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亮++彭慧敏
摘要:農村信用社是支農服務的主力軍,為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戶提供金融服務,具有不可替代性。農村信用社長期根植于農村,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為了增強支農惠農、服務縣域經濟,開展普惠金融的能力,農村信用社開始改制。本文從農村信用社基本現狀出發,利用數據對比分析,具體分析支農效果,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支農能力;策略研究
農村信用社是支農服務的主力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戶從此處獲取金融服務,具有不可替代性。農村信用社長期根植于農村,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村信用社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金融支持,較好地服務了“三農”發展。
一、農村信用社的基本現狀
農村信用社是支農服務的主力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戶從此處獲取金融服務,具有不可替代性。農村信用社長期根植于農村,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
據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4)顯示,農村信用社現有4萬多個網點,積累了6億多個服務客戶對象,從業人員數達423992名,資源稟賦豐富。2003年以來,共發放小額信貸約9600多億元,解決了800多萬農戶家庭的貸款需求,推動大量信用鄉鎮、信用村建設,鼓勵更多講信用、講誠信的人通過小額信貸獲得金融支持。
雖然農村信用社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長期以來,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不明等問題始終制約著農村信用社的發展,農村信用社要想真正發展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金融主體機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于農村信用社實施股份制改革,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全面加強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鞏固增進農村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有效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復雜金融環境的必然趨勢。通過改制,力爭建立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內控制度,并實現資本充足、產權明晰、治理完善、內控嚴密、財務良好、服務高效,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村商業銀行。
2012年,農村信用社改制之路快步前行。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全面支持下,全國農村商業銀行的組成速度明顯得到提升。從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的赴港成功上市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具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從業人員數達373635名,有趕超農村信用社員工數量的勢頭。從圖1便可看出,我國的農村商業銀行數量從2010年開始顯著上升。
從我國主要涉農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構成情況來看,截至2014年末,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總數為81397個,其中排名第一的是農村信用社網點數,為42201個,占比為51.85%;其次的是農村商業銀行網點總數為32776個,占比為40.27%。隨著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在未來的涉農金融機構營業網點中的比重將逐步上升,并極有可能發展成為首位。這說明改制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具體數據如圖2表示。
從2008到2015年,隨著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的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在銀行類金融機構總資產中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以湖南省為例,截至2014年末,湖南省農村信用社(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的農戶貸款余額3.39萬億元,持有貸款的農戶數達4236萬戶,平均每戶貸款余額8萬元,與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相對比具有較大優勢。目前,全省農村信用社發放的涉農貸款占全國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三分之一以上,發放的農戶貸款占全國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戶貸款的78%,肩負了全省絕大部分空白鄉鎮的金融服務的覆蓋任務,全面承擔糧食直補、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金、社保基金等面向廣大農村、農戶的政策補助資金的發放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以及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二、農村信用社支農能力效果分析
農村信用社在改制后輕裝上陣,注入了市場活力,存、貸款業務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也得到了逐步提升。改制后的農村商業銀行,繼續確立了“立足縣域特色,扶持‘三農小微;加速轉型,苦練內功,穩健規模擴張”的市場定位和經營戰略,其業務經營得到了長足發展,內部管理日趨規范,企業形象不斷提升,并逐漸正規化,取得了一系列不俗的成績。
具體說來,改制后的農村信用社不僅有效化解了歷史包袱,還極大提高了可持續發展能力。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到位,農村信用社的資產質量以及涉農金融服務得到了明顯改善,商業化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所增強,顯著提升了其作為農村金融服務主力軍的地位。改制并沒有改變農村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定位,反而因為信用社實力增強、資金得到充實,進一步支持了“三農”發展改革。以湖南省為例, 2013年至2015年,全省已改制的農村信用社新增小額農貸2402萬元;“三農”貸款余額比改革前凈增12360萬元,僅2014年前5個月就新增農業貸款5139億元,農戶貸款面達到36%。
