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樓拜在《布瓦爾和佩庫歇》中描寫了兩位公文抄寫員瘋狂的知識歷險。他們窮盡各個學科的知識卻對人生更加困惑,最終放棄思考回到機械的抄寫工作中。他們的身上體現一種福樓拜稱為“現代愚蠢”的現代人的特質,具體表現為缺乏純粹的科學精神、服從既定觀念和熱愛總結。這種現代的愚蠢與啟蒙運動以來現代人對科學理性精神的扭曲和對人的崇拜密切相關,也說明啟蒙仍未結束。
關鍵詞:現代愚蠢 《布瓦爾和佩庫歇》 福樓拜
引言
在遺作《布瓦爾和佩庫歇》中,居斯塔夫·福樓拜描寫了兩位年近五旬的公文抄寫員堂吉訶德式的知識歷險。此書被認為是福樓拜對百科全書文化及現代科學理性精神的批判,具有后現代主義色彩。百科全書作為現代知識體系的象征,科學理性精神作為現代社會的基礎,均可溯源自作為現代性起源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目的是使人擺脫中世紀的蒙昧與迷信狀態,用人的經驗和理性所發現和掌握的知識去代替神啟的智慧。那么經歷了啟蒙運動的現代人,是否如啟蒙思想家所設想的那樣,不再蒙昧了呢?他們又是否真正理解啟蒙的初衷?本文以《布瓦爾和佩庫歇》中兩位主人公的“探險”為例,淺析福樓拜眼中現代人的愚蠢,并結合現代性與后現代研究相關理論,討論福樓拜獨特的啟蒙觀。
一、《布瓦爾和佩庫歇》——現代愚蠢的百科全書
1875年,在一封寫給子爵夫人的信中,福樓拜透露了正在準備的創作計劃:“我夜以繼日地閱讀,為一本大部頭抄寫筆記。它得耗費我五六年的時間,它將成為一本現代愚蠢的百科全書。”這個構想的成果正是《布瓦爾和佩庫歇》。小說的主人公是年近五旬的公文抄寫員布瓦爾和佩庫歇。在布瓦爾繼承了一筆財產之后,他們決定放棄無聊的抄寫工作和乏味的城市生活,去鄉下買一個農莊,探索百科知識,窮盡各類科學。他們從農業開始入手,但是當他們嚴格按照農業書籍上的說明去耕作之后,卻顆粒無收。他們又接著嘗試了有機化學、歷史學、文學、政治、哲學、宗教和教育學,但結果卻發現罐頭腐爛了、歷史撲朔迷離、文學無法評判、政治無理骯臟、哲學枯燥乏味、宗教虛偽愚昧、教育事與愿違。每一次學習和實踐的結果都令他們更加困惑。整部小說就像一個死循環:兩人從書本學習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實踐,最后失敗。關于這部小說的創作主旨,評論普遍認為是:嘲笑現代知識體系、批判科學理性精神和鼓吹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福樓拜的徒弟居伊·德·莫泊桑在《福樓拜研究》一文中的觀點:“這是對互相排斥的科學體系的批判。事實間的矛盾與定律間的矛盾使這些體系相互摧毀。這是講述人類智力弱點的故事,是一次在無邊知識海洋中的漫步;漫步的思想者手持嘲諷的主線,處處發現永恒的、普遍的愚蠢。”小說創作于19世紀中后期,彼時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科學主義與進步主義正發展到頂峰。米蘭·昆德拉評論:“19世紀發明了火車,黑格爾確信他把握住了普遍歷史的精神本質。福樓拜則發現了愚蠢。我敢說, 這才是那個因它的科學理性而無比自豪的世紀最偉大的發現?!?/p>
二、現代的愚蠢
福樓拜所發現的愚蠢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愚蠢不同。它不是知識的缺乏,也不是一個可以通過教育而改正的缺點,而是人類的致命屬性。這種愚蠢并沒有隨著科學和理性的發展而減少,反而隨之增長。如果說《布瓦爾和佩庫歇》是現代愚蠢的百科全書,那么抄寫員就是福樓拜眼中愚蠢現代人的典型。抄寫的特點是重復性、機械性與無思考性,現代人的愚蠢也表現在持守固有觀念和缺乏思想性上。布瓦爾和佩庫歇看似學習探索了百科知識,其實只是機械地重復書本字句、照搬他人理論、囫圇吞棗地將未經理解的知識強塞到實踐中去。與其說福樓拜批判的是科學與理性精神,不如說他批判的是現代人對科學與理性的誤解和濫用。
(一)現代人缺乏科學精神
