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玲玲
五年,是一個時間刻度,更是一次發展跨越。
回望“十三五”,荊州市產業經濟發展經歷了滾石上山的攻堅期、轉型升級的機遇期、結構調整的關鍵期。荊州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引進培育新企業、研究發展新技術、壯大聚集新產業,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二五”末20.8∶39.6∶39.6調整為19.1∶34∶46.9,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一、做好“轉型”文章,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興則城市興,工業強則城市強。“十三五”期間,全市加快信息化、工業化“兩化”融合步伐,積極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奮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
壯大支柱產業。形成裝備制造、食品加工、輕工建材、化工醫藥、紡織服裝和電子信息六大主導產業?!笆濉逼谀幸幧涎b備制造企業323家,實現產值531.47億元;食品加工企業276家,實現產值530.87億元;輕工建材企業274家,實現產值354.66億元;醫藥化工企業120家,實現產值306.89億元;電子信息企業9家,實現產值194.04億元;紡織服裝企業134家,實現產值132.5億元。
增強發展后勁。一是培育隱形冠軍。培育工業細分領域國家單項冠軍3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3家和省級隱形冠軍企業134家。五方光電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主要產品紅外截止濾光片全球市場占有率14%。二是促進“兩化”融合。省、市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252家。湖北車橋、德永盛、江漢建機、巨鯨傳動等一批企業通過兩化融合轉型升級,產品競爭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三是加快技術改造。累計爭取中、省專項獎補資金2億元,大力推進“千企千億技改工程”。投資7.36億元的長江醫藥集團中藥健康產業園項目正進行主體工程建設,投資3.1億元的宇興環??萍脊狙b備升級項目一期已完工,江漢建機、美靈寶等一批項目投產見效。四是發展新興產業。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78家,比“十二五”增長52.14%,實現產值595.78億元,是“十二五”的3.93倍?!皟苫比诤显圏c示范企業251家,其中省級107家、市級144家,上云企業達到1000家,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達到8家。
促進轉型升級。一是推動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截至2020年,全市需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76家,已完成關改搬轉企業61家,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優秀。安道麥、能特、匯達科技、天翼化工等一批企業通過關改搬轉,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二是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對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四大行業落后產能進行清理。原有煤炭生產企業5家共30萬噸產能全部退出;原4家鋼鐵企業,目前僅剩1家(產能100萬噸);水泥企業嚴格按照國家行業標準準入,熟料生產企業只有1家,粉磨站水泥企業有10家共970萬噸產能;對玻璃生產企業嚴格實施環評和安評,現有億鈞玻璃、洪湖長利玻璃、石首瀚煜玻璃3家企業,產能達到2640萬重箱,在行業中擁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
二、做好“特色”文章,推進農業高質效發展
“十三五”以來,市委市政府扛起農業大市使命擔當,切實把基點放在農民增收上,把重點放在產業發展上,推動荊州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全市改變以大田種植為主的低端農業產業,堅持綠色化、標準化、優質化、精品化、品牌化,大力發展新品種植,打造集生產、銷售、供應于一體的特色農產品產銷基地。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90億斤以上;水產品產量114萬噸,連續26年穩居全國市州第一;農業總產值達到808億元,比2015年增加177億元,年均增長5.1%;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84.54億元,比2015年增加120億元,年均增長5.9%;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7元,比2015年增加5089元,年均增長7.4%。
推進產業合理布局。一是依水產業初具規模。以洪湖、監利、公安為代表的濱湖區、低湖區水稻、水產、水生蔬菜、水田油菜、水禽(“五水產業”)格局形成。再生稻面積近94.3萬畝,水生蔬菜面積20萬畝,蛋鴨存籠800萬只。二是平原旱地產業特色明顯。荊州區打造特色干鮮果生態觀光、花卉林木種植和城郊休閑漁業三大特色產業長廊。江陵縣特色水果、竹筍、藥材、菊花種植基地蓬勃發展。三是山林產業加快發展。松滋、石首利用山地、丘崗地發展山林產業和林下經濟,僅吉象公司帶動石首、松滋等縣市造林達2萬公頃。全市林下養殖規模近700萬只。松滋著力打造1.33萬公頃柑桔長廊。
