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摘要:面對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命題,中國共產黨和社會組織應該準確定位自身價值及實踐方向。社會組織是現實社會自主性力量的重要組成,由政黨本位到社會本位的更迭是黨社關系復建的目標指向,中國共產黨與社會組織需互相扶持、深度合作,共同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進程。
關鍵詞:社會組織 發展 政黨
黨社關系不僅是政黨來自社會的關系,也是政黨為社會服務的關系,即政黨以何種手段落實社會治理措施。時代變換,各個政黨的根本任務也隨之改變;不同的根本任務指引社會經歷不一樣的變革進程。政治社會時代,政治權力地位尊崇,而社會政治時代,社會權利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自然黨社關系更有決定性價值。
一、由政黨本位到社會本位轉換的黨社關系
政治社會時代,政治性即一個政黨的象征。時代更迭,更加注重政黨社會性的社會政治時代興起,民眾的支持對于政黨的政治生命有著載舟之意。當今各個政黨應提升自身吸納性,這既為政黨政治發展的應然趨勢,也已在實然的政黨政治實踐中達成了共識。
從政黨本位到社會本位的更迭為黨社關系復建的目標指向。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社會自主發展尤為重要。社會組織構成了社會自主性力量的關鍵,具有促進社會自我調節、彌補政府與市場失靈的效能,在防治國家權力與個人主張應用不當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用處。
在執政黨方面,充分致力于社會結構的重組以及社會再組織化,與其順利在社會變遷中實現優化及推進國家的社會治理進程聯系密切。在社會組織方面,只有得到了政黨的基本認可,才能在建設道路上輕裝上陣。互相扶持、深度合作的黨社關系,是國家與社會組織未來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新時代黨社關系的良性發展
新時代的黨社關系,本質為我國社會不同組成部分的彼此互動,深層次上是國家社會治理方式的演變。黨社關系的重構,離不開由政黨本位到社會本位的邏輯演變。即為在黨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過程里完成政黨優化,使政黨的工具性轉變為以人為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進一步為社會組織發展進行空間讓渡,在經濟與精神文明維度為其進行一定支撐,這代表著積極進展的黨社關系,呈現出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思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社會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因此,需要不斷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繼續推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社會組織本身有著一定規模,能夠聚集人民之力,且又以自身的組織準則統籌運行,増強自身活動效率的同時,促進了社會得穩定團結。2019年江蘇省非政府組織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精準扶貧事業籌集款項7.08億元,發起慈善募捐工程272個,在助力社會發展方面發揮出巨大潛力。
社會組織分布廣泛,活動有序,成為公民表達訴求、滿足需求、保障權利的重要載體。一批批由居民自發組成或由社區成立的,致力于解決各種糾紛的社會調節組織應運而生。2019年,江蘇省人民調解組織共排查糾紛70萬余次,調解矛盾糾紛155萬余件。社會組織還積極參與政府決策,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立場為政府進言獻策,確保政府決策充分體現人民意愿,成為促進人與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因素。
三、當前我國社會組織建設困境
近年來,我國社會組織發展迅速,2019年底基金會超7800家,登記的社會組織逾80萬家,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不小。在每萬人為計擁有的民間組織數目上,法國為110個,日本為97個,而我國只有6個,中國社會組織仍處在成長期。
第一,社會組織的黨性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經歷。在組織結構形式上,社會組織黨組織并沒有廣泛分布。實際上,社會組織的前置準入登記管理機制是不完善的,不少民間組織的可活動范圍還不清楚。另外,在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實踐中,社會組織黨組織仍無法起效用。本應作為社會組織中的戰斗堡壘,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黨組織存在權責不清的問題。
第二,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理順。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 。我國黨社關系尚不能夠完全放開。政府出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考慮,工作側重在“管”;民間組織出于自身能夠更加獨立行事的考慮,工作側重在“放”。政府注重的是如何使自身管理職能更加完善,推動社會平穩運行。社會組織為了使眾多成員能夠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寄希望于在政府工作中被重視、發揮作用。
