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秀 趙娟 唐曉華
榮成市婦幼保健院 264300
通信作者:梁淑秀,Email:jbjl15@163.com
近年來,二胎政策的實施,增加國內分娩產婦的人數和新生兒數量。而這一政策的實施,導致高齡分娩產婦增多,這不僅增加醫院產科的工作量,而且顯著提高產婦分娩的風險,對其自身和新生兒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因此,在產婦中制定并應用有效的干預措施,是保證產婦順利生產及新生兒健康成長的關鍵。2008 年WHO 根據較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產婦分娩情況制定了安全分娩核對清單,有研究顯示,此安全分娩核對清單內容較全面、實施流程較規范,其在應用中可有效減少護理風險事件,保證了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但將此安全清單應用于國內,仍需根據國情進行改進[2]。WHO發布的安全分娩核查表在中低收入國家較適用,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醫療水平和母嬰安全保障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針對國內產婦分娩安全,修訂更加完善的安全分娩核查單至關重要[3]。本次研究選取204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制定安全分娩清單,并將其應用在產婦分娩中,分析其取得的干預效果,現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9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本院產科收治的204 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112 例,年齡范圍為24~35 歲,年齡(30.24±2.34)歲;分娩孕周范圍為37~42 周,孕周(39.12±0.12)周;孕次范圍為1~3 次,孕次(1.51±0.21)次;既往剖宮產史:34 例有、78 例無;身高范圍為156.1~170.5 cm,身高(159.7±5.6)cm。試驗組92 例,年齡范圍為25~34 歲,年齡(29.34±1.51)歲;分娩孕周范圍為38~41 周,孕周(39.01±0.31)周;孕次范圍為2~3 次,孕次(1.78±0.22)次;既往剖宮產史:21 例有、71 例無;身高范圍為158.1~173.5 cm,身高(160.1±6.1)cm 。兩組產婦年齡、孕周、孕次及既往剖宮產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產婦均為單胎,入院后經臨床評估各項指標,可經陰道自然分娩;產婦和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既往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無法正常溝通者;有緊急情況,無法陰道順產需要行剖宮產患者;合并較重的組織、器官疾病或合并慢性疾病產婦;分娩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者。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批準。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圍生期護理干預。在產婦入院后收集其一般資料和既往病史并進行詳細的記錄。評估產婦現狀,實施針對性健康知識宣教,囑產婦家屬準備生產用品,并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進行檢查,內容包括陰道檢查、胎心監護,產后給予產婦相關知識指導,并給予新生兒相應的護理干預,指導產婦母乳喂養方法及注意事項,為產婦和家屬講解臨床自我危象的識別方法等[4]。
1.3.2 試驗組 實施安全分娩核對清單干預。
1.3.2.1 修訂安全分娩核對清單 (1)安全分娩核查清單內容:WHO制定的安全分娩核查清單共有4個維度,包括入院時、分娩前、分娩后1 h 內及出院前,共有條目29 個。其中入院時核查單共有8 個條目,核查的內容包括產婦是否需要應用硫酸鎂、抗生素、抗逆轉錄病毒、醫護人員的健康宣教知識等[5];分娩前核查單共有4 個條目,內容包括硫酸鎂和抗生素的應用情況等;在分娩后1 h 內核查單共有9 個條目,內容包括再次核查硫酸鎂和抗生素的應用情況、異常出血情況、母乳喂養及母嬰皮膚接觸等;出院前核查單共有8 個條目,內容包括指導計劃生育、再次評估母乳喂養及健康知識宣教等[6]。(2)建立修訂小組,選取1名護理部主任、1 名副主任、2 名產科醫師、2 名助產士、2 名新生兒科醫師及2 名護理人員建立小組。經小組成員查閱文獻,研究討論后對WHO 制定的安全分娩核查清單進行全面評估,了解清單內容完整性、各條目適用性及應用的便利性,根據本院臨床的實際情況和《安全分娩核查清單實踐指南》建議,以及相關專家的意見,適當對上述條目進行調整[7]。(3)安全分娩核查單修訂:首先將相應條目刪除,將“是否需要轉診”這一條目刪除,因安全分娩核查清單在住院部應用,在產婦入院后已經進行全面評估,確定其不存在轉診的情況;將“嚴格執行手衛生,并保證陰道檢查前戴手套”“保證分娩所需物品在床旁”及“鼓勵家屬陪產”等刪除,因為這些條目為生產必須條件,所以沒有列入核查單的必要。然后增加相應條目。①入院時:早產情況、是否為經產婦、妊娠合并癥情況、經臨床各項檢查是否存在異常情況、是否需要多科室進行會診[8];②分娩前:核查監測胎兒結果異常情況、產后出血風險發生率、肩難產發生率、會陰撕裂風險發生率及生產時是否需要助產或改行手術等;③出院前:核查產婦的不良情緒、傷口異常情況。最終形成完善的安全分娩核查單,共包括4 個部分,條目37 個,經研究分析其內容效度指數為0.934,表示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
