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梅 胡文劍 榮 輝 王 丹
(河鋼礦業礦山設計有限公司)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充分認識到推進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是搞好生產建設、促進安全發展、提高企業效益的必然要求,進一步增強科技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技興企”戰略,提升全員科技創新意識,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用新思維做好傳統行業,用創新驅動助推礦山發展,同時實現設計院的可持續健康發展[1-10]。
通過優化科技創效管理組織機構、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管理制度,構建科技創效長效機制,逐步解決科技創效工作中的體制和機制問題,形成滿足發展需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高效科技創效工作管理體系和具有綜合創新能力的科技體制環境。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則,對科技工作管理組織機構進行了優化,進一步明確科技工作組織管理機構和職能,確保科技工作管理體系高效運行,為科技工作提供組織保證。修訂完善《科技工作管理辦法》、《科技成果及科學技術獎評審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科技管理規章制度,建立技術例會制度,使科技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從而大幅度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
(1)借力政府專項資金構筑省級科研攻關平臺,通過申請省科技計劃項目、省重大成果轉化等,獲得資金支撐,提升科研水平。
(2)構筑“產學研”戰略合作平臺,重點結合礦山需求開展理論研究,進行原始創新。
(3)構筑由設計院主導的研發中心平臺,重點開發帶有前瞻性的關鍵技術研究。
(4)搭建科技人員學術交流平臺,通過《技術資訊》專欄、《礦業科技》期刊和數字信息中心等的交流,提高整體學術水平。
(5)健全科技協調機制,建立技術資源共享平臺,強化礦山之間、跨專業之間的統籌協調,合理配置科技資源,組織聯合攻關,避免重復研究,浪費科研資源。
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長效機制,推動科技工作體制創新、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有機結合,不斷完善人才機制、科研資金投入機制、課題管理機制、激勵機制、成果轉化機制等,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凝聚和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的技術骨干,提升科技人才隊伍實力。
科學地確定礦山設計院的工作方向和目標,加強行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通過新工藝推廣、深度技改,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品質,實現生產方式的轉型變革,大力推廣清潔高效生產工藝,推進資源綜合利用、能效提升、節水治污、循環利用,降低能耗物耗,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自主研發的礦山采礦設計輔助軟件,可加快設計進程,方便采礦人員進行方案比較。進行供配礦管理流程攻關,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礦質量;加強穿爆、鏟運等作業組織,開展回采技術攻關,降低礦石貧化率、提高礦石采出量和質量;調整露天采場采剝布局攻關,提高入磨品位和資源回收量;開采方式優化攻關,提高開采效率。
監控預警平臺系統建設,整個平臺的最底層是由邊坡監測系統形成的監測網絡,它能夠監測露天礦山的邊坡地表及內部位移、地下水位、爆破震動等信息。
采礦計劃與設計實現三維可視化,其中數字化礦床地質模型應根據勘探、測量結果實現動態聯動更新。
重點推進鐵精礦提質降雜技術、高效節能超細碎與預選技術、選礦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管控技術、長距離高濃度礦漿管道輸送技術、防汛安全預警數字尾礦庫先進適用技術等。研發并推廣具有耐低溫、適應性強、穩定性好、選礦指標先進、經濟效益高、無毒無環境污染的選礦藥劑。集成創新及推廣應用國內外高效節能選礦工藝、裝備,研究開發粗粒拋尾工藝及推廣應用高性能設備。組織專業攻關隊開展聯合攻關,構建起內部專家攻關組專題攻關和班組課題攻關并行的模式。
全面推廣先進的節能、節水、資源回收利用和環保技術,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進一步夯實“資源開發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礦山開發利用與生態修復治理同步”的“兩個同步”環保生態觀,打贏環境深度整治和生態修復治理攻堅戰,建設生態文明示范礦山,形成“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理念。
利用協同學原理,實現固廢采場充填與露天坑膠結堆填技術協同、工程協同和安全控制系統協同。
智能礦山建設主要是需要足夠的認識程度、充足的信息化投人、研發自有的關鍵核心軟件裝備、擁有信息化復合型人才、公共服務平臺。
建設數字化、智能化的示范礦山,搭建兩化融合交流合作平臺,實現政策、人才、成果、服務等信息和資源的共享,推動協同創新,為智能礦山建設提供服務。
(1)加強領導,確保科技興企戰略的實現。深刻認識提高設計院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感,積極開展課題攻關研究,以技術支撐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促進科技進步,提升核心競爭力。逐步搭建市場化戰略格局,積極探索礦山前沿技術,為運用自動化、信息化手段推進礦山生產組織與管理模式的變革儲備力量。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完善科技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和資金良性循環發展機制,管好用好科技發展資金、技術創新基金,有效監督資金使用,做到資金跟著項目走、監督跟著資金走,確保把資金用在刀刃上、產生真效果。
拓寬科研資金渠道,加強與外部科研單位合作,吸引社會科技資源的廣泛參與;用足用好國家相關政策,努力爭取國家專項科技創新經費。
(3)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是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載體和因素,“專業人才市場化”是推動人才隊伍建設更加趨于專業化、職業化、市場化、知識化的有力抓手,使企業的人力資源系統更好地發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的作用,為公司的發展壯大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以責任結果為導向,采用靈活的用人機制,建立健全市場化薪酬體系,對特殊人才實行協議薪酬制,為市場化選聘人才“筑巢引鳳”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4)高效推進產學研合作和技術交流。與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國內多所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產學研”戰略合作關系,參與創建了“冶金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磁電與低溫超導磁體應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2個國家級技術創新聯盟,依托河鋼東大產業技術研究院、河鋼北科大協同創新中心科研平臺,借力外部科技資源、共享科研成果,為礦山設計院發展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5)加強科技管理,抓好重點項目研究。實施科研立項精細化管理,樹立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把精細化理念貫徹到科研管理的全過程。及時協調解決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人員、經費、合同進度等問題,力促各項目按計劃完成。對重點項目的立項、鑒定和成果申報工作,特別是對科技水平較高的科研及工程設計項目要積極組織申報。
(6)加強科技成果保護和轉化。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實施、激勵和約束等方面的規章制度,把知識產權工作納入科研全過程,重心逐漸從數量向質量轉移,要加強全流程管理,注重前期的專利查詢檢索、中期的專利動態跟蹤、后期的專利申請保護。將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到生產實踐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技術經濟指標優化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1)從優化科技創新體系、構筑多種形式平臺、創新管理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四方面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2)從地勘和采礦工程、選礦工程、固廢綜合利用、智能礦山建設四方面開展科技興企關鍵技術研究。
(3)從促進科技興企戰略的實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高效推進產學研合作和技術交流、抓好重點項目研究、加強科技成果保護和轉化六方面做好科技興企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