熟悉福樓拜的讀者熟悉他的科學精神。他的描寫以精確謹慎著稱。為了寫作《布瓦爾和佩庫歇》,他查閱了1500本專業書籍,集成厚達20厘米的參考資料。對他來說,科學精神就是不帶任何主觀企圖與浪漫色彩的客觀精神與求真精神。他奉勸朋友:“趕緊擁抱科學,純粹的科學;熱愛事物本身。像自然主義者研究蒼蠅那樣研究觀念?!笨梢娫诟前菘磥?,不偏不倚的科學精神絕不是愚蠢,脫胎于科學精神的現代知識體系也沒有過錯。愚蠢的是將科學理性“神化”的做法,是啟蒙運動以來因科學萬能心態而盲目樂觀自大的現代人。18世紀興起百科全書文化,百科全書的編撰可以系統地整理各學科的知識,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然而,當時以狄德羅為首的“百科全書派”認為百科全書可以涵蓋一切,知識可以了解和掌控所有領域,理性之光可以照亮一切黑暗,人類可以通過掌握知識來掌握宇宙的奧秘,則是一種愚昧。如果說中世紀對教權的崇拜是一種迷信,鬼神是一種魅,那么生活在“祛魅”世界中的現代人對科學的崇拜也是迷信,科學也是一種“魅”??茖W被認為是現代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工具,對科學“施魅”的本質就是對人“施魅”,把科學當成偶像的本質就是把人當作偶像。這套施魅措施的動機與宗教施魅的動機是一樣的,都是在試圖用一套統一的話語體系來解釋世界。這種企圖背后暗藏的心理需求是一致的,都是對“魅”的需要。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福樓拜為什么要在“擁抱科學”之后補充強調“純粹的科學”。因為現代人所掌握的并不是以求真為終極目的的科學精神,而是混雜了人類求魅企圖的“人的科學”。這種做法的危險在于,現代人在掌握科學精神之前,其實已經異化了科學精神。科學只是現代人自我崇拜的幌子。
細讀《布瓦爾和佩庫歇》,讀者會發現,兩位抄寫員接連的實驗失敗不是一句“盲目崇拜科學”就可以總結的。福樓拜對每一次實驗的過程和失敗原因都有詳細的說明,這也是寫作中科學精神的體現。比如,他們“把不同品種的瓜果蔬菜一株緊挨另一株種在一起,甜瓜同蔬菜混種,肥碩的‘葡萄牙瓜緊鄰大個頭‘蒙古瓜,而西紅柿混在期間便使這種混亂狀態達到了頂峰”。當發現種出來的果實難以入口時,佩庫歇“為每一個瓜找出一個借口,到最后一個,他干脆將瓜扔到窗外,宣稱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佩庫歇移情于花卉。做蒸餾器的實驗以失敗告終,原因是“蒸汽的沖力毀壞了蒸餾器,關鍵的毛病是他們用螺栓把蒸餾斧和罩子死死地連在了一起”。然而兩人卻沒有找出這個原因,只是因為險些喪命而驚恐萬分,佩庫歇又一次倉促下結論“或許因為我們不懂化學”,轉而學習化學知識。兩人缺乏思考能力,半途而廢又胡亂下結論的行徑貫穿始終。從這些細節,我們發現,他們每一次的失敗并不是因為崇尚科學,而恰恰在于沒有科學精神,卻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學科的精髓。他們學習了知識,卻總在實踐中聽任自己的喜好而罔顧客觀條件。一旦遭遇失敗,他們沒有深入反思事件的發展邏輯,而是立馬否定這門學科。這背后的自負與自戀心態是很明顯的:他們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并不是為了了解這個領域,而是要證明自己的聰明。一旦證明失敗,他們便否定這門學科,以免承認自己愚蠢。
布瓦爾和佩庫歇缺乏科學精神還體現在他們常常混淆各個學科之間的標準。每個學科有自己的邏輯與標準,用一個學科的標準去評判另一個學科的價值,正是缺乏科學精神的表現,還容易使自己陷入無標準可用的虛無主義境地。比如,他們考據《圣經》,與教士辯論:
《創世紀》里提到“斷裂的深淵”和“天上的瀑布”,那是什么意思?因為深淵不能斷裂,天上也絕沒有瀑布!……如何解釋雨水淹過最高的山脈?而山脈有兩法里高!你想過嗎?……科學證明,大氣的重量與能覆蓋地球十米厚的水的重量相同。因此,即使全部大氣濃縮之后以液體的狀態落在地球上,它使原有的水也增幅甚微。
面對兩位抄寫員的質疑,教士無法用科學的語言給出令他們滿意的解答。19世紀末期,奧古斯丁·孔德的實證主義大行其道。該流派只討論看得見的東西,將科學實驗的方法用在一切領域,認為無法通過實驗驗證的都是虛假的。在實證主義面前,宗教的世界觀顯得蒼白無力。然而在福樓拜看來,所謂的實證主義不過也是以科學之名行體系之事,用科學來填補鬼神離去后“魅”的空缺,企圖以一種學說或一個體系來一統人類對宇宙的解釋。真正的實證主義者應該是不事體系的,一個具有科學精神的人也不會冒然用實證主義的方法來檢驗宗教,因為在真誠的宗教信仰之中,不只有理性的邏輯推導,還有人類靈魂的激情與想象力。
