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蓮
巴彥淖爾市醫院內鏡中心 015000
隨著臨床當中不斷廣泛應用的消化內鏡診療活動,在消化內鏡中心給予患者實施相關診療活動的過程當中,其存在的相關風險性也顯著增加[1]。傳統臨床當中給予消化內鏡中心患者在診療活動過程中實施護理管理時,往往忽視了規范護理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2]。在為消化內鏡中心患者實施護理時,因為相關護理不足及疏漏而導致對內鏡診療結果產生影響,同時還十分容易導致患者在內鏡診療過程中發生相關并發癥[3]。常規臨床護理依舊使用傳統的“分體式”護患、醫患護理管理模式,沒有充分的重視在內鏡診療時的相關情況,沒有能夠實現密切、協調的醫護合作,進而導致存在相關護理安全隱患[4]。優質護理主要體現的重點及內容就是以患者為中心,在實施臨床護理過程中將現代護理作為實踐指導,基本框架為護理程序,使得專科內涵得以深化并充分的確保患者安全,將臨床中傳統的被動式服務作為主動式服務[5]。本次研究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 月在本院消化內鏡中心接受診療的126 例患者,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 月在本院消化內鏡中心接受診療的126 例患者,依據不同護理方式進行分組,各63例。對照組男35例,女28例,年齡(45.4±5.1)歲,疾病類型:淺表性胃炎15 例,萎縮性胃炎21 例,潰瘍17 例,癌變10 例。研究組男36 例,女27 例,年齡(44.3±5.0)歲,疾病類型:淺表性胃炎17 例,萎縮性胃炎22 例,潰瘍16 例,癌變8 例。納入標準:(1)均在本院接受內鏡診療的住院患者;(2)可以自理生活;(3)可以自如行動;(4)無精神疾病;(5)自愿參加研究者;(6)患者均知情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胃癌者;(2)合并結直腸癌者;(3)合并消化道出血者;(4)合并腸梗阻者;(5)合并心肺功能障礙或不全者;(6)合并相關器質性神經系統病變者;(7)合并認知障礙者;(8)合并記憶力障礙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常規向患者說明相關注意事項,并在患者接受相關診療措施后說明可能出現的相關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并說明應對措施。研究組優質護理。主要為:(1)給予護理人員實施教育培訓。組織科室人員針對相關“優質護理”的文件內容進行認真學習,以提高臨床護理人員的相關認知;使臨床護理人員持續轉換理念。(2)向醫護人員強調實施規范化服務的要求,強調主動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意識,依據消化內鏡中心診療患者的實際需求,對臨床護理服務行為進行規范;提高臨床醫護人員的溝通技巧及水平,每周組織培訓,互相交流跟患者進行溝通及交流的技巧,在工作過程當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及服務難點;要求醫護人員端莊儀表,規范著裝,面帶微笑,將“請”掛在嘴邊,從而拉近護理人員跟患者及患者家屬間的關系及距離;對就診秩序進行良好的維持,盡可能的滿足患者所提出的相關需求,化解并預防相關不必要的糾紛及矛盾。(3)構建“首次接待負責制”,增設接診護士1 名,對待患者微笑迎接,并向患者介紹相關診療環境,正確引導患者去準確的地方排隊,并對患者的需求進行主動性的詢問。(4)構建“首問負責制”,向患者耐心的解釋相關注意事項,避免浪費患者的時間及反復的護理工作。(5)添加相關具有特色性的服務內容及項目,比如,在候診走廊當中展示相關“優質護理”的口號及標語,并開設相關綠色診療通道,并針對相關的特殊群體,如危重患者、軍人、幼兒及老人等;在候診區制定問詢簡潔易懂的流程圖,設立相關溫馨提示標語。(6)給予患者強化實施相關健康宣教,為候檢及候診患者說明相關檢查項目的主要內容及注意事項;依據不同患者的實際需求,制作相關健康宣教手冊及處方,供患者及患者家屬取閱,給予患者實施優質性的臨床護理服務;在患者的診療過程當中貫穿相關健康教育。(7)彈性排班,對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對工作流程進行改進,并與結合消化內鏡診療的實際工作特點相結合,在進行排班時注明具體的不同崗位;排班使用AP 模式,確保可以延續性的實施臨床護理工作。(8)對相關硬件設施進行改善,為消化內鏡診療患者創建舒適及安靜的環境;在候診區配備電視、旋轉輸液架等;為患者營造溫馨且人性化的候診環境。(9)提升專科護理質量,在每一個不同的檢查區域當中均配備護士1 名,執行標準化的護理干預模式,確保提升護理質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發生并發癥的比率水平差異;兩組護理質量指標評分水平差異。護理質量評估使用自制的評估量表進行量化評分評估,共包括不同的4個維度:健康宣教、醫護人員態度、護患溝通情況、環境,每個維度總分評分0~25 分,得分越高提示護理質量更高[6]。在患者出院當日進行評估,由接受統一培訓的專業醫護人員來向患者詳細說明量表的內容及填寫方法,并且注意在解說過程當中不要帶有任何誘導性的語氣或詞匯;由患者本人完成量表的填寫;無法獨立完成量表評估的患者,由醫護人員口述,患者做出選擇后醫護人員代為填寫。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方法為SPSS22.2,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1/63),低于對照組15.9%(10/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比較 研究組健康宣教、醫護人員態度、護患溝通情況、環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比較( ±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比較( ± s,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n 63 63健康宣教18.6±1.9 21.2±3.2 5.545<0.001醫護人員態度17.3±2.1 21.5±2.9 9.311<0.001護患溝通情況19.0±2.8 22.4±1.6 8.368<0.001環境17.5±1.9 23.6±1.2 21.545<0.001
目前臨床當中常用的疾病治療及檢查方式就是消化內鏡,且隨著臨床當中持續發展的診療設備及技術,使臨床中診斷相關消化道疾病的準確率顯著提高[7]。同時也使臨床中治療相關消化系統疾病更為方便、準確,使患者的療效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水平顯著提升[8]。
伴隨著不斷轉變的生物醫學模式,臨床治療目的不再是單單的治愈疾病,更多的是關注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滿意程度[9]。且隨著近幾年來臨床中不斷發展的現代護理學,已經在各個疾病領域當中越來越重視護理干預的作用[10]。臨床中常規的臨床護理干預其關注重點大部分都是針對患者機能的康復,較少針對患者的心理來進行干預,也沒有重視患者在接受診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情況,導致傳統護理方式表現出一定的弊端及不足[11]。與此同時,傳統的功能制模式讓臨床醫護人員養成了一種固定的工作思維,更加重視遵醫囑為患者實施相關護理干預,忽視了臨床護理服務的核心及內容[12]。而優質護理則顯示出了其進步性及合理性。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1/63),低于對照組15.9%(10/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給予消化內鏡中心患者使用優質護理,可顯著降低患者發生相關并發癥的風險及比率,提高患者的診療質量。開展優質護理后,臨床醫護人員更加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13]。不同的醫護人員依據自己實際的服務內涵及項目來為臨床患者提供相應的對癥臨床護理[14]。從而使護患關系更加和諧及融洽。通過實施優質化護理,再造消化內鏡中心的服務流程,使臨床護理行為得到有效的規范,降低護理缺陷,使臨床護理質量顯著提高[15]。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健康宣教、醫護人員態度、護患溝通情況、環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果顯示,通過優質護理,使臨床護理質量顯著提高,和諧護患關系,從而利于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在消化內鏡中心使用優質護理,可顯著降低患者發生相關并發癥的風險及比率,提高臨床護理質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