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師之一,也是心靈最豐富、耐壓能力最強的人,是于中國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思想中自由穿梭的人。蘇軾基本上做到了看得開、拿得起和放得下。
一個高士頭戴斗笠,腳蹬木屐,肩披長袍,右手拄杖,左手拈須,踉踉蹌蹌行走在雨中。這是張大千(1899年~1983年)筆下的《東坡居士笠屐圖》(吉林省博物院藏)中的蘇軾形象。在這幅作于1941年的人物畫佳構中,張大千題識曰:“東坡笠屐圖,仿元人任子明筆。辛巳六月朔一日,敦煌莫高窟作,蜀郡張大千爰”,鈐白文方印“張爰之印”和朱文方印“大千”。據此可知其乃仿自元代畫家任仁發(1254年~1327年)的同名畫作。
同樣題材甚至同樣構圖的蘇軾形象也出現在張大千作于1947年的《東坡笠屐圖》(四川博物院藏)中。與前作不同的是,前者為工筆重彩,乃張氏在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期間所作,故在其畫中潛移默化中已融入敦煌壁畫的風格;后者則純為白描畫法,且人物之神態和衣紋與前作略有不同。
張大千的這兩幅以蘇軾為主題的畫作,讓今天的人可以鮮活的看到蘇軾的形象。
(摘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