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巧波
摘 要:本文以奉化技工學校為例,探究技工學校教育科研水平提升的策略。“精英領航,集體突圍”是技工學校教育科研水平提升策略,是奉化技工學校教育科研水平提升的核心思想。通過精英領航教師教育科研工作,進而促進全體教師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精英工作室”的開辦、系列培訓活動的開展和競賽評比的舉辦以及《“12分制”教育科研能力評價標準》的制定是該校教育科研水平提升策略中的點睛之筆。
關鍵詞:教育科研 策略研究 精英領航 整體提升
對技工學校而言,大力開展教育科研工作有利于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促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推動學校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學校教師的育人能力和教學水平,建立現代技工學校教育工作體系,促進學校綜合實力的顯著提升。為此,學校針對教育科研現狀,積極開展一系列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培養項目,以促進學校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整體提升。
一、學校教育科研水平的現狀
學校教育科研水平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教師整體水平不高,科研力量呈現“梭型”形態
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學校教師學歷、職稱普遍較低,研究生學歷和高級職稱的教師匱乏。很多教師是新轉崗教師,屬于“半路出家”,對教學科研缺乏深入了解,整體水平不高。經過近些年的建設和發展,筆者學校逐步營造了教育科研氛圍,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有所提高。但經過研究分析不難發現,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活動的教師集中在30歲至45歲之間,而30歲以下、45歲以上的高級職稱教師反而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不高,參與教育科研的教師年齡分布呈現“梭型”形態。盡管學校要求每年每位教師都撰寫一篇以上的教育科研論文,積極鼓勵教師參與課題研究,但是在近兩年的統計中發現,積極撰寫論文參加市區級論文評比或公開發表論文的教師,僅以教齡10年左右的中年教師為主。
2.活動流于表面,教育科研攻堅進入瓶頸
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原來主要通過兩種形式開展,即培訓和組織教師參與多種多樣的比賽和評比。培訓的主要方式包括校外培訓和校內培訓。在校外培訓方面,組織教師參與浙江省管理平臺的自主選課培訓和上級指令性培訓,并與浙江師范大學聯合組織了集體培訓活動;在校內培訓方面,開展青年教師培訓,組織舉辦奉化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等培訓。在參賽方面,學校組織教師參加全國電工電子說課比賽等觀摩、研訓活動,以及浙江省技工院校教研之星評選等活動。然而活動過后,教師教育科研熱情就會驟降。
二、學校教育科研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學校教師教育科研水平整體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對教育科研認識不到位
由于傳統的教師評價機制僅局限于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以及所教學生成績高低兩個方面,因而絕大部分教師把“傳道、授業、解惑”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最高目標。久而久之,“上課才是硬道理”成為教師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教師把知識的灌輸作為自己教學的首要任務,認為教育科研是“專家”的事情,進而把教學和科研分割開來,并把科研放在次于教學的位置,從而導致對教育科研缺乏熱情。
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學校教育科研力量之所以呈現“梭型”形態,是由于大部分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是迫于評職稱的壓力。教師并沒有從教育科研有助于促進教學、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的方向進行思考。因而“教育科研是副業”“教育科研沖擊教學”“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教育科研是若干年后評職稱的事”等諸多心理在大部分教師心里作祟。年齡大一點的教師或已有較高職稱的教師認為“自己年紀大了,職稱夠用了,教育科研沒用了”,因此撰寫論文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發表論文及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減弱。
2.教師教育科研的自主性不強
近年來,學校在快速發展,師資力量卻落后于學校發展的速度,進而導致教師教學壓力增加。教師周課時量平均在12節以上,很多新教師承擔著兩門以上的科學課課程教學,備課量大。而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較低,教師需要用大量的課余時間和精力與學生談心、調節學生人際關系、處理種種瑣碎事務等,導致了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的自主性不強。
3.教師整體協作意識不強
從現有情況來看,學校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活動習慣于“單打獨斗”,缺少交流與合作。教師不愿將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與別人交流。年輕教師礙于情面,不敢主動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在學校“人人有科研”的大背景下,每一兩名教師要承擔一個課題研究,導致學校教師之間的協作意識不強,大型課題成果稀缺。
4.教育科研監管機制不完善
學校雖然將教育科研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全年的教育科研工作進行提前安排,對教師進行全體鼓勵和動員。但是,學校往往只注重布置任務,卻忽略了對教師教育科研進度的常態監管和過程跟蹤;只關注教育科研成果,卻忽視了成果的深化與推廣。即便組織教育科研培訓和學習,但形式和內容過于單一,缺乏學習培訓的總結、交流和匯報。學校教育科研監管、保障機制不完善,缺乏對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的激勵和監督。
