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芳 盧錢娣 孫錦珠 崔莉娜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腎內科 214002
通信作者:崔莉娜,Email:uhmq23@163.com
腹膜透析為終末期腎病患者血液凈化治療的重要技術,因其操作簡單、不用往返醫院、不需要機器、安全有效,易被患者所接受。而導管出口處感染為透析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也是造成導管拔除、住院、死亡的常見因素。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約有13%腹膜炎與導管創口感染存在密切關系,其導管出口無菌操作技術執行不到位和操作過程缺陷均為導管創口感染的常見因素。因此,預防導管感染和由此引起的腹膜炎為導管出口護理的首要目的[1]。本次研究依據2010 年國際腹膜透析學會(ISPD)關于出口處理評分系統制定的導管出口護理措施進行調查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腎內科收治的80 例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資料,采用隨機法將其分為研究組(n=40)和對照組(n=40)。納入標準:經eGFR 測定檢查符合腹膜透析治療診斷標準;維持性腹膜透析治療時間≥3 個月;所有患者和家屬均了解本次調查目的和流程,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單純行腹膜透析治療。排除標準:因語言和精神障礙無法配合調查者;合并腦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疾病。本次調查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范圍為25~71 歲、年齡(49.56±15.47)歲,透析時間范圍為12~50個月、時間(37.09±8.61)個月,疾病類型:糖尿病腎病15 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2 例、高血壓腎病8 例、慢性間質性腎炎4例、多囊腎1例;研究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范圍為26~70 歲、年齡(50.03±14.91)歲,透析時間范圍為13~50 個月、時間(37.16±8.51)個月,疾病類型:糖尿病腎病15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2例、高血壓腎病10例、慢性間質性腎炎2例、多囊腎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導管出口護理,如每日目測導管出口皮膚情況,導管出口出現紅腫熱痛者給予相應護理措施[2]。研究組實施基于ISPD指南的出口評分護理干預,詳細內容如下:(1)參照2010 年修訂版的ISPD 指南的“出口處護理”意見,制定出口評分標準,共分為腫脹(0分為無、1分為只有出口且<0.5 cm、2分為>0.5 cm 和/或隧道)、痂皮(0 分為無、1 分為<0.5 cm、2 分為>0.5 cm)、充血(0 分為無、1 分為<0.5 cm、2 分為>0.5 cm)、疼痛(0 分為無、1 分為輕微、2 分為嚴重)、引流物(0 分為無、1 分為漿液性、2 分膿性)5 項,總分為4 分及以上即為感染,<4 分即存在發生感染風險[3]。(2)護理措施。總分1~2 分:持續微信或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各項知識掌握度,階段性檢查患者自我護理日記。總分3 分:指導患者定期更換敷料和管路;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淋浴和盆浴;保持導管固定,避免牽拉和損傷出口周圍皮膚[4];保持家庭環境清潔,避免室內飼養貓狗,定期采用消毒器具清潔室內床品;每日預防性在出口使用莫匹羅星乳膏或軟膏,以上各項護理措施可減少引發感染的致病菌來源的接觸[5]。總分4分及以上:采取出口流出的渾濁液進行細菌培養,確定菌群和耐藥情況;對培養確定真菌性腹膜炎患者應立即拔除導管[6]。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不同導管出口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率、退出率及VAS評分。VAS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紙上畫一條10 cm長的橫線,橫線一端為0代表無疼痛,10代表劇烈疼痛且無法忍受,讓患者根據個人疼痛感覺在橫線上標記疼痛程度,VAS 評分標準為0~10 分,≤3 分為輕度疼痛,屬于耐受范圍;4~6 分為重度疼痛,影響深度睡眠;7~10 分為重度疼痛,屬于無法忍受范圍[7]。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取SPSS24.0 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詳見表1,研究組患者的總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住院率、退出率及VAS 評分比較 詳見表2,研究組患者的住院率、退出率及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兩組患者住院率、退出率及VAS評分比較
腹膜透析是借助腹膜作為透析膜,通過超濾和彌散作用濾過體內多余水分和代謝廢物,同時還可通過透析液補充身體必需物質[8]。導管創口感染為最主要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由于腹膜透析多采用居家治療,患者導管出口操作不規范,未遵循無菌操作技術,導致導管出口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容易滋生微生物,增加創口感染發生風險[9];反復牽拉導管或機械性損傷導管,被動刺激導管出口周圍皮膚,使得導管出口處肉芽組織增生,增加創口感染[10];患者長期腹膜透析營養不良,削弱機體免疫力,增加致病菌感染風險;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機體內環境適宜于致病菌生長和繁殖,既往臨床難以處理,主要首選拔出導管,轉為血液透析,而若為盡早發現和及時干預,易引導腹膜炎和全身感染[11]。而傳統護理僅通過各類音頻、視頻、PPT 等宣教資料,提升患者對導管出口護理的自理能力和意識,但部分患者仍存在對護理人員的思想和行為的依賴,或對目前個人現狀和所患疾病的不確定感,導致各項自我護理和管理能力低下,進而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12]。
本次調查研究組患者創口感染、腹膜感染、死亡等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國際腹膜透析學會制定的關于腹膜透析相關感染護理措施主要強調“防治”概念,使護理行為更規范、針對、科學[13]。且“出口評分系統”可早期預測、評判出口處感染的風險,并針對風險級別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該指南涵蓋腹膜透析相關感染的預防、出口處和隧道感染、腹膜炎的最初表現與治療、腹膜炎的后續治療及未來的研究方向5 部分[14]。本指南以循證醫學為依據,邀請藥物治療、微生物學、感染性疾病、免疫學專家,選取較為重要的文獻匯總的問題維度和解決條目,僅限于腹膜透析患者應用,可多方面總結導致感染的原因并制定干預措施。而研究組患者的住院率、退出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該指南針對出口排出膿性分泌物所致出口和隧道感染制定評分系統,根據出口周圍腫脹、痂皮、充血、疼痛程度、引流物形狀分別設定相應分數,同時根據相應分數對應使用藥物種類,增強感染早期干預治療,避免治療不規范、不系統,導致患者住院血液透析,甚至由于腹膜感染所致死亡[15]。
綜上所述,腹膜透析患者導管出口應用基于ISPD 指南的出口評分指導的護理措施,可有效預防感染所導致的一系列并發癥,確保患者透析期間的生命安全和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