表1和表2數據對比和分析,更能反映出農村信用社的巨變。經過改制,農村商業銀行的涉農不良貸款和資產利潤率分別出現下降和增長,涉農貸款普及范圍廣、效果好,稅后利潤并沒有因為支農貸款的增多而減少,而是徹底超過了農村信用社的稅后利潤。這表明,其市場定位并沒有受到影響,支農與盈利的矛盾并沒有出現,改制對農村商業銀行的商業可持續能力以及職能能力均產生了正向引導作用。
據了解,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村信用社最后都將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農村信用社的改制將會如火如荼地進行。
三、目前農村信用社支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信用社商業化經營與政策支農存在矛盾。
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后,應以追求利潤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發展目標。但根據中國農村金融政策的要求,農村商業銀行應立足于增強社會責任、創建普惠金融、增強支農力度三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無疑會增加成本、加大風險、減少利潤,農村商業銀行面臨的經營壓力會愈來愈大。同時,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部分農村信用社通過增、撤、并、轉、遷的方式,調整網點布局,向城區新建社區和商業中心轉移,撤銷位置不佳、業務發展慢、達不到成本點、盈利能力弱的農村網點,存在偏離“三農”的趨向。
(二)農村信用社增加投放會相應增加涉農不良貸款。
隨著股份制改革的演進,農村商業銀行信貸系統的便利性得到大力提升,通過改進信貸管理、簡化信貸流程、增加信貸品種,信貸總量不斷攀升。與此同時,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風險逐步加大,其不良貸款占比較同類型的金融機構要高,并且其資產利潤率、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也隨之下降。這說明農村信用社在信貸管理中還存在薄弱環節,在貸戶結構、信貸結構方面需要進一步協調。
(三)農村信用社綜合經營面臨涉農專業人才缺乏問題。
農村商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相比,業務領域廣,產品種類多,運行更加規范。這對員工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從事產品的開發設計與經營管理。目前很多農村商業銀行普遍缺乏這樣的人才,其員工大都是以前農村信用社的老員工,知識水平及業務能力有待加強。同時,跨區域發展也給農村商業銀行管理能力帶來挑戰,農村商業銀行要想發展成為具有競爭力的農村金融機構,必須培養大批專業人才。
四、農村信用社提升支農服務能力的建議
(一)堅持服務“三農”,不斷深化商業改革。
要牢固樹立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市場定位,不斷改進金融服務,鞏固好支農主力軍地位。部分農村信用社雖然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任務,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決阻礙發展的具體問題。要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按企業的內在規律和要求,建立適合自己的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實現企業化經營。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利率市場化,積極調整結構,加快經營轉型。要把風險防范放在首位,按監管要求,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加強流程建設,實現管理的精細化、流程化,不斷深化改革。
(二)整治信用秩序,改善貸款質量。
要積極推動金融創新工作,深入開展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活動,嚴厲打擊非法逃債行為,保護債權人利益。公、檢、法等相關部門要密切協作,切實維護農村信用社債權權利,協助農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貸款,改善金融環境和貸款質量,促進“三農”發展。通過加強治理,規范行為,依法落實金融債權,清理收費項目,營造寬松環境,減輕銀行和客戶負擔,加大執法力度,建立良好的信用法制環境。
(三)加快人才建設,創新服務水平。
要加快農村信用社人才隊伍建設,形成完備的經營團隊。要完善金融人才扶持政策,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優化金融機構高管人員發展環境,建立金融人才評價機制,鼓勵員工進行深造學習,不斷拓展人才隊伍。要專門從事理財產品研發設計,在農村營業網點設立便利機構,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功能的服務,繼續擴大服務的覆蓋面和深度源,完善農村信用社的跨區域綜合發展。要盡快建立規范化服務,逐步向國家股份制銀行跟進,為“三農”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要推進信貸產品創新,拓寬間接融資渠道,充分發揮網點優勢,開發適合于“三農”的新型金融產品,滿足“三農”金融需求。
(四)減少行政干預,發揮政府監管職能作用。
要營造“政府扶助金融,金融支持經濟”的良好局面,加大政府對農村信用社政策扶持的實施力度,健全實施層級體系,保持監管但不干預的政策方針,支持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發展。農村信用社應堅持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有效配置信貸資產,實現信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優先滿足農戶有效資金需求,支持農民從事農業產業等經營活動及結構調整,加大小額信貸的支農額度。同時,要以市場為改革的主要方向,把握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使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既能滿足市場化的要求,又能在適當的監督管理下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黃惠春.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改革路徑選擇——基于機構與功能的綜合視角[J].經濟體制改革,2012(05):70—73
〔2〕中國人民銀行寧城縣支行課題組.農信社改組農商行現狀、難點及對策建議[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4(7):25—27
〔3〕張元紅.新一輪農村信用社改革及其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重慶案例調查報告[J]中國農村觀察,2015(4):45—59
〔4〕中國農村金融需求與農村信用社改革課題組.中國農村金融現狀調查及其政策建議析[J].改革,2012(1):78—81
〔5〕王鵬,羅海山,胡建明..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湖南郴州市為例[J]武漢金融,2008(12):64—65
〔6〕周孟亮,李姣,孫良順,基于SCP視角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160—166
〔7〕周小川.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進一步提升農村信用社資本及其質量[J].投資研究,2012(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