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寬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杭州310000)
目前,我國道路交通事業已步入新發展階段,橋梁建設已成為公共交通建設的核心構成,其不受空間限置,與道路及隧道形成廣闊的交通路網,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但是,近幾年隨著橋梁坍塌、斷裂等現象頻頻發生,給人們生命及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所以國家對橋梁設計日益重視。鋼結構作為橋梁核心構成,為消除各類不安全因素,提升橋梁承載力,需將鋼結構設計方案予以優化及完善,保證鋼結構方案的合理性及全面性,為橋梁安全性及整體性提供保障。
橋梁鋼結構整體性設計主要核心為:確保橋梁鋼結構在特定使用年限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穩定性。在橋梁鋼結構設計中,因其受載荷、制造工藝、材質性能、安裝方法、使用環境等眾多因素影響,給設計人員提出新的任務與挑戰,所以在設計中,不僅需對其結構、細節、構件連接予以充分考量,而且還需對損傷及損傷容限、抗斷裂性能進行綜合考量,才能確保鋼結構方案具有整體性。
鋼結構從材料加工至使用進程中,其內部及表面均會產生不同程度變化,造成部分缺陷。隨著時間推移,在載荷、溫度、腐蝕等作用下,缺陷會不斷擴張從而形成宏觀缺陷,降低材料結構性能。損傷容限的判定作為整體性優化設計核心,其上述因素均可導致鋼結構出現時效現象,致使橋梁自身不具備完整性。因此,橋梁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時,對損傷容限應予以重視,保證鋼結構不會因外部因素造成腐蝕及損傷,保證其具有完整性。
鋼結構橋梁通常較輕且具有較強的剛度,所以在其小半徑及多車道設計進程中,橫向傾覆設計為其核心內容。在傳統橋梁施工中,鋼結構設計不當,會導致施工中或橋梁使用期間出現橋體傾覆的現象。因連續鋼梁半徑較小,跨度較大,加之橋面寬度比鋼梁大,必定造成活載不是最佳值,嚴重時橫梁外側支座受力不斷增大,而內側支座不受力,使橫梁受力出現不均衡現象,造成梁體傾覆。因此,在設計進程中,通過對其各部分受力情況精確計算,合理設計橫梁偏心受力狀況,如此不僅可以滿足橋梁載荷需求,也能使橋體受力均衡。此外,為提升橋梁整體穩定性,在符合要求的基礎上,可以在橫梁處采取灌沙措施,為多車道橋梁整體穩定性提供保證。
焊接結構完整性設計,為橋梁整體穩定性提供了保障。但在焊接結構設計中,焊接接頭形式不同會使受力存在較大差異,接頭部位應力也會造成母材受力存在偏差。同時,在焊接進程中往往不能100%消除應力,所以使焊接接頭出現變形,從而無法滿足橋梁整體性設計要求。因此,在橋梁設計中,必須將焊頭接頭形式加以重視,根據橋梁整體性設計要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橋梁工程實際情況,選取科學、合理的焊接形式,并利用焊接檢測要求獲取靜力及疲勞等級,以此選取焊縫處理方式,使焊接的各構件受力均衡,最大限度降低應力。
2)需按照焊接檢測要求實施焊接作業,按設計要求提升焊接質量[1]。
加勁肋是在支座或載荷集中的地方,為了保證構件在局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所設置的條狀加強件。有人認為,加勁肋設計有無均可,對橋梁鋼結構整體不會造成很大影響。實際上此種意識不正確,其需經過嚴密的設計計算,確定是否有必要設置加勁肋,其存在與否與腹板值息息相關。若一旦確定需加設加勁肋,應優先考慮豎向加勁肋,設置其距離時以腹板厚度與剪應力為基礎,當豎向加勁肋無法滿足鋼結構需求時,應引入水平加勁肋做以輔助。
加勁肋設置主要是因原構件截面不足,以此將原構件截面大小予以調整,提升構件抵抗彎矩及剪力性能,有效降低鋼使用總量,從而減少材料投入成本。因此,在工程中,加勁肋通常設置在原有構件上,以此增強抵抗彎矩及剪力性能[2]。
在橋梁設計中,若主道設計過寬時,必須將車道鋼結構寬箱梁予以優化,從而滿足豎向計算需求。在具體設計中,需將重點放在豎向計算的基礎上,再計算橫梁自身跨徑,若其中涵蓋雙懸臂的簡支梁,應對豎向加強筋狀況予以關注。通過精確計算,若豎向及橫向加勁肋與橋梁規定強度不相符,則需進行科學、合理的強化處理。
在箱梁設計之外,對鋼結構涵蓋的人孔也應進行優化設計。一般情況下,為便于施工需設置相應人孔,主要在橋梁箱梁頂板及腹板上開設,具體位置在1.5倍跨徑處,而腹板人孔必須設置在應力較為薄弱區域,如簡支梁,其施工人孔可設置在跨中;而對于連續梁而言,必須將其剪力予以明確,選取剪力較小部位。對于人孔設計不局限于一個,不能將其均設置在相同斷面上,應采取錯開設置[3]。
在橋梁整體結構設計中,結構內力計算為其核心部分。一般在計算結構內力時,均會涵蓋簡支梁或單懸臂模式,所以應將橋梁分為各受力單位,并對其設置不同編號,將其放置于不同截面上,最終根據最初數據及相關項目信息,對其結構內力進行計算。通常,結構內力計算會涉及項目信息、預應力鋼束位置、個單元結構特征等,應通過重復審核驗算判定橋梁整體安全性能,從而完成載荷、收縮徐變等。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橋梁設計時對其耐久性加以重視,并取得一定成就。此研究成果大多以材料及統計分析為出發點,很少涉及結構耐久性的設計研究。由于結構耐久性與常規設計存在較大差異,其對橋梁安全運營及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應對橋梁耐久性加以重視,并加大研究力度。
橋梁結構承受的車輛載荷與風載荷均為動載荷,會在結構內部產生一定影響,引發結構振動,長此以往形成結構疲勞積累損傷。在橋梁建設中,因其使用材料并非均勻連續,其中存在微小缺陷,隨著時間推移,會使缺陷發展成為宏觀裂紋,若不加以把控,極易引起材料、結構脆性斷裂。通常早期疲勞損傷難以被檢測,但其引發的后果不可估量,所以應對其疲勞損傷予以重視。
橋梁超載一定程度上會引發疲勞損傷,使疲勞應力增大,嚴重情況下會引發橋梁結構斷裂事故。又因橋梁內部損傷無法修復,致使橋梁在正常運行下狀態發生改變,影響橋梁的安全性及持久性。所以,在進行設計時,需充分重視橋梁超載問題。
國內橋梁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結構使用性能差、耐久性不足、安全性較低等,此類問題的產生與施工質量及管理水平息息相關,但與設計也有較大關系。設計人員需正視此類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充分考量當下施工及管理水平,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采用科學、合理的措施,保證橋梁使用性能。
橋梁鋼結構是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直接決定橋梁自身承載力及其他受力特征,設計人員需對其予以重視,并從整體局面出發,將橋梁受力情況予以明確,從焊接形式、抗傾覆性、梁箱與人孔等方面進行優化設計,以此保證鋼結構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