4]908;《全后漢文·太傅胡廣碑》曰“理水土于下臺,訓五品于司徒,耀三辰于上階”[5]885;《史記·天官書》應劭引《黃帝泰階六符經》曰“泰階者,天子之三階”[7]1294。三臺亦稱三能,為六星,兩兩相對,組成三層階梯的形狀?!饵S帝泰階六符經》將三階分為具體的上、中、下三階,并且每一階都有上、下兩星。三司、三臺亦分上、中、下三等,且分別對應太尉、司徒、司空。《周禮注疏》賈公彥引《武陵太守星傳》曰:“上臺司命為太尉,中臺司中為司徒,下臺司祿為司空。”[8]351《后漢書·郎顗傳》:“金精之變,責歸上司…… 五月丙午,遣太尉…… 于西郊責躬求愆,謝咎皇天,消滅妖氣。蓋以火勝金,轉禍為福也?!庇帧耙约滓乙娬?,則譴在中臺。自司徒居位…… ”[4]1063按:劉寬熹平五年、光和二年(靈帝)兩度為太尉,鄭弘元和元年(章帝)為太尉,蔡茂建武二十年(光武)為大司徒?!渡袝髠魇枳C》:“溝瀆壅遏,水為民害,田廣不墾,則責之司空?!盵9]卷三9“理水土于下臺”指司空,胡廣三為太尉,上階所指必是太尉?!逗鬂h書·劉愷傳》所引為劉愷致仕后,陳忠上奏推薦其為太尉所作文中語。郎顗好京氏《易》、六日七分之法。陽嘉二年《對狀尚書條便宜七事》中多陰陽災異之說,天象有“有白氣入玉井、白虹貫日”之異,則“罰者白虎,其宿主兵,其國趙魏”,他認為此異象預示“趙、魏、關西將有羌寇叛戾之禍”,應讓“金精”的人間代表太尉于五月丙午火生金之日,執干戚行厭勝之儀,才能轉禍為吉。因此,可得一結論:漢人往往以“三臺”“三階”等星象比擬三公,并且,“三臺”“三階”“三司”“三事”等詞各分上、中、下,對應太尉、司徒、司空,這套天人感應理論亦被應用于東漢雒陽城的“象天建都”的設計中[10]。徐松輯永樂大典本《河南志》附《后漢京城圖》[11]192三公府自西向東依次排列,分別為太尉府、司空府、司徒府。三臺星為南北依次排列,為天帝升降之階梯,則太尉、司徒、司空府也應是南北依次排列,而非東西排列。
《漢官儀·卷上》:“《漢儀》曰:司徒府與蒼龍闕對,厭于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 …… 明帝東京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為東西門耳?!盵12]123
《水經注》卷十六《谷水》引《洛陽故宮名》:“有朱雀闕、白虎闕、蒼龍闕、北闕?!盵13]1363
蒼龍闕為南宮東門闕無誤,司徒府的正門應與蒼龍闕相對,面對開陽大街。因此《河南志》中的太尉府應為司徒府,且三公府應為南北排列。
《漢官儀·卷上》:“張衡云:明帝更司馬(此應為司徒)、司空府,欲復更太尉府 …… 以為朝廷新造北宮,整飭官寺 …… 其冬,臨辟雍,歷二府,見皆壯麗,而太尉府獨卑。顯宗東顧而嘆?!盵11]122
若三公府的順序為《河南志》附《后漢京城圖》所示,則明帝由蒼龍闕,出開陽門至辟雍則無緣“歷二府”,且《漢官儀》載應劭言司徒府“但為東西門耳”,司徒府僅有東、西二門,西門直對司空府之東門,過于狹促,因此,三公府應為南北排列。
出平城門可直抵明堂,從蒼龍闕出開陽門可直至辟雍,若司徒府直對蒼龍闕,司空府在其南,太尉府在其北,則明帝雖可以“歷二府”,但下文的“東顧”似無意義。且雖言“歷二府”,但很明顯此語僅為比較所用,即以二府的“壯麗”比較太尉府的“獨卑”,明帝此次幸辟雍是三府皆見的。若要符合以上之條件,只能司徒府處最北,司空府次之,太尉府處最南,明帝自蒼龍闕出向南先后看到司徒府、司空府、太尉府,在太尉府西門處,東顧而言。但若如此安排,應劭所言“迫于太尉、司空,但為東西門”則為不實,此話可理解為司徒迫于太尉、司空的地位,或司徒府在空間上過于接近兩府。若以第一種理解,則兩府與司徒府級別必然相同,僅二門,且很有可能是東西門;若以第二種理解,司空后脫“府”字,司徒府居中間,南北墻逼近太尉、司空府,故僅能為“東西門”,第二種理解邏輯關系更清晰,因此筆者認為此“迫”字是空間上的接近。但不能僅僅據此,便判斷應劭所言為非。漢明帝永平中曾有兩次對館舍進行大規模修繕?!逗鬂h書·明帝紀》:“永平三年,是歲起北宮及諸官府,永平八年,北宮成?!薄豆沤褡ⅰ罚骸坝榔绞迥旮魈尽⑺就?、司空府開陽城內?!盵4]3558永平十五年很可能重修了三公府并重定了位次,自北至南應為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司徒府南北墻分別為司空府、太尉府,此時之制與應劭之載完全吻合。