(二)現代人誤解了科學的目的
由于缺乏純粹的科學精神,現代人在掌握科學之前,便將其當作自我崇拜的工具。這也給了各種主義以可乘之機,以科學之名,實行統治。在19世紀末期,與“人的科學”的迅猛發展并駕齊驅的還有資產階級的統治。福樓拜對資產階級的厭惡貫穿了他的每一部小說。從《包法利夫人》中口口聲聲“進步”“人文”和“科學”并成為“人生贏家”的郝麥醫生,到《布瓦爾和佩庫歇》第二卷中記錄的種種陳詞濫調,都是對這個階級的平庸和愚蠢的諷刺。那么科學和資產階級,或者說科學精神和資本主義邏輯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法國后現代理論家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在《后現代狀態》一書中有非常獨到的分析:科學是只能用真假來判斷的知識。而人類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能用真假來判斷的知識,比如宗教和倫理。我們不能從科學知識出發來判斷其他知識的存在和價值,反過來做也不行,因為兩處的標準不一樣。然而當現代人用科學來考察其他知識的有效性時卻發現,這些知識從來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于是便認為它們是原始而落后的,應該讓理性之光照亮這種愚昧。啟蒙運動之后,現代人用科學的邏輯將一切非科學的知識非合法化,然而當我們要為科學本身進行合法化的時候,卻發現無能為力。此時資產階級用“效能”將科學合法化了:我們為什么需要科學,因為它可以為我們創造效能,謀得利益。于是科學原本“求真”的原則被置換成了“效用”的原則,這無疑是現代人科學精神的倒退。而效用原則,正是資本的原則。如此一來,我們依靠資產階級的邏輯為科學合法化,同時也使科學成為資本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這種邏輯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齊格蒙特·鮑曼稱作“常識”的思維模式:“我們的常識——當今時代的常識——否認一切不能衡量、計算和被證實為實用的事物的合理性,藐視‘純粹的情感……情感代表的正是常識的對立面,即一切為了使思想和行為‘具有合理性而需要回擊、壓制并從思想和行動中‘清洗出去的東西?!碑斶@種常識的思維模式被用在恰當的領域,比如商業或者法律領域,它可以發揮良好的作用;然而一旦被用在錯誤的領域,比如道德領域,就會造成“非道德化”的危險。利奧塔爾和鮑曼的批判有助于我們理解福樓拜對資產階級貫穿一生的批判。他筆下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春風得意的人都是這種資本主義邏輯的堅定貫徹者。他們處處逢源,從未懷疑這套邏輯的合理性?!栋ɡ蛉恕分械暮蔓溼t生在艾瑪臨終的病榻前還不忘與教士辯論禱告的合理性。在他看來禱告與其說是不合理的,不如說是沒有用的。但也是這樣的人成為全書最成功的人:官方寬容他、輿論保護他。布瓦爾和佩庫歇雖然沒有郝麥醫生那樣“成功”,卻也是這套邏輯的信奉者。西方現代社會中,統治階級用資本主義邏輯統一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人們的思想?,F代西方人自詡崇尚科學精神,其實早已被卷入到資本主義的邏輯之中。伊曼紐爾·康德在《什么是啟蒙》一文中對啟蒙有一個經典的定義:“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不能運用自己的理智?!?Sapere aude (敢于知道)!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的座右銘?!陛p易被卷入體系,服從統治者的邏輯正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也就是愚蠢。而將這種邏輯與求真的科學精神混為一談正是福樓拜眼中現代人特有的愚蠢。
三、什么是啟蒙?
