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君 吳云鴻 徐麗 吳巖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 400;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 406
通信作者:吳巖,Email:fnjx97@163.com
目前結石已成為我國人民常見的疾病之一[1],對于直徑較小的結石,可以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的方法進行治療,這種方法的原理是碎石機產生的電磁沖擊波聚焦定位在結石處,將結石打小打碎,隨后結石隨著尿液排出體外[2]。但是沖擊波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體的組織和器官產生影響,有泌尿系出血和腎包膜出血的可能性,同時患者在碎石的過程中和碎石后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適感。大部分患者在碎石后都需回家療養之后進行復查,患者在家進行自我康復時,由于疼痛和缺乏專業指導,排石效果較為一般,同時由于腎下盞結石位置較為特殊,因此排出較為困難[3]。延續性護理是目前常用的一種護理方式,可以使患者居家獲得專業的護理指導[4];體位指導是通過指導患者采取結石能排出的體位促進結石排出的一種方法[5]。本次研究對本院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和體位指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來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行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的62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門診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1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8 例;年齡范圍為29~61 歲、年齡(43.36±11.64)歲;觀察組男20 例、女11 例;年齡范圍為29~60歲、年齡(43.73±12.43)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數據具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超聲、CT、KUB 檢查等已確認為腎下盞結石;②患者目前神志清楚,溝通無明顯障礙;③患者家屬及其本人都自愿參與本次實驗,并已在實驗前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反復發作的結石患者;②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本次實驗的患者;③無法獲得完整臨床資料的患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模式,在患者就診時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的飲食、運動等。(2)觀察組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和體位指導,具體方案如下:①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由科主任、護士長以及相關責任護士組成,護士長為護士安排相應的工作并對延續性護理小組的工作進行評估,主任醫師為小組成員實行專業知識培訓并為其解決在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相關責任護士進行資料采集、調查以及相關隨訪活動。②建立檔案。在患者離院前,護士對就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講解碎石相關知識,并留下其聯系方式,建立患者的個人檔案,檔案內容包括患者本次就診的門診病例、檢查結果、用藥方案等,同時記錄患者的個人飲食喜好、康復依從性、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等,護理人員根據聯系方式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評估患者的飲食、運動功能、文化程度以及對疾病的了解能力,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和針對性的延續性護理方案,同時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將每次隨訪的內容都登記在檔案中。③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的結石成分為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如果是草酸鈣結石為主的患者則應該避免濃茶、巧克力和菠菜等食物;如果是尿酸結石則應避免喝酒、海鮮、動物內臟等;對于磷酸鈣結石則應避免喝濃茶、咖啡;如果是胱氨酸結石,則需要服用相關藥物堿化尿液化尿液,飲食的主要原則為清淡,同時適當補充含鈣食物。④運動指導。運動多樣,可包括生產運動,根據患者的體質量指數、身體狀況、結石大小為患者指導相關的運動,向患者強調運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增強康復依從性。⑤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可通過電話隨訪、微信隨訪或上門隨訪的方式,了解患者在延續性護理實施過程中的心理狀態,聽取患者居家康復時的心理活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一對一的指導方式為患者緩解不良情緒,安撫患者,鼓勵患者嚴格遵循康復方案進行康復。⑥體位指導,指導患者進行相關的體位進行排石。對于腎下盞結石患者,當患者有輕微尿意時可采用倒立或俯臥位臀部抬高的方式,同時拍擊腎盂處,進行體位引流,但倒立這種方式只適合年紀輕、體力尚好的患者;對于年紀大或身體較差的患者應該采用頭低臀高位方式進行排石。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能力,評分采用本科自制的疾病知識掌握評分表,根據患者的掌握程度可分為3 種,即完全掌握、部分掌握和未掌握,完全掌握指的是患者對調查表上的所有問題都知曉,部分掌握代表患者只了解部分,未掌握是指基本不了解調查表上相關問題,疾病掌握率等于(完全掌握例數+部分掌握例數)/總例數×100%,該評分由床位護士指導完成。(2)比較兩組患者居家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包括血尿、發熱、惡心、嘔吐、腹脹等。(3)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依從性,包括按時服藥、按時復診、飲食、體位4 方面,床位護士統計各項依從人數,并計算康復依從性。(4)排石效果比較:完全排出指患者無明顯癥狀,與發病前無異常;部分排出指僅有少量結石隨尿液排出;無排出指尿液中未見碎石,排石率=(完全排石+部分排石)/總人數×100%,由床位醫生詢問排石情況,計算排石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數據均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知識掌握率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實行延續性護理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康復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按時服藥、按時復診、飲食、體位的康復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康復依從性比較[n(%)]
2.4 兩組患者排石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結石總排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排石效果好,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排石效果比較[n(%)]
泌尿系結石可發生于泌尿系的任何部位,包括輸尿管、膀胱、腎以及尿道等,但最多見的還是腎和輸尿管結石,由于結石部位的不同,因此臨床表現也不同[6]。腎下盞結石一般無明顯癥狀,以鏡下血尿或運動后肉眼血尿多見。當腎下盞結石下移至輸尿管時,常表現為腎絞痛和血尿,在發生腎絞痛前患者無明顯癥狀,常常由于劇烈運動過度勞累而引發患側腰部劇烈疼痛,疼痛會向會陰部、下腹部放射,引起患者惡心嘔吐、腹脹、血尿等[7]。體外沖擊波碎石對于腎下盞結石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碎石后的護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本文對碎石后居家康復的患者采用了延續性護理及體位指導的方式,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疾病認知程度和康復依從性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延續性護理對于碎石患者效果顯著。延續性護理是隨著醫療觀念的改變而逐漸衍生出的一種護理模式[9]。雖然碎石患者無明顯創傷,但是大多數患者在碎石后仍然存在一些健康問題,尤其是對疾病的相關知識較為缺乏,以往的健康教育只是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宣教,而無法保證患者是否掌握[10]。延續性護理拓展了護理的寬度,保障了治療和護理的連續性和規范性[1],通過電話隨訪、上門隨訪等多種方式進行飲食運動和體位指導,使患者了解了更多關于結石的相關知識,根據患者的結石成分為患者指導飲食,患者也對結石有了更多的認知。同時大部分患者由于居家缺乏監督,再加上存在一些不良情緒和懈怠性,有了責任護士定期的隨訪,一方面監督患者進行規范的康復、飲食、運動,同時也緩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緒,起到安撫患者的作用,使患者增強了對康復的信心,并提升自我護理能力,使患者更加積極地進行自我護理,提高康復依從性[11-12]。
腎下盞結石的碎石后排石是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患者在住院期間主要接受手術碎石治療,常無法得到一對一專業的排石體位的指導,這就讓部分患者的排石過程變得困難。排石體位是通過腎和輸尿管的解剖結構及不同部位結石的受力特點,使患者保持特定的體位從而促進結石排出的一種方法[13]。有學者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指出[14],腎上盞結石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后應該進行直立跳躍,而腎下盞結石可采用倒立或臀高頭低位使結石順利通過盞頸,同時也有學者提出患者呈健側臥位,拍擊患側有助于大部分結石順利排出。在本次研究中對患者采用體位指導后,患者的排石率顯著提高,惡心嘔吐等癥狀明顯得到改善,證實排石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腎下盞結石患者行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后應采用延續性護理和體位指導相結合的護理方式,可有助于患者提升對疾病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增強康復依從性,同時也有助于結石排出,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