1.3.2.2 安全分娩核查清單的應用 首先對應用核查清單的護理人員和助產士進行培訓,使其能夠掌握安全分娩清單的使用方法、內容,并重視其應用對產婦生產的重要性,使其在培訓后能夠按照清單內容進行準確的核查并記錄,保證母嬰的安全。在產婦入院后即可應用安全分娩核查清單進行相應項目的核查,然后產婦進入產房后應用分娩前核查條目對相應內容逐個核查勾選,評估產婦存在和異常情況和高危因素,并針對異常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干預措施,直至完成4個部分的安全核查[10]。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助產并發癥發生率及新生兒出現并發癥狀況。
1.5 評價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和查閱病歷信息等方式評價產婦產后是否出現產后出血、感染、會陰Ⅲ度和Ⅳ度撕裂傷、陰道助產、新生兒感染及窒息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Graphpad Prism5.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應用t檢驗;應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對比應用χ2檢驗、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及助產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產婦產后出血、感染、會陰Ⅲ度和Ⅳ度撕裂傷、陰道助產、總不良事件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兩組產婦總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產婦所生新生兒窒息、感染及總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新生兒總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產婦產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二胎政策的開放增加了人們的生育意愿,而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高齡產婦也在不斷增加,這顯著增加了高危妊娠的風險。在分娩中大部分產婦存在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較高。加上部分地區產婦分娩的干預措施較傳統,常規干預雖然能夠使產婦順利分娩,但產程中增加了產婦的痛苦,而且極易出現并發癥,其中產后出血、感染及陰道撕裂等均是產后發生率較高、較重的并發癥,這些均會影響產婦的產后恢復和新生兒的健康生長,且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脅。隨著醫療護理的發展,臨床護理提高了對產婦分娩安全的重視,并研制安全分娩核查清單,將其應用在產婦安全分娩中,旨在減少產后并發癥,保證新生兒的健康生長[4]。
WHO 制定的安全核查清單是臨床針對產婦設計的較實用的操作工具,其應用的意義是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減少生產中的風險事件,避免醫療護理差錯和事故,從而預防產婦產后感染、出血、難產及新生兒窒息的發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產后出血、感染、陰道助產、會陰Ⅲ度和Ⅳ度撕裂傷等不良事件總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新生兒感染、窒息等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可見產婦安全分娩中應用安全核查清單具有重要意義。分析原因,本次研究根據本院收治產婦的實際情況,對WHO 制定的安全核查清單進行修訂,將其中不必要的條目刪除,增加產婦分娩高危風險因素的評估條目,有效協助助產士和護理人員對高危因素的識別,使其在風險事件發生前做好預防工作,避免產婦和新生兒出現不良結局,從而也避免了產婦和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6]。產后出血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因素,而其預防措施即為早期診斷,安全分娩核查單的應用通過對產婦在4 個階段的核查,及時評估患者出現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應對異常情況進行處置,做到全面的預防和干預,有效避免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11]。陰道助產是協助產婦生產的重要手段,但對分娩方式的預測、準確評估難產的發生是臨床高度重視的問題,有研究顯示,需要助產的因素較多,包括產婦年齡、胎頭位置等,而在助產中多種因素增加了助產的難度,所以,在產婦分娩中,應用核查清單評估產婦分娩期的高危風險因素,及時預測胎兒體位,進行相應的干預和處理,從而減少陰道助產和會陰撕裂的發生[12]。安全分娩清單對抗生素的核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產后應避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其無法控制會陰切口感染、降低醫院感染,而且會增加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核查清單在應用中可根據醫療機構的自身條件和特點進行實施,能夠保證適用。有研究顯示將WHO 設計的針對低收入和中等國家適用的清單,用于印度或國內部分地區取得較好的干預效果。本次研究顯示根據國內實際情況、醫院實際情況及大部分產婦分娩情況制定的安全分娩核查清單,在本院的應用不僅對醫護人員起到提醒和規范的作用,而且可根據醫院條件、產婦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及時地調整,因此,安全分娩核查單在產婦的分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3]。
綜上所述,在產婦安全分娩中應用安全分娩核查清單,提高了護理人員規避風險的能力,減少了產婦入院、分娩至出院后的風險事件,避免產婦和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保證母嬰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