當我們談論現代人與現代性時,必然要談到啟蒙運動。什么是啟蒙?米歇爾·??抡f:“現代哲學正是試圖對兩個世紀以前如此冒失地提出的那個問題做出回答的哲學?!泵靼琢耸裁词怯薮?,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啟蒙,反之亦然。一般認為,現代性始于啟蒙。按照啟蒙運動的規劃,啟蒙了的人應該是不再矇昧的人。為什么福樓拜所見的現代人卻仍舊是愚蠢的?問題在于,啟蒙尚未完成已經固化為一套體系,即主體、理性和進步所構成的僵硬體系:人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主體,以理性/科學為工具,促成人類的進步與解放。這個體系,也就是利奧塔所說的“啟蒙的敘事”,被看作現代社會各個領域的合法性基礎。然而這個體系的科學性難道就不可以被討論嗎?如果說18世紀為了打破封建專制與教會束縛而以科學之名神化“人”是不得已的矯枉過正的啟蒙,那么在現代人自信滿滿乃至自負的今日,用純粹的、不偏不倚的科學精神批判“人之魅”就是現代的啟蒙??茖W是觀察與求真,不是賦義,更不是概括和總結。只有擱置賦義與求魅的原始需求,我們才能避免又一次被卷入體系之中,鸚鵡學舌。而只有不熱衷總結,我們才能如同科學家觀察自然那樣觀察自身。從這個意義上說,福樓拜是一位徹底的啟蒙主義者。他在同代人身上看到的是一種現代的愚蠢:認識了科學卻仍然偏愛總結而無心觀察。這與中世紀的矇昧狀態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奉勸友人:“必須接受和妥協,而不是總結。注意,科學只有在放棄了目的論的時候才會進步。中世紀花了好長時間去尋找本質、上帝、運動和無限,最終一無所獲,因為人們在尋找真理時利欲熏心、狹隘自私、講求實用?!?/p>
如果讓福樓拜回答“什么是啟蒙”,他大概不會給出一個固定的答案。因為這個問題不是問一次就一勞永逸的。“什么是啟蒙”這個問題,需要被重復提出以求不斷得到新的答案。
結語
福樓拜沒來得及寫完這本人類愚蠢的百科全書,但是直到生命的最后階段,他仍然在為《布瓦爾和佩庫歇》的寫作做實地探訪和材料收集。他要用最準確細致的筆觸描寫兩位抄寫員的知識歷險。那么,兩位主人公的結局又如何呢?人們在作者的遺稿中發現了小說最后兩章的提綱:布瓦爾與佩庫歇依次探索了農業、生物、化學、歷史、文學、政治、愛情、哲學和教育,一一失敗,并總結:一切知識都是蠢話。與此同時,由于他們做實驗鬧出了一堆笑話,村民們懷疑他們是瘋子,警察要逮捕他們。兩人對一切知識都失去了興趣,也失去了生活的熱情。他們決定回到抄寫的老本行,不思考,不感受,在抄寫的機械動作中得到近乎生理性的滿足。放棄思考的抄寫狀態,大概也就是“愚蠢”現代人的常態吧。
參考文獻:
[1] FLAUBERT Gustave.Correspondance de Flaubert[J].in Les amis de Flaubert,1957(11):49.
[2] MAUPASSANT Guy de.études sur Gustave Flaubert [A]// FLAUBERT Gustave. Bouvard et Pécucht [M]. Paris :Quantin, 1885.
[3] 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M].董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204.
[4] FLAUBERT Gustave. Lettres de Flaubert(1830—1880)[DB/OL].http://flaubert.univ-rouen.fr/correspondance/ conard/accueil.html,2020-09-16.
[5] 福樓拜.布瓦爾和佩庫歇[M].劉芳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4:139-196.
[6]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后現代狀態[M].車槿山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71-83.
[7] 齊格蒙特·鮑曼.序言[A]//R.W.費夫爾. 西方文化的終結[M].丁萬江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2.
[8] 伊曼紐爾·康德.對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什么是啟蒙[A].詹姆斯·施密特.啟蒙運動與現代性: 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C].徐向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1.
[9] 米歇爾·???何為啟蒙[A].汪民安.現代性基本讀本[C].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648.
作 者: 林維越,碩士,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外語系教師,研究方向:法國文學。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