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山縣是河南省柞蠶生產重點養殖基地縣,又是全國典型一化性柞蠶主產區。魯山縣柞蠶生產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 多年的歷史。采用柞蠶繭絲加工制作的“魯山綢”因材料地道、輕盈柔軟、光鮮亮麗,富有珠寶光澤,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作為魯山縣傳統“名、特、優”柞蠶產業,在過去曾經為增加山區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和出口創匯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國際繭絲綢市場疲軟和養蠶勞力成本增加,整體養蠶量逐年萎縮,柞蠶產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為保護古老傳統產業的穩定發展,筆者深入魯山縣重點養蠶村、組、農戶開展柞蠶業生產調研活動,認真分析當前魯山縣柞蠶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指出今后的發展方向。
近年,魯山縣委、縣政府結合當地蠶業實際,立足資源優勢,提出了“發展生態綠色產業,建設柞蠶之鄉”的發展戰略,將柞蠶生產和繭絲綢精深加工列入鄉村振興特色主導產業之一。魯山縣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魯山縣絲綢家紡產業發展的意見》和《關于推動蠶業發展落實蠶業生產補貼和獎勵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獎勵補貼扶持政策,加強柞蠶科技示范園和優質蠶繭基地建設,培育一批養蠶專業戶、示范村、蠶業合作社和深加工企業,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柞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全縣擁有柞園面積6.67萬hm2,其中開發利用面積僅有2.60萬hm2,重點分布在下湯鎮、趙村鄉、四棵樹鄉、熊背鄉、團城鄉、瓦屋鄉等14 個山區鄉鎮的168個行政村,養蠶農戶涉及1.25萬戶近4萬人。全縣共放養柞蠶卵3125 kg,總產鮮繭1700 t,產值6000 多萬元,實現人均蠶業收入1700 多元。目前,全縣已建成省級柞蠶制種場6 家,建成縣級蠶業技術推廣站1 個,培育大型繭絲綢加工企業3 家,組建蠶業合作社12 個,從事繭、絲、綿、綢銷售隊伍約有10萬人。柞蠶養殖作為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對增加山區農民養蠶收入、助力全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促進柞蠶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當前,全縣柞蠶業初步形成了集生產管理、科研開發、技術創新、品牌建設、深加工生產、市場營銷較為完備的“公司+蠶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格局。
近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傳統柞蠶養量逐年下降,發展勢頭不容樂觀。再加上缺失有效的扶持政策,新技術成果轉化力度較弱,深加工能力不強,致使蠶業發展緩慢,產業化程度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柞蠶生產屬于農業生產范疇。近年,國家采取種糧直補,大宗農產品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政策,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柞蠶產業作為傳統特色農業,在蠶農養蠶以及良種等方面沒有相關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蠶農的養蠶積極性。
魯山縣蠶業生產推廣應用品種和養蠶方法仍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養殖技術。而省力化養蠶技術、蠶病綜合防治技術、抗病新品種和一代雜交種在實際生產中引進示范推廣應用率低,致使蠶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不夠顯著。
魯山縣現有的大型繭絲綢企業只有河南靖焜實業有限公司、魯山縣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和河南省偉富實業有限公司3 家,其余均為個體私營企業。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大都是以絲綿加工的初級產品——蠶絲被為主,而真正的繅絲織綢企業只有少數幾家。另外,產品主要以傳統魯山綢生產為主打產品,而且絲綢印染及后期處理技術還不成熟,尚未形成真正的拳頭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力弱,柞蠶產業化程度較低。
魯山縣位于河南中西部,伏牛山東麓,毗鄰秀麗風景名勝區——國家5A 級堯山地質森林公園。境內柞坡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呈典型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年均氣溫14.8 ℃,年均降水量1000 mm,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柞蠶養殖。魯山縣先后被國家、河南省確定為典型一化性柞蠶主產區和優質柞蠶繭生產基地。史料記載,魯山縣柞蠶生產已有2000 多年的悠久歷史,蠶絲文化底蘊豐厚,植柞養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實踐證明,柞蠶生產是一項投資少、周期短、效益高、風險小、產業鏈條長的出口創匯產業,它兼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重功效。