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旺
(浙江泰達安全技術有限公司)
自工業革命以來,工業文明逐漸替代農業文明成為世界的主宰,生產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相應生輝、都市的繁華與田園風光和諧共存就成為人們的共同理想。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發現自己生活的城市并未給市民以多少田園詩般的感受。相反,住房短缺、交通擁擠、事故不斷發生,安全風險加大,環境污染、城市犯罪等問題與城市化如影相隨。對此,西方發達國家走了一條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但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環境、發展壓力都很大的國家,這條路走不通,現實迫使我們不得不在吸取別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走一條自己獨特的城市建設與發展之路。
本文試圖通過對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和內涵的分析,探討城市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以及人的思想、觀念、行為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等,闡述實現大陸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幾點看法。
可持續發展核心思想是將經濟、社會、科技、人口、資源、安全、環境作為一個大的系統綜合考慮,使之相互協調、相互適應、持續不斷地發展。對可持續發展應從生產與安全、環境和資源、人們生活質量上來理解,考慮經濟發展要適應自然資源與環境的承受能力。因為,自然資源與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又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經濟、社會、科技、人口、資源、安全、環境相互協調和適應,才能既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發展需求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戰略至少包括國民經濟集約式發展、科學合理地持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安全風險管控與安全文化建設、保護環境并維護生態平衡、經濟與社會的同步發展、調控人口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制的不斷調整與變革等方面的內容。
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應該是經濟、社會、科技、人口、安全、資源、環境各要素系統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只強調某個或幾個方面的發展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因此,必須提高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在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應該以犧牲人的生命和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而應該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控制安全風險、保護環境、調控人口、提高人的素質,使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經濟的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促進社會、環境、人口和資源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城市經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應以經濟發展為前提,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確保社會、安全、環境、資源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在城市經濟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要保證其他各方面協調發展,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實行良好的經濟運行機制。在推進城市經濟的民營化、股份化、集約化的時候,以民營化為重點,重新構建適合城市實際的所有制結構和企業運行機制,使廣大群眾成為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者和受益者。以此實現2個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由計劃管理方式向市場管理方式轉變,真正實現政企分開。
(2)在經濟布局上合理規劃。城市的商業、工業、文化、居民區、高科技開發區等經濟文化結構應布局合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立良好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
(3)大力實施“科教興市”的發展戰略。通過內引外聯,加大科技資金的投入,對高新技術產業實行傾斜政策,引進、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和企業家隊伍,為科技新產業的發展,為高新技術企業的興起創造條件。
(4)實施經濟成本全面核算。在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直接經濟成本,還應考慮資源和環境投入成本。在城市建設中,土地的占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等都應作為工程的成本考慮,在綜合考慮和充分論證后,才能上馬。在城區建設中禁止一些掠奪資源、耗能大和破壞環境的工程建設。與此同時,在工程建設中,要投入相當一部分資金,用來解決城市建設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問題。
安全與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要素,是經濟運行的場所,是社會進步的舞臺。縱觀人類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城市風險控制,改造環境,不斷創新環境,從而求得自身發展的歷程。城市的安全與創新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環境創新。綠地、公園、馬路、垃圾處理與綜合利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排水、供水、供電、通信等應成為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環境創新的重點。標志性建筑應實行“亮綠”工程。
(2)居民小區的規范管理與安全環境創新。加強社區安全文化建設,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質;開展樓道革命、實施“垃圾不落地”、“垃圾分類”工程;加強居民小區的綠化與綠地管理、舊城區的開發與重建中的環境保護與管理等。
(3)工業企業的安全與環境治理。對新建、擴建、改建和引進工程項目,要做到安全衛生與環保設施及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開發區的建設要加強安全監管與安全投入,提高企業生產過程的本質安全化水平;保護生態環境,實施綠化工程。對原有老企業生產時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應進行綜合治理與利用;搞好老企業的周邊環境和廠內綠化,實行文明生產;加強城市飲食業油煙、噪聲治理和汽車尾氣治理等。
人的思想觀念、技能與素質必須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只有提高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才能很好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只有使全體市民的行為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才能保證城市的經濟、安全、環境、資源、人口等協調發展。
(1)通過科教文衛的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了人的知識和文化素質。因此,要提高人們的技術素質、文化素質和衛生健康素質,必須加強科學技術、安全文化教育和衛生設施的開發和發展,創造人類文明的外部條件,提高人們的技術、文化水平,從而推動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市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要大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其內容,以及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的生存和延續的長遠意義,使人們在思想上、觀念上接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思想,懂得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所在。
(3)厲行節約,保護環境。人們在從事家務和社會生產活動中,應時刻注重資源的充分利用、節約能源,維護身邊的環境。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那么,能源的充分利用、環境的保護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個城市就可能成為文明、整潔的城市。
(4)人的素質是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的基礎。市民能相互幫助、和平共處就會減少社會犯罪,使社會形成安定的局面。而安定的社會環境靠社會人的良好素質來創造。因此,必須提高人們的社會素質,使城市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問題,是人們身邊的大事,只有從經濟發展中考慮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以及安全生產等問題,提高全社會對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認識,從長遠的觀點考慮經濟發展,從社會、經濟、技術、人口、資源、安全和環境綜合考慮城市經濟的發展,才能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使人們心中的都市生活與田園風光和諧共存、生產發展與社會進步相應生輝的美好理想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