第三,社會組織在經濟領域的行為缺少系統規制和保障。國家注重在社會組織活動展開的前期嚴格監查,對其它期間的活動關注度不高,整體可操作性不強;屬于懲罰領域的法律法規也不盡完善,民間組織的經濟違法行為不會造成太大影響;鼓勵性法律法規內容也還需完整,否則民間組織在參與社會基層治理的過程中難以被激勵。
第四,社會組織的自我建設缺少明確指向和界限。我國有眾多體制內社會組織,在進行權責衡量的過程中更加傾向于權力偏好。那些因政府認可、由政府幫扶而成立的居民自治組織,其生存與發展所依仗的是來自基層的“社會權威”。對它們而言,責任才更被注重,權力則是第二位的。
四、新時代黨引導社會組織發展路徑
黨的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我國社會組織未來建設的定位也因此確定。應致力于加強政治自覺、協商能力、服務能力,規范社會組織運行,使其成為有助于黨的建設、有利于國家興盛、有效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有益于社會和諧的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部分。
(一)加強組織黨建提升政治自覺能力
社會組織黨建的理論工作尤為重要,馬克思強調無產階級政黨要盡己所能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社會組織及其擁有的群眾基礎即為新時代黨亟須團結力量的一份子,要將其作為馬克思所強調的無產階級政黨聯合工作的時代延伸部分加以明晰。社會組織黨建的制度建設也不容忽視。具體從目標價值、適用范圍、組織形式及例外性規定方面入手。組織建設更是必不可少,黨中央指出,社會組織黨建應遵循“應建盡建”的規則,形式方面先一步做到“黨的組織和工作的全覆蓋”。“具備組建條件”則可以以直接建立黨組織的方式落實,暫不具備的以另外的方式溝通聯系,形式方面完成一致化,為展開行動創造條件。
(二)推動政社分開提升政治合作能力
“政社分開”政策的落實離不開國家和社會的配合。依據中央精神,“堅持放管并重”是未來我國社會組織優化提升的重點,即“簡政放權”與“加強管理”并行,使得社會基層治理工作能夠“平穩過渡”、“有序推進”。近年來國家一直致力于此,在機關以及事業單位范圍內清查相關人員民間組織兼職情況,于幾類代表性的民間組織中嘗試實行“直接登記”,“政社分開”得以被深入推行。政策另一邊天平的社會組織也需采取行動以協助政府,既要進行理論學習,“獨立思考”,達到思想上的意識自覺境地,又要在現實中加強鍛煉,做到“獨立處事”,行動自覺。
(三)健全法律法規提升經濟助推能力
社會組織經濟能力的強化依賴于規范有序的市場經濟運行環境,禁止性法律規范與鼓勵性法律規范需要兼有。禁止性法律規范功能為明確社會組織的經濟活動維度,鼓勵性法律法規則是用來調動社會組織參與積極性的,根據它們的經濟貢獻進行一定的精神或是物質的嘉獎,激發社會組織參與經濟活動的熱情。社會組織自身也需致力于信息收集、民意溝通能力的提升及專業知識的儲備,便于其解釋與建言事業的推進。
(四)強化自我建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對于體制內社會組織來說,群眾路線需要一直踐行,主動規范企業行為及積極換位思考也必不可少。社會組織建設地理想狀態是充當國家的“傳聲器”與基層的“反饋鏡”。體制內社會組織應致力于聯通上下渠道,多采用群眾看法收集與計劃商討的辦法,接受大眾監督。基層社會組織則應把握機會,重點獲取政府支持。此外民間社會組織還應重視自身綜合素質提升,以獲得持續發展的社會動力。
黨社關系在諸多政黨政治關系中最為關鍵。現實中,中國共產黨在黨社關系的發展歷程中處在主導性地位,黨的態度對于黨社關系的發展變化有著決定性作用。社會組織是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功效和地位不可替代。因此,黨需要以更通達的態度制定政策,使二者之間的關系朝著理想的目標進一步推進。社會組織建設的目標指向則是通過自身正能量的全方位展示獲得黨的信賴與看重,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幫手。建設良性互動的黨社關系離不開二者的相互扶持與深度協作,使雙方在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過程中能夠各盡所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新時代黨引導社會組織發展的方式與途徑研究”(KYCX20-1903)
參考文獻:
[1]劉京希.社會建設中的現代政黨:政黨社會屬性演化的新動向及由此所決定的黨社關系[J].學習與探索,2008(06):103-106.
[2]王義.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執政黨與社會組織關系調整的價值向度與路徑[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02):119-122.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4]江蘇省人民政府,我省升級多項保障政策解決突出民生問題[EB/OL].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0/4/30/art_64343_. 9065131.html.
[5]江蘇省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設情況報告[EB/OL],(2020-05-20).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0/5/20/art_60096_. 9135964.html.
[6]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N]人民日報,2015-9-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