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
摘要: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依據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和中國追求“和諧”的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和平外交,公正政治,共贏經濟,多樣文化,共同安全,綠色發展,這些理念逐漸被更多的國家所接受而成為世界治理理念。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形成 科學內涵
現在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地分析了國際形勢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在馬克思的同體理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理論創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一理念對實現中國偉大復興夢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背景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最近幾年我黨形成的全球治理和發展理念,它的提出是國際形勢大變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
1.國際背景
第一,全球聯系日益緊密。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世界就逐漸連成一個整體,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離不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合作共贏成為新時代不可抗拒的新潮流,資本不再僅限于在本土和周邊國家流動,而是隨著經濟活動的擴張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建立在經濟全球化基礎上的國際政治合作和文化交流成為共識。
第二,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地球村”的形成使人類面臨全球性問題與日俱增。政治上,一些發達國家排斥發展中國家,采取“冷戰”和強權政治;經濟上,一方面,資本主義弊端日益暴露,世界經濟缺乏增長力,另一方面,一些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實施經濟霸凌;文化上,種族主義、文明優越論等為和平交往筑起了高墻;生態上,一些發達國家主觀上不愿承擔責任。問題是世界性的,一個國家無論能力還是權限都受到限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世界各國只有通過合作才能解決這些重大的全球問題。
2.國內背景
第一,追求“和諧”的傳統文化精神。中國文化一向以追求和諧為目標,曾提出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等理念,這些理念成為中國人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甚至國與國關系的重要原則。求同存異,追求和諧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民族稟性。王陽明說:“天下之人,皆相視如一家之親”。和睦、友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和精髓,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搖籃。
第二,遵循和平共處的外交傳統。我國一直堅持走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促進了世界和平與國際友好合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思想,并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就宣告了中國關于建設和平、和諧世界的外交新思想,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奠定了基礎。
第三,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黨的十九大已經明確指出,提高生活質量,追求美好生活是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這決定了我們現在要集中精力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諧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外在環境,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是對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回應。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將人類歷史上經歷過的共同體形式分為三種,即以自然秩序為紐帶的自然共同體,以現代契約關系組成的虛幻共同體以及未來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真正共同體。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真正共同體思想的中國化與新時代轉換。
1.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
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提出了“命運共同體”概念,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首次被提及,但表述并不是很完整。2012年,“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在黨的十八大上得到完整表述。2013年,習近平同志在出訪俄羅斯時首次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闡述了對世界文明發展趨勢的中國判斷,表明了我國處理與世界關系的價值目標。
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本內涵的確定
2015年,習近平在參加70屆聯合國大會時對如何處理和對待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在政治上要實現平等,在安全上要實現正義,在經濟上要實現互惠,在文明上要促進交流,在生態上要構建綠色生態系統。這些觀點的提出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涵義有了基本輪廓。2017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進行了進一步地闡述,提出要建設一個和平、安全、繁榮、包容、美麗的新世界,從五個方面對它的內涵進行了清晰和完整的表述。
3.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發展
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習近平以全球化視野提出了全球治理觀和共同利益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4.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世界認同
聯合國在2017年先后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納入關于“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糧食權”以及“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等幾份決議之中,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以聯合國的名義得到國際社會的正式承認。至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愿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的承認和認同。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就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本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國與國之間公正、合理、和諧關系的追求,其目的在于實現共贏發展。其基本內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政治上,主張世界各國平等相待,和平相處
冷戰結束后,各個國家和國家集團之間為爭奪國際權力的沖突愈演愈烈,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則超越了國別、黨派和制度的限制,強調建立和平、平等的國際關系,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期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對以零和思維思考國際關系,主張以更加廣闊、包容、正義的視角去思考全人類共同的命運,把世界各個國家的命運看成是一個密切聯系的利益整體,這一整體利益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促進國際秩序走向公正合理。
2.經濟上,主張打破貿易壁壘,合作共贏
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但具體的經濟全球化過程是充滿矛盾的。部分發達國家采取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中國等新興國家遭受的不利規則日益增多,急需重塑全球經貿規則。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要打破壁壘,謀求開放、互惠的發展前景。經濟上的合作共贏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也為破解世界經濟問題找到了正確的努力方向。
3.文化上,主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歷史和國情不同,文明和習俗不同,不能強求統一解決矛盾,而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視了民族的多樣性,同時也看到了世界文明發展統一性的一面,對“異同”辯證關系的理解為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正確指引,是黨中央對歷史實踐和現實情況進行深度思考后給出的“中國答案”。
4.安全上,主張統籌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
習近平指出,國家安全早已超出“國家”的限界,只有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努力維護世界的安全,才能真正維護好每一個國家的利益。面對問題,“中國速度”又一次震驚了世界,許多西方國家開始學習中國的方法,這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國際形象提升的表現,也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的反映。
5.生態上,主張保護自然,國國有責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取得了的飛速發展,但事實上卻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實現的。中國是一個后發國家,中國的現代化不能走西方的老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重大論斷,深刻表明了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同時指出,保護生態是各國共同的責任,生態問題是不分國界的,解決生態問題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的使命。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并進行創新產生的新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將世界看作一個整體,將每個國家的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體現了更大的包容性。所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新疆水利,2017(06):1-26.
[2]習近平.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N].人民日報,2017-01-20(002).
[3]讓全體人民共享新時代的改革發展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摘編[J].雷鋒,2017(12):18.
[4]本報評論員..世界經濟不能從大海退回到湖泊[N]..人民日報,2017-01-18(001).
[5]初景波,田志亮.費孝通的“美美與共”說探析[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21(01):72-75.
[6]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18(0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