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珂悅 陳楊 楊復正
摘要:本文通過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里面用典英譯的整理、對比和研究,探討用典翻譯的特征,分析其如何采用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讓譯文更好地傳達出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從而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翻譯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典故英譯 外宣翻譯 翻譯策略
1.引言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于2014年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編輯出版,并已發行中、英、法、德、俄、西等20多個語種版本,收錄了習近平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期間內的重要著作,語料內容涉獵廣泛、較為新穎(何,2016),有力的闡釋了當代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也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狀況的重要窗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大量運用了諺語、格言、慣用語及歇后語等手法,展示了習近平同志鮮明的講話特色,突顯出當前我國國家領導人語言的新風貌。目前英語是國際交流和工作的主要通用語言,因此該書的英譯研究對于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十分重要。
目前對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學及國家政策的創新點以及語言風格上,對于講話英譯文的研究相對較少,故而本研究擬從用典英譯策略角度進行分析研究。
中國人愛用典,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許多典故;另一方是好的用典能最大限度發揮說服力、形象性、典雅性。(羅,2005)習近平主席講話中我國文化瑰寶就是通過多次用典展現出來,并傳遞了重要的交流信息。(譚&劉,2019)中國文化的走出去必須經過合適、深入的翻譯過程,而對于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則需要選擇合適的策略進行處理,可以說,典籍翻譯的研究有力的推動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
韋努蒂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歸化和異化法策略,這兩種策略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歸化是以目標語為歸宿,旨在把源語本土化。這就要求采用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方法來表達原文的含義;異化則是讓讀者向作者靠攏,這就要求譯者盡可能維持作者的原本意圖去創作,因此異化在展現異國民族的語言風格特色的具有一定效果。(周&曹,2019)。
2.英譯策略及實例分析
歸化翻譯法旨在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文化信息和風格,讓目的語讀者讀起來感到自然流暢;而異化法則是要使譯文不按照目的語的常規方式,而盡量保持原文本來的文化底蘊,異化翻譯法要求譯者采取相應于原文使用的表述方式,傳達原文信息。歸化傾向于譯入語文化和譯文讀者,能消除文化差異,增強可讀性;異化則傾向于原語文化和原文作者,能豐富本族語言,促進文化交流。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暗涔省币辉~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古義,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典故的今義,意思是”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本文的典故都取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該書的英譯是為了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但是典故承載了太多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所以在外宣場合翻譯時要考慮理解和傳播這兩個角度。就是說是歸化讓外國讀者好理解呢,還是異化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或者是兩者并存。
2.1歸化——方便讀者理解
在外宣這種特定情境下的習近平用典英譯,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是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在某個特定語境下,為什么用了某個典故,這個典故用在這里是想表達何種現實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譯文只是轉化為英文的形式,而不考慮兩種語言之間思維模式、邏輯習慣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那這樣的譯文可能比較難以被目的語讀者接受,也不能使其很好地理解特定場合下引用典故的意義。因此譯者選擇使用歸化翻譯法,努力使譯文在語言表達風格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靠近目的語讀者的語言和閱讀習慣,從而使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同時提升其閱讀體驗。(周&曹,2019)因此,我們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挑選了部分引用典故來探討其英譯運用的歸化策略:
(1)原文: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文:If a gallant steed leaps only once, it can cover a distance of no more than ten steps; if an inferior horse travels for ten days, it can go a long way because of perseverance. If a sculptor stops chipping halfway, he cannot even cut dead wood, but if he keeps chipping, he can engrave metal and stone.
分析:此句出自荀子的《勸學》,意思是,駿馬一躍,也不會達到十步;劣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遠;雕刻東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會刻斷;如果不??滔氯?,金屬和石頭都可以雕空。此處用典意為鼓勵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典故原文格式工整,包含較多中華文化負載詞,比如“騏驥”,意為駿馬、千里馬,而在譯文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隱去了這一文化負載詞,直接用“gallant”來表達,更方便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除此之外,“鍥而舍之,……”在中文里是沒有主語的,而譯文根據英語的句法結構和表達習慣增添了主語“sculptor”,使譯文更加的流暢易懂。
(2)原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譯文:We need to build on past success and promote cooperation in Asia.
分析:此處用典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原意指學問、成績等達到很高程度后繼續努力,爭取更大進步,此處用來表達亞洲地區需要繼續協調各方利益訴求,更好地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凝聚共識、深化合作。原文“百尺竿頭”,意為“百尺高的竿子”,而譯文中沒有直接譯出這一點,而是結合語境采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譯為“build on past success”,將“百尺高的”這種抽象描述具體表達為“past success”,省去了“竿子”這一無關意象,“更進一步”的翻譯也添加了“cooperation”一詞,表明是要“更進一步的深化合作”,同時在末尾添加了“Asia”一詞,緊扣演講主題。整個譯文自然流暢,切合主題,目的語讀者也可以輕松領會該典故內涵。
2.2異化——傳播中華文化
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習近平用典英譯要在讀者可理解的基礎上保留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包括原文的文風、意象和句式等。把富含中國文化的典故盡量原汁原味地傳達出去,促進文化交流。
(3)原文: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譯文:The sharpness of a sword results from repeated grinding, while the fragrance of plum blossoms comes from frigid weather.
分析:此句用典出自2013年5月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的座談,借以鼓勵廣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艱苦奮斗。此句英譯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不僅保留了原文的“寶劍”和“梅花”的意象,而且巧妙地忠實于原文的文風和句式,將原文中生動的表達方法引入目的語中,豐富了目的語的語言文化。
(4)原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譯文: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speak, but they are so attractive that 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
分析:此處用典選自2017年5月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原意是桃樹和李樹不主動招引人,但人們都來看它們開出的鮮花,采摘它們結出的果實,在樹下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的品德高尚,不用宣傳,就自然能受到尊重和敬仰。在此處用來表明“一帶一路”建設從理念到實踐的轉化成果豐碩,全球范圍內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支持并參與到建設“一帶一路”。譯文運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保留了原文的意象“桃李”,以及原文擬人的修辭手法,使得譯文也十分的生動形象,同時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中國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成果。
3.總結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發行增強了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習近平同志用自己的鮮明的用詞特色以及對于有典故的有力把握形成了生動形象的當下國家領導人語言的新風貌。在達到外宣的作用的下,采用歸化策略處理譯文能夠有效的消除文化差異,顧及兩種語言在語言思維和邏輯方面的差異,而異化則能盡肯能保留原文的文風和意象,傳達文化韻味。用典英譯通過對歸化異化策略的解析運用盡可能展現了習近平同志的講話風格和特色,達到了較好的對外交流效果。
基金項目: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習近平用典英譯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0YCXS078。
參考文獻:
[1]何明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類比英譯策略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6.
[2]羅積勇.用典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270-318.
[3]譚善琦,劉菁,師夢存..用典英譯的歸化與異化——基于習近平講話《習近平用典》[A]..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外語教育與翻譯發展創新研究(第八卷)[C].: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2019:4.
[4]周思瑜,曹琴琴..從歸化異化角度探討典籍翻譯——以《習近平用典》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