5.整體教育科研氛圍不夠濃郁
首先,學校的教育科研活動只是“零打碎敲”,沒有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中心課題,也很少將某一課題的研究持續深入進而形成特色。其次,學校只關注個人成果獎勵,卻忽視了整體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與課堂教學相比,教育科研工作更為復雜、更為艱辛,但學校的分配制度卻沒有體現出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教師上課能夠獲得補貼和獎勵,但參與教育科研則只有在獲獎時才能得到獎勵。因此導致學校的教育科研整體氛圍不濃厚。
三、學校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具體策略
通過對學校教育科研現狀及背后原因的分析,學校因地制宜,從“精英領航”“集體突圍”和“制度保障”三個維度制定了提升教育科研水平的具體策略。
1.“精英領航”——“工作室”吹響教育科研“集結號”
“精英”是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主心骨。在開展全校教育科研水平提升工作過程中,學校領導積極走訪兄弟院校,最終決定成立“精英工作室”,以“精英領航”,帶動學校教育科研整體水平的提升。
(1)成立“教育科研名師工作室”,建設“階梯式”教育科研師資隊伍。學校從各個專業選拔技能高超、經驗豐富的教師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教育科研名師工作室”,引領年輕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漸形成以“老”帶“新”的教師自主培養模式。積極鼓勵年輕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創新,培養教育科研“青年才俊”,建設“階梯式”教育科研師資隊伍。
(2)成立“班主任工作室”,打造德藝雙馨的智慧型班主任隊伍。學校借鑒“優秀班主任工作室”的做法,選拔經驗豐富的班主任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進而完善工作室的各項功能。如組織德育課題研究、開展班級主題活動、激發年輕班主任潛力、傳授班主任工作經驗和智慧,充分發揮班主任工作室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以“班主任工作室”為中心,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班主任學習、研修、實踐和培訓活動,切實提高工作室各成員的師德修養和專業素質,進而打造出一支德藝雙馨的智慧型班主任隊伍。
(3)成立“特色課題工作室”,組建“學校本位”的課題研究小組。近年來,學校德育方面工作成效顯著,研究制定了職業學校“12分制”德育管理制度,立足非遺文化助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并在“足球德育”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學校選拔德育、非遺和足球領域德高望重的教師組建“特色課題工作室”,并由工作室帶頭人選拔年輕教師進入團隊,以“12分制”和“非遺德育”兩項課題為立足點,進一步探索完善不同專業的“12分制”德育管理模式以及各類“非遺文化”與學生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培育的融合。除此之外,成立“足球德育”課題研究小組,打造“陽光足球,快樂德育”品牌,并總結經驗形成課題成果。
2.“集體突圍”——“多維培訓”為主,“系列活動”為輔
在“精英領航”的基礎上,學校通過專業培訓和系列活動促進全體教師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
(1)多維培訓,提升專業教師教育科研基本素質。學校多維度的教育科研培訓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首先,深化教育科研培訓內容改革,強化專業技術理論培訓,使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向行業專家看齊;加強專業操作技能培訓,使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向技能大師看齊;加強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培訓,使教師的教學藝術和科研能力向教育名師看齊;加強教育理論培訓,提升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水平。
其次,創新培訓方式,利用假期開展教師業務提高培訓,利用遠程教育開展教師在崗培訓,借校企合作契機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鍛煉,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級各類培訓。
再次,建立教育科研校本培訓基地,進一步完善基地的組織機構和培訓內容,促進校本培訓常態化、系統化。
最后,加強教師培訓理論研究。通過邀請專家開展研討會等形式找出制約學校培訓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并以此為課題展開理論研究,用理論研究成果指導教師培訓。
(2)系列活動,打造“鏈條式”教育科研成果生產機制。學校邀請有關專家到學校講座,向教師詳細介紹論文撰寫及課題申報的規范、方法和流程,分析當前國內教育科研形勢和熱點問題,確保教師論文撰寫和課題申報適應國內形勢、符合技工學校辦學實際。在此基礎上,學校積極組織開展校內論文評比、課題研究和優秀科研成果評選活動,完善校內選拔機制,激發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從論文撰寫到校內評比再到推薦參賽,每個環節都有相應專家對教師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打造“鏈條式”教育科研成果生產機制。
3.制度保障——實施“12分制”教育科研能力評價標準
目前,學校通過“12分制”管理模式統籌學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將“12分制”德育管理模式拓展開來,應用于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評價,制定“12分制”教育科研能力評價標準。在“標準”制定過程中,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通過研討會的形式制定并完善“標準”的相關細節,以確保“標準”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作者單位:奉化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