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君?佟玉英
[摘要] 本文從歸因理論的視角出發,研究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分析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從而幫助教師擺脫工作倦怠,充分發揮工作職責。研究發現,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主要包括內因和外因。內部原因指個人特征和家庭原因;外部原因指學校的管理體制、校長的領導風格,以及社會其他因素。針對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些應對策略,目的在于減輕教師的工作倦怠,為促進未來教育更好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 教師職業倦怠;歸因理論;策略研究
職業倦怠的概念最早由Freudenberger提出,是指個人不能積極地應對各種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極端反應,是由于長期處于多方面壓力下產生的一種情緒、態度、行為的耗竭狀態。隨著新課程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推進,中學教師的工作強度和難度日趨增大,這給中學教師的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在情緒、態度和行為等方面顯現了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中學教師是青春期學生身心發展的引航者,在新課程改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筆者試圖從歸因理論視域對教師職業倦怠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中學教師職業倦怠表現及危害
教師職業倦怠表現為對工作缺乏熱情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喪失職業理想,缺乏對成功的追求,對現狀不滿。情緒上,通常表現為焦慮、緊張、教學效能感下降,萌生對自身工作能力的懷疑。對待學生漠不關心,無視個體差異,也就是去人性化。
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危害比較大,不但威脅教師身體的健康,而且對教師心理健康也構成威脅,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亞健康狀態。首先,對于青春期學生,教師的不良情緒和職業倦怠間接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當教師工作倦怠值較高時,會不加辨析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不僅使學生心靈受到創傷,也不利于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其次,教師職業倦怠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育的未來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甚至還會影響教師家庭的和睦,而這些都會或多或少影響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所以,如何緩解教師職業倦怠是每一個教育管理者應該重視并解決的問題。
二、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分析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提出的歸因理論認為,人們對行為的產生做恰當的闡釋,就必須對人的行為進行診斷。由此他把人的成功或是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四個因素進行說明:主體性的努力、人的實際能力、任務的可承受性、外部環境和條件。這些因素中既有穩定的因素,也有不穩定的因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美國的心理學家維納則用六個因素闡釋歸因理論,他更重視對努力程度的歸因,假若一個人將怎么努力也無法達到目標歸為能力不足,則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感覺,這種感覺也是導致教師工作倦怠的原因。
從海德和維納的歸因理論可以發現,他們將行為的產生歸為內部和外部因素。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雖然是多種多樣的,但基于歸因理論視角,我們也可以將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內在和外在因素。
1.教育體制不健全,激勵措施不夠力
我國教育管理體系一定程度吸收了西方教育體系的等級化、制度化、合法化和專門化特征,但同時它也帶有權力的集中化特點,缺乏民主意識,束縛了教師能動性發揮。新手教師對職業的美好追求和實際管理中遇到的困難產生嚴重沖突,導致他們無法發揮職業設想與規劃,失去教師職業熱情。面對學生的種種問題,各種類型的家長和學校繁重的教學任務,新手教師缺乏應對策略,在這種高壓下工作,慢慢產生了職業倦怠。此外,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對教師角色的多重要求和對教師行為的重重束縛,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容易左右為難、束手無策,從而產生職業倦怠。
2.社會寄予厚望,教師責任加重
學生獨有的向師性使得教師行為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過大,有些家長甚至把作為家長的責任也拋給教師,這導致教師工作加重。尤其是留守學生的家長,無法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往往將自己的角色置換到教師身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關注著教師的一舉一動,一旦有某種不良行為出現,就會大肆宣傳,這樣的輿論重壓也導致教師群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
3.教學任務繁重,專業發展受限
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一方面,中學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觀念;另一方面,面臨中高考的升學壓力,既要做好繁重的學科教學工作,又要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生活指導,還要疲于應付各項檢查。多重壓力源協同作用,導致教師工作倦怠的產生。
三、消除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1.建立健全符合素質教育的考評體系
教育部門應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素質教育的考試和評估機制的體系,學校管理者應更新管理模式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改變教師超負荷的工作狀態,避免教師身心耗竭。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不搞形式化,減輕教師教學工作以外的工作負擔,減少非必要的考察和參觀,給教師留出更多的學習提升時間。
2.正確歸因支持教師專業化發展
歸因觀不正確是教師工作倦怠的原因之一,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歸因尤為重要。教師專業化培養是教師提升教學技巧和教學效能感的有效途徑,鼓勵教師提升學歷,進行專業化學習。增加學校培訓的時間和次數,將優秀的培訓資源引入校園,對教師進行職業認知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這樣可以降低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概率。
3.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教學效能感
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現代化加速發展的情形下,知識更新速度和信息傳播速度已經變得飛快,而教師專業性的發展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經歷從新手教師到成熟教師的成長過程,為了鞏固他們的職業地位、職業自主性和職業尊嚴,并防止其職業能力的下降,他們必須進行不斷學習和發展。終身學習被納入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范疇,這表明終身學習是作為教師最注重培養的品質之一。教師要不斷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提升專業素養,掌握學生管理技巧和方法,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善于發現問題。此外,科學研究是中學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
4.開辦教師心理咨詢平臺,培養積極情緒
目前教育部門對教師心理健康還不夠重視,很少有對教師進行專門化心理調適的平臺,建議學校和社會形成支持型的網絡體系,重視教師的心理建設,開辦以網絡、電話、面對面等多種咨詢的平臺,及時疏導教師的心理困惑,以及社會幫助和支持,培養教師的積極情緒,切實減少職業倦怠的發生。
教師職業倦怠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師隊伍的穩定都產生了巨大的威脅,作為教育管理者應該及時采取措施,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楠楠,張慧,金艾裙.歸因理論視域下鄉鎮青年公務員職業倦怠研究[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7年第32卷(3).
[2]石中英.教師職業倦怠的一種哲學解釋[J].中國教育學刊,2020.
[3]陳孝斌,高洪源.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陳奇,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范琳,楊杰瑛.高校英語教師職業倦怠及應對策略——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視角[J].外語教學,2015年第36卷(3).
潘麗君? ?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在讀碩士。
佟玉英? ?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