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閑時節,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池鄉小河村的老粗布工廠車間里,機聲隆隆,幾位村民正在操作織布機,編織各種圖案的老粗布。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這家工廠。王雷波介紹,老粗布又稱土布,在他小時候,奶奶會織老粗布給家人用。老粗布制作工藝歷史悠久,具有線粗紋深、透氣性好、冬暖夏涼、無靜電反應等特點,“我們這里老一輩人都會織”。畢業后,王雷波一直在外經商,后來在上黨區的城里開起了老粗布店。他告訴記者,隨著時代變遷,當地織老粗布的人越來越少,一度幾近消失,老粗布店的貨全都需要從河南、山東等地引進。
“經營老粗布店的過程中,我產生了學習老粗布手藝的想法。”王雷波說,平日里,他留心觀察,經常與老粗布廠家的人進行交流,通過查閱網上資料和書籍,學習編織老粗布的知識。2017年,王雷波開始出省考察學習,下定決心買回1臺織布機,又從山東請回織布師傅,學習老粗布手藝,“從1臺織布機開始,我這個工廠算是辦起來了”。“選色、掛紗、整經、倒軸、上機、接線、織布、整緯、裁布、縫紉……”說起老粗布的編織工序,王雷波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他的工廠仍采用傳統工藝編織老粗布,同時利用織布機提升效率。掌握老粗布手藝以后,王雷波又開始尋找村民,教大家這門手藝,村民們因此得以在家門口打工賺錢。他介紹,一名村民每月工作十幾天,可以掙1500元左右,除種地外多了一份收入。如今,工廠利用老粗布加工床單、被罩、枕套、靠枕等產品,實現了訂單生產,年收入超過20萬元。
(據中新社 1.15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