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莉 王倩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第二醫院急診科 214002
通信作者:王倩,Email:bszt07@163.com
目前腦卒中已經成為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以及高復發率等多種特點[1]。根據全球統計數據來看,腦卒中的發病率已呈現出上升趨勢,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主要的致殘性疾病[2]。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靜脈注射重組人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是早期治療的主要方案[3],但是對于這類患者需要嚴格把握治療的時間窗,一般在發生卒中后的3~4.5 h 之內,溶栓治療的早晚對于患者的愈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盡早開展積極有效的溶栓治療是保證患者救治成功的關鍵環節[4]。綠色通道是指急診急癥、重癥或危重患者在送到醫院后在就診檢查治療以及辦手續等相關環節上進行一套安全快捷規范的急救服務[5],體現了時間緊、搶救重和管理要求嚴格的特點,包括了多個醫院的相關科室,是多學科合作的一種救治模式,也是保證危重患者治療效果的有效方式。本次研究對腦卒中患者采用急診綠色通道,效果令人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0 例腦卒中患者選入為研究對象,按照住院號數字奇偶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2例;年齡范圍為43~72歲,年齡(56.6±2.8)歲。對照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范圍為43~72 歲,年齡(57.3±3.4)歲。(1)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急性腦卒中診斷標準;②經CT 檢查,明確患者可以行靜脈溶栓術;③研究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存在腦出血、腫瘤等其他腦部疾病的患者;②排除惡性疾癥的患者;③排除凝血功能異常同時合并其他部位活動性出血的患者。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患者走普通就診流程。(2)觀察組患者實施急診綠色通道,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本院卒中中心救治小組,由急診科、醫務科、護理部、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影像科、介入科等多個科室共同組成,建立120 急救系統以及院內缺血性腦卒中的救治體系,包括急診、搶救室、影像科、介入科、化驗室等一體化模式,由卒中中心小組每周對上周的急診救治進行評估,對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個案分析,評價就診流程各個時間點耽誤的原因,討論得出解決的方法,并定期演練相關救治流程,實現各個流程的標準化、正規化、速度化,得出相關處理的優化階層。②對于120 送來的患者,由120 執行指揮中心統一調配,在接到急救電話后,第一時間通知相應的急診分診臺,由120 醫生初步評估患者的個人情況,縮短轉運和接診的時間。③對于自行前來就診的患者,應該完善急診的預檢分診系統,制定標準化的評估,當患者來就診后,分診臺護士第一時間電話通知卒中中心和急診科醫生,直接將患者送至就診室就診,由家屬前往掛號,避免來回掛號的等待時間。④優化檢驗時間,患者到院后,在等待接診的同時,可以由護理人員為患者采取靜脈血,及時送至檢驗科進行急診檢驗,檢驗結果由醫護人員在工作站直接查詢,家屬可用自助打印機實行自助打印,避免患者來回奔跑浪費時間。⑤優化CT 檢查時間,急診科醫師接診后,當即聯系CT 室,轉運至CT 室的過程中詢問病史,介入科做好相應準備,CT 檢查完畢后,急診科醫師立即與影像科醫師共同判斷患者是否具有溶栓指針,如果是則立即進入手術室進行溶栓治療。⑥患者進去做CT 檢查時可以對患者家屬進行溶栓前的溝通,強調溶栓的重要性,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家屬在猶豫的時間,可以通過相關手冊以及卡片,讓患者全面了解溶栓的必要性,使其立即做出準確判斷,作出決定,縮短溝通時間。⑦加強介入手術室的相關設備管理,增加固定儀器的擺放位置,貼上對應的標簽,以最快的時間準備相關物品。
1.3 評價指標 (1)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就診的各項關鍵時間,包括就診至急診初篩時間、就診至獲取檢驗科報告時間、就診至獲取CT 報告的時間、就診至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時間。(2)記錄兩組患者致殘率、病死率和治療滿意度。(3)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定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6]進行評價,主要依據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4 個方面進行評分,每個項目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本評分由床位護士在患者出院前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根據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各項時間和生活質量評分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各種率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項用時比較 觀察組患者各項檢查時間以及其他關鍵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用時比較( ± s,min)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用時比較( ± s,min)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n 30 30急診初篩時間3.1±0.9 4.2±1.4-3.62 0.001就診至溶栓時間35.1±7.5 48.2±4.1-8.40<0.001 CT時間24.5±6.1 35.8±4.2-8.35<0.001檢驗科時間26.4±7.6 35.4±11.4-3.60 0.001
2.2 兩組患者致殘率、病死率和治療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采用綠色通道后,病死率、致殘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致殘率、病死率和治療滿意度比較[n(%)]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走綠色通道后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較對照組患者顯著提升(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n 30 30軀體功能84.74±13.25 75.35±9.24 3.18 0.002角色功能80.35±13.45 72.58±10.59 2.49 0.016社會功能81.25±14.56 72.58±10.45 2.65 0.010認知功能79.12±9.42 71.25±10.01 3.14 0.003
急性腦卒中一旦發生,則大腦的血流供應中斷,導致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引發相關區域腦組織發生壞死以及功能障礙[7],及時進行溶栓治療,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能力。綠色通道是保障救治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有效措施,其原則為生命至上,以保證搶救患者的生命安全為目的[8]。實行優先救治、優先檢查和優先住院,按照先救治后交費的方式,給患者提供一條生命安全通道,保證綠色通道暢通,可以大大縮短患者從就診到治療所用的時間,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救治的有效率和家屬的滿意程度[9]。綠色通道也是衛生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綠色通道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我國城市實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10]。
本次研究成立了腦卒中中心小組,通過每個星期定期對上周的急診收治流程進行評估,同時參考相關文獻,總結延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4,11]:(1)患者到院進行分診時,由于語言未進行標準化,因此缺乏對發病時間的評估,沒有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導致患者按照普通就診流程進行診治,耽誤了整治時間。(2)由于自行前往就診的患者家屬對于急診科的位置不熟悉,對于CT、檢驗、掛號處等各個關鍵部門都不熟悉,耽誤了相關的時間,等待相關檢驗的時間過長,包括抽血時間以及各項檢查時間。(3)患者家屬對溶栓不了解,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時間過長,家屬反復猶豫,無法決定是否溶栓。(4)進行溶栓救治的過程中,由于相關儀器擺放無明確地點同時標簽不清,因此準備儀器的過程中浪費時間。(5)各個部門之間轉接并不流暢,導致各個環節內分工不明確,銜接不暢。
患者的報告時間、簽署知情同意書以及相關操作流程等均是保證患者救治的關鍵因素[12]。根據以上問題,本次研究針對性的進行了相應的處理,多學科共同協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綠色通道救治體系,完善分診體系,加強各科室的聯系,對卒中中心的成員進行培訓和演練,提高了醫護人員面對緊急事件時的處理能力[13],同時在腦卒中溶栓的綠色通道中,采用無縫銜接式的管理流程,可以明確醫生護士以及相關部門的職責和責任,促使臨床一線人員按規范實行救治,不僅給醫護人員提供了相應的引導,同時也減少了等待時間,使患者到達急診至溶栓時間以及就診時間等各項關鍵的時間明顯縮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保證了患者的救治率。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致殘率和致死率都低于對照組,同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實行綠色通道無縫銜接式流程,通過協調分診臺、急診、檢驗科、CT 室、介入科、搶救室等相關科室,開通完整的綠色通道,對患者實行先檢查后交費的原則,大大縮短了患者從就診到接受治療的時間,患者和家屬不用來回奔波浪費時間,同時有助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致死率和致殘率,提升生活質量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