《漢官儀》中所載臨辟雍事,據“時公南陽趙熹也”“新造北宮”“其冬,臨辟雍”,案《后漢書·明帝紀》,應為永平八年冬十月丙子,與“永平八年北宮成”的記載契合。張鳴華先生認為:“蔡質 《漢儀》 的說法與 《古今注》 的說法有共同之處, 所說‘司徒府與蒼龍闕對’ 恐怕并不準確。”[14]筆者認為《古今注》:“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開陽城內。”[4]3558與蔡質《漢儀》所載皆無謬誤,先生認為明帝必須先出平城門,再至明堂,最后到辟雍,所以將三公府置于平城門內,并沒有考慮到開陽門與辟雍正對的情況。且在正月南郊祭祀之后,依次進行以北郊、明堂、高廟、世祖廟為主的祭祀,合稱“五供”(《續漢書·禮儀志上》),其中并無辟雍養老禮,蔡邕也說:“平城門 …… 郊祀法駕所從出,門之最尊者?!惫饰ㄕ陆检胩熳幼云匠情T出,冬季的辟雍養老禮并非自平城門出,而是從開陽門出。
可得出一結論:應劭所言“明帝東京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為東西門耳”可一分為二:永平十五年之前,自蒼龍闕以南至開陽門,分別為司徒府、司空府、太尉府,且明帝確有欲尊司徒的想法;永平十五年之后,司徒府南北分別迫于司空、太尉府。此結論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司徒公、太尉公在明帝朝時的變化。筆者認為這種變化的產生是出于政治和經學(讖緯)兩重考慮。
建武十七年,郭皇后被廢,明帝生母陰皇后被立為皇后。十九年,時為東海王的明帝被立為太子,郭氏所生諸皇子與陰后諸子的矛盾日趨激化。二十八年,郭后薨,光武帝大殺諸侯賓客,沛王劉輔“坐系詔獄,三日乃得出”。明帝即位后與郭后諸子及許美人諸子關系更為緊張,廣陵王劉荊、楚王劉英、淮陽王劉延,便因謀反或自殺或被黜,尤以楚王劉英獄規模最大?!逗鬂h書·袁安傳》:“是時英辭所連及系者數千人,顯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誣,死者甚眾。”[4]1518司徒虞延因此獄自殺,《后漢書·虞延傳》:“會楚王英謀反,陰氏欲中傷之,使人私以楚謀反告延,延以英藩戚至親,不然其言 …… 詔書切讓,延遂自殺?!盵4]1154楚王英與明帝特親,《后漢書·光武十王傳》:“自顯宗為太子時,英常獨歸附太子,太子特親愛之。”[4]1428虞延并沒有嗅到明帝所真正忌諱的諸異母弟問題,“不然其言”在“察察”的明帝眼中就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虞延與明帝外戚陰氏的關系在其為洛陽令時便產生了不可逆的裂痕,在楚案中虞延的模糊態度與陰氏的推波助瀾必然使此事被放大。虞延的繼任者趙憙的政治站位則異常明確,建武中元二年,光武帝崩,趙憙時為太尉,“是時,籓王皆在京師…… 皇太子與東海王等雜止同席…… 憙乃正色,橫劍殿階,扶下諸王,以明尊卑”[4]915。君臣之序定,此舉或為趙憙自發,但甚合初即位根基并不穩固的明帝之心。趙憙因此也得到了明帝的信任,在明帝一朝長期以掌握禁軍的衛尉兼領太尉(應劭言明帝欲為司徒作四出門,恢復西京舊制,可能也一并欲以“衛尉兼領太尉”比擬西漢之大司馬)。關于楚王英案,廖伯源先生認為“以諸兄弟中勢力最孤之楚王英為犧牲,殺雞儆猴”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經學上,光武帝年少時,在長安太學從許子威受《尚書》,明帝從太子少傅桓榮受歐陽《尚書》。父子二人在經學上都是偏重今學與讖緯之學的,光武以讖緯決定三公人選、靈臺位置,明帝改太樂為太予?!渡袝泻睢酚小八礊樘尽敝Z,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15]41認為今文《尚書·堯典》中“納于大麓”一語中的“麓”字,歐陽《尚書》、古文《尚書》做山腳解,即《尚書大傳疏證》“致天下于大麓之野”[9]卷二3之義,而大、小夏侯《尚書》做總領庶務解,大、小夏侯《尚書》或采讖緯之說,或以經文附會漢制,舜為太尉并錄庶務,即章帝永平十八年十月丁未以太傅趙憙、太尉牟融參錄尚書事之制的經學淵源。今文經學還有法天建官之說?!洞呵锕騻髯⑹琛坊赴四辍洞呵镎f》:“立三臺以為三公,北斗九星是為九卿,二十七大夫內宿部衛之列,八十一紀以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盵16]60經學對三公制度的作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以三公各領三卿的制度必然出現于三公位次確定之后,太常職司天人溝通,與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頗合,且太常卿為九卿之首,東漢一代以太常為三公者尤多,而光祿勛、衛尉以武臣為太尉所領,因太尉舊為武臣之首的緣故。