尤其對以農業為主的魯山縣來說,發展傳統柞蠶生產可以帶動貧困山區群眾依靠養蠶增加收入,實現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不僅符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而且更符合構建“低碳、綠色、環保、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今后魯山縣柞蠶產業的發展思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以轉變蠶業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蠶農增收為目標,以龍頭企業帶動為引領,進一步優化蠶業產業結構,促進柞蠶產業轉型升級,創建知名品牌,打造柞蠶之鄉,不斷提升魯山縣蠶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全縣柞蠶“三產”融合發展。“十四五”期間,魯山縣柞蠶產業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優質生態高效蠶業發展為突破口,按照市場化運作思維,狠抓科技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大力推廣先進省力化養蠶技術,加大繭、絲、綿、綢深加工產品研發力度,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促進蠶的副產品精深加工增值。到“十四五”末,全縣力爭培育繭絲綢龍頭企業5家,建成省級柞蠶觀光休閑示范園區3 個,新型蠶業經濟合作社15 個,培育新型職業蠶農1萬人,柞園面積達到3萬hm2,年放養柞蠶種5000 kg,鮮柞繭產量達到3000 t,創蠶繭產值1 億元,實現繭、絲、綿、綢綜合產值5 億元。
建議各級政府把柞蠶產業納入農業生產補貼范疇,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蠶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建議每年縣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對柞蠶產業進行養蠶補貼和種子補貼。另外,還要扶持蠶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繭絲綢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傾斜、科技引導,堅定養蠶農戶發展蠶絲事業的信心,進一步調動山區群眾的養蠶積極性,并通過蠶業專業合作社和繭絲綢龍頭企業與市場對接的營銷模式,推動全縣柞蠶產業朝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蠶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為加快蠶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力度,結合當前魯山縣生產實際,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開發應用柞蠶小蠶保苗、大蠶省力化養蠶新技術,培育、示范、推廣抗病豐產柞蠶三三及一〇一新品種,大力普及應用一代雜交種,不斷提高良種普及率,最大程度地發揮魯山縣柞蠶產業的優勢和綜合效益。二是引進示范推廣柞蠶伐坡、樹形修剪、柞園消毒機具、省力化養蠶保苗設施和“一化二放”秋柞蠶養殖技術等,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單位面積放養量,增加蠶農的養蠶收入。三是加大對柞蠶業制種設施設備的投入,通過引進現代化制種升溫、控溫、補濕先進設備,進一步改善現有制種生產條件,擴大現有制種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以滿足全縣蠶農對優質良種的需求。
打造一化性柞蠶科技生態示范園是引領魯山縣蠶業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在科技生態示范園區的建設上,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規模適度、整體推進”的原則,既要對科技生態示范園區的整體布局進行合理規劃,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包括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又要兼顧科技生態示范園示范引領和生態高效作用的發揮。重點從科技推廣、柞蠶養殖、良種繁育、樹型養成、肥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下功夫,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柞蠶“一優雙高”科技示范園,力爭把一化性柞蠶科技生態示范園打造成全省柞蠶集生產、科研、教學與一體的高科技試驗區,展示現代化生態蠶業優質高產高效。通過以點帶面、示范引路,輻射帶動周邊乃至全省柞蠶產業高質量發展。
魯山縣柞蠶產業發展,離不開繭絲綢深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因此,要大力培育縣內市場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的龍頭企業。通過3~5 家繭絲綢深加工企業的帶動,就地實現原料繭的深加工,解決養蠶農戶的后顧之憂,并以“公司+蠶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斷擴大種養殖規模,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延伸產業領域,切實做好柞蠶“三產”的有效銜接與高度融合,努力把魯山縣柞蠶產業做大做強,推進全縣柞蠶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