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掌握麥田雜草的發生種類、危害情況,為制定防除策略、開展科學除草提供數據支撐。
每個縣(市、區)針對小麥選擇3個有代表性的鄉鎮,每個鄉鎮選擇3個自然村,每個自然村調查3塊田,記載雜草種類與發生密度。同時用“三層三級目測法”調查以上27 塊田,確定雜草危害情況。
1.雜草種類與分布調查。采取雙對角線5 點取樣法,記載樣框內全部雜草的種類及數量(禾本科以雜草株數或莖稈數為單位,其他科以雜草株數為單位計算田間雜草數量),并將其填入田間記載表計算平均密度、頻度和多度,再匯總填寫調查統計表(見表2)。
調查的樣方框統一為0.25 m2,即邊長為0.5 m 的正方形框。對不確定或不認識的雜草要用數碼相機拍攝其主要特征(葉片、葉舌、葉耳等)和整株照片,并采集整株標本,帶回辨識。
2.雜草危害情況調查。對已經防治過的麥田進行雜草實際危害情況調查,可采用“三層三級目測法”調查主要雜草種類的危害等級(見表1),并填寫雜草危害嚴重度調查表(見表3)。

表1 “三層三級”草害調查法
調查分為2 次進行,第1 次在禾本科雜草3 葉之前、闊葉類雜草2~4 葉之前,調查雜草種類與分布;第2次在雜草花果期,調查雜草實際危害情況。
2019年12月4—6日小麥秋苗期,對淮陽區王店、大連、白樓3 個有代表性鄉鎮的9 個行政村的27 塊麥田進行雜草種類及分布情況調查,統計(見表2)可知,麥田雜草主要有兩大類: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其中,禾本科以節節麥、野燕麥為優勢種類,闊葉雜草以豬秧秧、播娘蒿、薺菜、澤漆、婆婆納、寶蓋草、小薊為優勢種類。其主要雜草的平均密度、頻度和多度分別如下:播娘蒿為6.3 株/m2、92.6%和29.3%;豬秧秧為10.5 株/m2、100%和48.4%;薺菜為1.2 株/m2、70.4%和5.5%;澤漆為1.0 株/m2、63.0%和4.5%;婆婆納為0.7 株/m2、44.4%和3.3%;小薊為0.1 株/m2、11.1%和0.5%;寶蓋草為0.2 株/m2、25.9%和1.1%;野燕麥為0.6 株/m2、48.1%和2.7%;節節麥為1.0 株/m2、44.4%和4.7%。其在田間的分布情況從大到小依次為豬秧秧>播娘蒿>薺菜>澤漆>節節麥>婆婆納>野燕麥>寶蓋草>小薊。

表2 麥田雜草不同種類調查統計
2020年4月28—30日小麥灌漿初期,對淮陽區麥田雜草不同種類危害嚴重度進行調查,結果匯總(見表3)可知,不同危害等級田塊按照輕(I 級)、中(II 級)和重(III 級)比例(%)劃分如下:雜草種類播娘蒿的危害等級輕、中和重分別為60.0%、36.0%和4.0%;豬秧秧分別為63.0%、37.0%和0.0%;薺菜100.0%為輕度發生等級;澤漆分別為82.4%、17.6%和0.0%;婆婆納100.0%為輕度發生等級;小薊分別為66.7%、33.3%和0.0%;寶蓋草100.0%為輕度發生等級;野燕麥分別為76.9%、23.1%和0.0%;節節麥分別為33.4%、58.3%和8.3%。從匯總數據可以看出,淮陽區麥田雜草危害種類以節節麥、播娘蒿、豬秧秧、小薊、野燕麥和澤漆危害較重;其他種類薺菜、婆婆納、寶蓋草等危害較輕。總體上,淮陽區已經防治過的麥田雜草大部分發生危害等級為偏輕,部分田塊中度危害,個別局部漏噴或未防田塊為偏重危害。

表3 麥田雜草危害嚴重度調查匯總
一是除草劑使用量掌握不準確、噴液量不足。二是藥械選用不當(施藥機械落后,噴灑不均,出現漏噴現象)。三是施藥時期不適宜(施藥過早雜草尚未出齊,遺漏部分雜草品種;施藥過遲草齡大、抗藥性增強,藥效差)。四是施藥時天氣因素的影響(施藥時溫度低或施藥后遇降溫天氣、下雨)等諸多因素,影響田間防除效果。
長期使用某一類除草劑品種,致使雜草抗藥性增強,如播娘蒿、豬秧秧防除效果降低。
節節麥由于種子調運、機械收割傳播,加之除草劑的安全性以及施藥技術掌握不準確等因素影響,已逐漸上升為淮陽區部分麥田的主要惡性雜草危害種類,在防治上應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