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會玲
(河南省駐馬店市公路規劃勘察設計院,河南駐馬店463000)
以經濟發展為支撐,我國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對橋梁工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地震多發國家,從保證橋梁工程抗震性的角度,需要在其設計施工中運用隔震設計提高橋梁對地震災害的抵御能力,確保其不會在地震作用下發生嚴重變形或倒塌問題。
橋梁結構相對復雜,其結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會直接影響橋梁的使用安全,因此,在橋梁工程設計與施工中,要做好隔震設計,確保橋梁結構的強度和延性都能承受一定的地震荷載。我國是一個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在發生強烈地震時,可能會導致橋梁結構破壞,繼而引發交通系統癱瘓,給抗震救災工作帶來較大的難度。由此可知,做好橋梁隔震設計非常重要。
簡單來講,隔震設計就是通過設置隔震裝置的方式,為橋梁結構提供水平方向上的應力支撐。安裝阻尼器可以增大隔震結構的阻尼效應,提升橋梁的抗震性能,有效降低地震能對橋梁結構的破壞,保證橋梁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需要明確,隔震設計能降低地震引發的破壞程度,但是無法將地震的影響消除。
在橋梁設計中應用隔震設計,需要滿足一定的標準和條件,以完善的隔震系統提升橋梁結構的周期性[1]。隔震設計具備幾個比較顯著的特征:
1)在豎直方向,結構的強度和剛度必須能很好地支撐橋梁整體上部架構的重量;
2)可以提升橋梁結構的穩定性,確保其在遭遇地震時不會出現嚴重變形或倒塌;
3)通過有效的隔震設計,能夠將經過緩沖后的地震沖力再次分散,進一步降低其對橋梁底部支座的影響,實現對橋墩等基礎設施的保護;
4)將隔震設計應用到橋梁橫向結構中,能夠對結構的平衡和水平方向的剛度進行改善,提升其抗震性能。
對橋梁進行隔震設計的核心目的,是將可能引發破壞的震動力隔離,以實現對橋梁結構的保護[2]。為了防止橋梁結構產生較大的變形,可以借助相應的阻尼設施強化結構阻尼,減小位移,相應的原理如圖1 所示。

圖1 隔震設計的機理
在橋梁工程中,做好隔震設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提高橋梁結構的穩定性。隔震設計能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對橋梁結構的破壞,提高橋梁的整體剛度和柔韌性,實現對橋梁的保護。在隔震設計中,可以通過柔性裝置的合理應用,減少橋梁結構能和水平運行的關聯,配合阻尼設計,能夠賦予橋梁較好的抗震性能。
以某橋梁工程為例,全長823m,寬26.4m,橋梁跨徑組合為20m×20m,在橋梁上部采用的是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基礎采用了灌注樁基礎,雙柱式墩臺。橋梁本身是連接周邊2 個城市的重要交通樞紐,交通流量巨大,而其本身處于丘陵地帶,地層存在斷裂帶,屬于地震多發區域,因此,對于橋梁結構的抗震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在橋梁設計中做好隔震設計。
我國相關標準和規范中規定橋梁隔震設計原則有3 個:
1)小震不壞或者輕微損壞,地震過后能夠正常使用,橋梁整體結構依然可以保持彈性狀態;
2)中震輕微損壞,經修補后可以在短期內實現正常使用,結構處于非彈性狀態;
3)大震不倒,經過維修后可以滿足一定程度的通行需求,結構處于彈塑性狀態[3]。
在對橋梁進行隔震設計的過程中,隔震系統的設計是核心,其必須能夠滿足一定的剛度要求,才能對地震影響力進行弱化。設計人員可以借助隔震設計減輕橋梁結構慣性的影響,并重視阻尼器和配套器材的設計與采用,例如,可以借助彈性反應譜的方法,對隔震系統進行設計和優化,做好系統力學效應的合理控制。
隔震設計環節,必須做好地震相關的統計調查工作,認識到橋梁及附屬結構功能效應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在橋梁整體結構動態變化中,橋梁附屬結構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會對橋梁的隔震效果產生直接影響。而從目前來看,有部分設計人員并沒有關注橋梁內部的細節處理,影響了隔震系統的使用效果,因此,需要設計人員及時更新觀念認識,推動工作的細節化,促進隔震效果的提高。
當前,我國在隔震設計方面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標準,實踐經驗相對欠缺,在細節處理方面不夠科學,隔震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設備和配件被應用到隔震系統中,如黏滯式阻尼器,一旦其存在性能問題,可能會在橋梁結構中埋下安全隱患。對此,在選擇設備和配件時,需要切實做好產品的質量監督,確保其能夠符合橋梁抗震設計的要求。另外。橋梁設計與管理部門應制定出規范統一的標準,在保證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效果最大化的同時,確保其具備較好的變形效果,橋梁結構的位移幅度合理,也需要對橋梁伸縮縫進行合理設計,做好梁體掉落等問題的防范工作。
總而言之,在對橋梁進行設計施工的過程中,隔震設計的合理應用能夠切實保證橋梁工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從目前來看,雖然我國在橋梁結構隔震設計方面尚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無論是系統理論還是相關標準都有待完善,但是,對橋梁隔震設計的研究從未停止,相信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能夠持續推動橋梁隔震設計的快速發展,并將其廣泛應用于橋梁工程施工建設中,促進橋梁抗震性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