西漢后期,同一秩級(中二千石)的官員皆可稱為九卿,安作璋、熊鐵基先生考證可達十幾種。新莽以后,九卿制度才正式確立。但永平十四年,以太常周澤行司徒事確違反了劉昭注引《漢官目錄》所載以太尉領太常、光祿勛、衛尉,以司徒領太仆、廷尉、大鴻臚,以司空領宗正、大司農、少府的隸屬關系。《漢書·王莽傳》:“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卿。更名大司農曰羲和,后更為納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鴻臚曰典樂,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與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屬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諸職。”[17]4103大司馬職為“典致武應,考方法矩,主司天文,欽若昊天,敬授民時,力來農事,以豐年谷”?!皻J若昊天,敬授民時”一語出自《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盵18]10“力來農事,以豐年谷”則是大司農的本職,大司農改為羲和,既保持了原有農事的職權,又剝離了太常卿在天文諸事上的部分職能,屬于大司馬。大司空“典致物圖,考度以繩,主司地里,平治水土,掌名山川,眾殖鳥獸,蕃茂草木”亦出自《尚書·堯典》:“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16]67王莽改水衡都尉為予虞,屬于大司空。王莽九卿隸屬關系可能為三孤卿分屬三公,羲和(大司農)、作士(廷尉)屬大司馬;秩宗(太常)、典樂(大鴻臚)屬大司徒;共工(少府)、予虞(水衡都尉)屬大司空。孫正軍先生認為“王莽九卿乃是一個混合體,其中三孤卿承自漢制傳統,六卿則源出被視為虞舜舊制的《尚書·舜典》”[19]。這個說法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但他并沒有深入討論王莽一公統三卿的隸屬關系與東漢九卿制度之間的關系。
章、和兩朝太尉幾乎全由大司農升任,如鄧彪、鄭弘、宋由、尹睦、張禹,占兩朝太尉總人數的5/7。和帝朝張酺因在皇帝與外戚竇憲的政治斗爭中有功,故有可能為超遷,故章、和兩朝太尉與大司農必然存在某種聯系,結合上文所引《漢書·王莽傳》,筆者認為王莽所創的一公領三卿的結構沿用至東漢前期。這也能解釋為何在永平十四年要以太尉的屬卿太常周澤領司徒事,因為此時的太常為司徒的屬卿。
但仍然有一個疑問,三孤卿與水衡都尉(有事置,無事罷)在東漢官制中已經完全消失了,那么其所空缺出來三卿的位置該如何處理?趙憙以衛尉行太尉事、丁鴻以太尉兼行衛尉事、張禹以太尉兼衛尉,衛尉或許在明帝三公制度改革時,作為太尉的屬卿代替了大司馬司允;以光祿勛代替了大司徒司直;以宗正、太仆代替了大司空司若、予虞,太仆的職權與“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的予虞有頗多可比附之處,即大司農、廷尉、衛尉三卿屬太尉,太常、大鴻臚、光祿勛三卿屬司徒,少府、太仆、宗正三卿屬司空。桓虞(以南陽太守為司徒)、韋彪(以大鴻臚行司徒事)、袁安(以司空為司徒)、丁鴻(以太常為司徒)、劉方(以司空為司徒)、呂蓋(以光祿勛為司徒)、魯恭(以光祿勛為司徒)、張酺(以光祿勛為司徒),韋彪、丁鴻、呂蓋、魯恭、張酺全合次序,袁安、劉方以三公遷轉。司空:袁安(以太仆為司空)、任隗(以光祿勛為司空)、劉方(以宗正為司空)、張奮(以太常為司空)、韓棱(以太仆為司空)、巢堪(以太常為司空)、徐防(以大司農司空),符合次序的占3/7。
可得一結論,王莽的九卿隸屬關系一直延續到了東漢前期,其三孤卿、予虞的位置為衛尉、光祿勛、宗正、太仆所頂替。
永平十八年八月,明帝崩。冬十月丁未,以行太尉事節鄉侯熹為太傅、司空牟融為太尉并錄尚書事,至此一個系統的三公體系徹底建立。太尉、司徒、司空為三階,層層遞升如同登階,此制似乎起于章帝朝,實自永平末年即已醞釀。錄尚書事的出現既是漢儒的一次新的政治嘗試,也為外戚勢力抬頭提供了制度上的操作空間。外戚或以親信為太尉、太傅錄尚書事,或親自以大將軍參錄尚書事。此制初愿是以皇帝的親信為錄尚書事,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但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又成為外戚、士人、宦官的斗爭焦點,皇權的增強誘發了皇權的變態,東漢中央政府在三方內斗中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