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羅芳
2018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楊一鳴博士、蘇州市田家炳實驗初級中學黃裴莉校長歷經長達六年的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而撰寫的《父母學堂:相處之道》(以下簡稱《父母學堂》)一書正式出版。該書是2011年開始的“共創成長路”校本課程的階段性成果。它以“愛”為核心,具體分為五個篇章十二課,包括通識篇“愛的啟航”、關系篇“親子相處”“父母相處”“親師相處”、終身學習篇“愛在路上”。內容上,從目標設計、回想親子相處經驗到閱讀思考、分享再到總結提升,環環相扣。
該書闡述了以下幾個觀點:當代家庭教育需要一個視角轉換,即從家長教育轉向父母成長。學校教育的功能決定了其可以為父母成長提供支持,這種支持在理念層面遵循成人學習的基本特點,在實踐層面以寓身體驗類教育活動為主,促進父母成長。
一、父母成長:家庭教育的轉向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成長的基礎。《全國家庭教育調查報告2018》指出,在我國家庭教育中,關注子女養育問題較多、家長教育相對較少;家長在言傳與身教間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很多研究中采用“家長教育”,其中蘊含前提假設父母是不合格、有問題的,因此需要被教育。雖然家長的確在家庭教育方法層面存在不足,然而如此假設會導致家校合作中學校對家長要求多、理念與原則指導多、系統性方法少,由此導致家校合作難以持續深入、缺少實效性,導致雙方互相指責、責任推諉等問題。
傳統的中國人不善于表達情感,家長尤其是父親很少表達對子女的愛。桑標等研究者發現,長期的文化浸染和教育引導,使中國人不善于表達情緒。此外,寓身認知研究結果表明,身體上的距離會導致心理上的距離。親子缺少擁抱與缺少心靈溝通是一個問題的一體兩面。
家長成長、教育系統的完善兩方面需要同時加強。父母人格的成長、親子互動對兒童成長具有奠基作用。然而,我國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問題嚴峻,學校教育體系中關于為人父母的內容幾乎是空白。鑒于此點,2015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切實加強對行政區域內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二、遵循成人學習的基本原理促進父母成長
《父母學堂》一書中的探索,基于家長人格完善的理念、以團體輔導促進父母成長。該書的核心理念包括:青少年成長需要積極家庭生態環境的支持;做一名稱職的好家長,需要與孩子共同成長;父母成長的關鍵是塑造完美的人格;有效的成人學習需要關注學習者的體驗與感受。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或多或少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困惑,因此促進家長成長活動十分必要。
該書運用了成人學習的基本原理,具體包括學習者中心、知識中心、評價中心、共同體中心。首先,依據“學習者中心”的理念,該書以家長的困惑為中心進行設計編排。問題來源是教師經過多次家訪、家長會、家長問卷等形式確定的。教材每一課都包含學習目標、熱身活動、腦力激蕩、閱讀感悟、圍圈分享、學堂一記、資源寶典、延伸學習、學習反饋共九個欄目。欄目力求簡潔直接,通過閱讀可以解決部分家長的困惑。
其次,每個章節都有豐富的知識。知識呈現的方式靈活、直觀,包括以陳述性知識形式呈現的正文和趣味故事,以程序性知識為基礎的思維路徑、表格和知識框架等,以便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長都能接受。
再次,該書關注家長的評價與反饋,包括家長對自我的評價、在活動中的收獲和對心理咨詢活動的評價反饋,這些都需要家長以語言或文字等形式表達出來。關注家長的評價與反饋可以促進其反思,這種表達本身也是活動的過程、結果,更是活動的目的之一。
三、促進家長情感能力的提升
1.認識作為父母的自我,提升情感表達能力
人們在進行情感表達時,會不自覺地重復父輩的情感反應模式。該書指出提升家長的情緒和情感表達的培養策略,具體而言分為情感的識別、調控和表達三個步驟,在活動中幫助父母體驗各種策略。家長獲得情感識別、調控與表達的知識與技能,不僅依靠書中文字講述,還可以通過書中給出的幾十種常見的情緒詞匯分類表進行表達。
書中通過具體事例給出方法,事例后給出可供選擇的行動策略,為家長學習提供思考支架。以“認識自我”為例,其基本維度包括生理我、心理我、社會我、角色我、家庭我、工作我、道德我、現實我、理想我、行動我共10個維度36個子項,以便父母更全面深刻地認識自我。父母能夠通過給出的概念更加深刻地認識自我,也就能夠從中得出認識孩子的維度,對子女也就多了相應的了解與理解。此外,家長課堂活動的方法、教師指導的方法、座位安排的方法,這些方法背后反映平等待人、理性溝通的理念,彼此分享的培訓方法也就是親子溝通的方法。
2.通過學習調整家長的認知風格與觀念
情緒心理學表明人具有多種認知風格,雖然不易改變,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專門訓練,認知風格可以改變。改變的前提是人們必須意識到已有的前概念和想要的概念之間的差異,還需要得到外在的支持和可操作的路徑。在團體輔導活動中,首先請家長分享經驗,培訓老師提煉家長的經驗,指出他們的前概念,才能給出新概念,指出行動路徑。
態度轉變是行動轉變的重要動力,行為改變也能夠促進觀念變化。例如書中活動“拷貝不走樣”,多數傳遞者都會遺漏和誤讀一些信息,意在培養家長的傾聽與表達的技巧。在調動家長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問題的關鍵,偶爾甚至采用“逆規則”的表達,使家長產生震撼、恍然大悟等情感,這些情感在接受新知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中介作用。
3.行動策略:把身體活動作為理解兒童的工具
寓身認知理論指出,人的身體行動與觀念的發展存在互相建構、彼此支撐和制約的關系。寓身認知理論把大腦、身體與環節組成的整體活動系統作為建構認知活動的基礎。隨著腦神經科學、鏡像神經元、神經可塑性、腹腦理論等相關科學的發現,證實了人的身心合一的特征。
該書強調活動、強調把身體作為工具,通過活動中的身體經驗為家長提供改變的路徑支持。本書以積極心理學的立場,強調親子關系應面向未來、持續改進、具有多種可能性,以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方式為家長提供具體行動的支持策略。團體輔導可以加強氛圍的感染力,強化身體參與活動時的記憶,同時家長也可以彼此分享和支持。例如書中活動“信任后仰”,團隊中一人登高向后躺倒,其他人形成“手結”將其托住,意在使家長學習如何信任及支持他人。家長通過模擬表演,把身體作為理解他人體驗的工具,自我和他人的融合經常會發生,只有通過努力和練習,才能把兩者分開。融合意味著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的理解,融合之后的分開意味著成熟深刻的理解。
《父母學堂》一書依據成人學習的理論,用積極心理學的價值立場探索家校合作新的路徑。它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促進家長反思進而采取改進行動,促進父母人格成長,期待家長逐漸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從而使得親子溝通更加有效、關系融洽,全家人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邊玉芳,田微微.對家長教育問題的思考與對策——基于《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部分結果解讀,2019(03).
[2]楊一鳴,黃裴莉.父母學堂:相處之道[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美]西恩·貝洛克,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思維和行為[M].李盼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4][美]約翰·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板)[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和學新,焦燕靈.試論表達的教育學意義及其實現[J],教育研究,2006.
王 慧?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生導師。
羅 芳?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