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民
摘要:關于中國道路內在規定性問題,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課題。深入研究這個問題,對于科學界定中國道路的內涵及其本質屬性,對于堅持和拓展中國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內在規定性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社會主義性質、中國特色、黨的領導地位、人民主體地位和改革創新。
關鍵詞:中國道路 內在規定性 社會主義性質 中國特色
關于中國道路問題的研究,已成為學界的一個熱點。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關中國道路內在規定性問題的研究有待深化,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課題。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對于科學界定中國道路的內涵及其本質屬性,對于堅持和拓展中國道路,具有重大的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道路”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即中國模式、中國方案的更加簡潔準確的表達方式,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簡潔稱謂。中國道路的內在規定性是指中國道路自身所固有的本質屬性,是構成中國道路而非其它道路的內在根據。中國道路的內在規定性,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社會主義性質、中國特色、黨的領導地位、人民主體地位和改革創新。
一、社會主義性質
社會主義性質是中國道路內在規定性題中應有之義,是對中國道路性質最根本的內在規定性。也就是說,這種定性是不可改變的,不能動搖的。否則,中國道路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也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就會犯顛覆性錯誤。
中國道路社會主義性質的內在規定性具有其自身的理論、歷史和實踐邏輯。從理論上來講,中國道路本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從科學社會主義科學學說中開創出來的,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根本方向。習近平同志精辟地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這是其理論邏輯。中國道路不是憑空產生的,有其自身的歷史和實踐的發展脈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搞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搞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造道路;新時期和新時代,我們搞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方向和性質貫穿其中,這是其歷史和實踐邏輯。中國道路本質上是一條社會主義性質的強國富民之路,社會主義性質永遠具有定性和提醒的現實意義。
二、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是對社會主義在我國本土化、民族化、具體化的表達形式,是中國道路之所以被稱為中國道路的最根本原因。沒有“中國特色”,中國道路是根本不存在的,也是難以為繼的。
從理論上來講,科學社會主義是源自歐洲的科學學說,它落地東方的中國,必然要適應中國的時空環境,必須本土化。只有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本土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和實現。列寧指出:“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民族性。中國道路也是如此,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這是中國特色構成中國道路內在規定性的理論邏輯。
從實踐上來講,中國道路是從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實踐中走出來的,在不斷地探索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實踐性、理論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中國特色。正如習近平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植于中國大地的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是中國道路最顯著的特征和屬性。這里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中國特色”無論怎樣深化和展開,都必須始終堅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決不能丟掉社會主義性質,決不能背離社會主義方向。
三、黨的領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道路最根本的內在規定性,是中國道路區別于西方道路或其它道路最顯著的標志,是中國道路成功開辟并繼續探索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證。黨的領導地位成為中國道路內在規定性的內在構成,有其理論依據、歷史依據和實踐依據。
從理論依據上來講,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本身內在的基本原則。無產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有革命理論指導的先進政黨,才能最終完成解放自己的歷史任務,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基本觀點。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最高理想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與中國道路具有一致性和一體性:如果離開了共產黨的領導,動搖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中國道路就不能稱其為中國道路,既不能創立,也談不上堅持;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放棄了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使命和理想,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也就無從談起。
從歷史和實踐依據上來講,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的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確立和鞏固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道路的創立者。縱觀中國近現代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歷史結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找到了救國救民、強國富民的道路。正是因為有了共產黨的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才得以取得偉大勝利。一九四九年新中國的誕生,為中國道路的開辟提供了最根本的前提條件。在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為開創中國道路提供了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也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歷史進入新時期和新時代,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更加穩固,中國道路成功開辟并不斷拓展。
四、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群眾是中國道路的實踐主體,同時也是中國道路發展的源泉動力。如果沒有億萬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中國道路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民主體地位構成了中國道路不可或缺的內在規定性。
從理論上講,人民主體地位構成中國道路內在規定性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結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一重要思想深刻闡明了人民群眾在歷史活動中的作用,確立了人民群眾在歷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列寧進一步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中的主體性作用,指出,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
從實踐上講,人民主體地位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具有其自身的歷史和實踐邏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領導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毛澤東深刻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群眾的主人翁作用得到了極大發揮,人民共和國走向繁榮昌盛。改革開放新時期,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日益得到尊重,人民群眾釋放出巨大的創造活力,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力量。中國道路創造中國奇跡,但歸根結底,人民群眾創造中國奇跡。
五、改革創新
中國道路是改革創新的產物。改革創新是中國道路的鮮明品格和獨特標志。沒有改革創新,中國道路就不可能成功開創,也不可能繼續拓展。只有繼續不間斷地推進改革創新,中國道路才能走得更加堅定、更加長遠。
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道路的探索歷程。從這次全會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新探索到黨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歷史性課題,從黨的十三大明確確認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到黨的十七大科學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可以說這是中國道路形成、完善和發展的基本過程。在其實質上,這一基本過程就是改革創新的過程,就是實踐與理論互動創新的過程。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如果沒有實踐和理論上的創新,我們黨就不可能形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不可能形成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因為不斷地創新理論,我們黨才做到了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習近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進程特別是中國道路的成功開辟,則充分證明了這一科學論斷。總而言之,改革創新是中國道路的獨特品格,它構成了中國道路鮮明的內在規定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
[2]列寧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5]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9.
[6]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頁.
[7]謝麗娟.中國道路的歷史邏輯:基于黨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報告的研究[J].山東財經大學,2019-05-24.
[8]張明.中國道路70年:內涵、視角與方法[J].人文雜志.2019-10-15.
[9]杜麗娟.中國道路的優勢及未來[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