促進產業鏈條延伸。一是規模不斷擴大。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迅猛發展,面積超過全省三分之一。水生蔬菜面積近5年新增163%,面積、產量在全省排第三位。公安縣享有“江南吐魯番”美譽,葡萄種植面積占全省50%,榮獲“江南葡萄第一縣”稱號。二是鏈條不斷完善。全市小龍蝦加工企業20家以上,以稻漁為主的專業合作社超過500個,縣鄉村小龍蝦收購流通網點超過1000個,餐飲企業近3000家,相關從業人員近20萬人。湖區蓮藕產業已開發出蓮子、藕粉、藕帶、荷葉茶、蓮心茶等系列產品。蛋鴨產業從飼料生產到成品深加工,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小胡鴨、雙港、宇祥等大批禽蛋加工企業帶動水禽產業發展。三是效益不斷提升。據統計,葡萄產業畝均產值過萬元,稻田養蝦每畝純收益達0.2萬—0.5萬元,泥鰍、黃鱔養殖每畝純收益1萬—1.5萬元,蛋鴨產值9億元,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792億元。
提升品牌帶動效應。通過企業、科技、政府、市場“四輪驅動”,實現從“賣資源”到“賣品牌”轉變。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36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88家,生產加工范圍涵蓋糧油、蔬菜、水果、茶葉、鴨蛋、老鴨、小龍蝦、藥材等多個特色產業。“洪湖再生稻米”“洪湖蓮藕”“洈水刁子魚”“荊江鴨”等16個特色農產品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有機食品5個、綠色食品149個。“荊州味道”優質農產品公用品牌,引領眾多荊州品牌走向市場。
三、做好“融合”文章,推進服務業高水平發展
大力培育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服務業與一、二產業深度融合。“十三五”期末,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109.78億元,比“十二五”翻一番。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十二五”上升12.8個百分點。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雖有所下降,但服務業稅收仍占全部稅收收入55%,服務業市場主體占全部市場主體84%,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不斷增強,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促進融合模式創新。大力創新文化旅游產品、業態和營銷模式,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激活壯大“美麗經濟”。“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96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92億元,比“十二五”分別增長103.41%和123.54%。推動華強方特園、園博園等文旅項目建成開園,推進荊街、楚國八百年、洈水“運動休閑小鎮”等一批重點文旅項目建設。現有4A級旅游景區6家、全國紅色經典旅游景區4家、四星級以上旅游飯店3家、3A級以上旅行社10家、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個、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2個、省級旅游名鎮3個、省級旅游名村11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9個、省級農家樂15家。
優化融合發展環境?!笆濉逼陂g,全市金融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僅2019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達到260億元,全省排名第一;荊州市上市公司共10家,數量全省排名第二;現有3家上市報輔企業,5家入選省級“金種子企業”“科創板種子企業”,納入省上市后備“銀種子”企業23家,全省排名第二;新三板上市企業12家,新增四板掛牌企業45家,累計四板掛牌企業達到774家,量、質均居全省第一;累計保費排名全省第二。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連續十年獲得全省金融信用市州稱號,實現金融信用縣市區全覆蓋。
搭建融合發展平臺?!笆濉逼陂g,全市創建國家級孵化器1家、眾創空間2家、星創天地4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2家、孵化器9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家,省級科技中介服務機構20余家,建立湖北技術交易所荊州分所。建成電子商務產業園6個、行業中介組織11個?,F有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縣2個、3個淘寶鎮、1個淘寶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超過7000家,從業人員已經達到2萬余人,快遞法人企業81家。2020年完成快遞業務量7000萬件,網絡零售交易總額達330億元。跨境電子商務企業63家,進出口總額實現5億美元。
(作者為荊州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