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崔馨丹
摘要:城市空間的規劃與整治可以從大衛·哈維空間正義理論的視角出發來進行研究。哈維的空間正義理論是馬克思空間生產正義觀的延伸,他注重空間生產正義,同時關注身份等級的空間再生產,這些都是城市空間規劃與整治可利用的理論資源。因此,在面對當今城市空間開發中的地理景觀遭到破壞與人的生存異化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注重城市空間中的自然正義性、揚棄空間生產中的資本邏輯以及將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來進行城市空間的開發利用。
關鍵詞:城市空間 空間正義 生產正義 資本邏輯
一、城市空間的的非正義
城市空間的生產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這個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客觀表現。但是在城市空間的開發過程中會產生城市環境非正義與社會發展過程非正義的現象。
(一)城市環境中的非正義——地理景觀遭到破壞
資本以其創造的自然景觀形式來表現自己。自然景觀被作為使用價值來創造,以促進資本在不斷擴大的規模上逐步積累。城市空間中的固定資本所占比例較大,固定資本對于從一級循環流向二級循環時投資規模大、投資周期長的優勢,逐漸成為了一種缺點。這種情況造成的后果就是價值更加容易喪失。如果在固定資本的價值還未償還結束就出現了具有更高生產效率的固定資本,固定資本就會由于閑置而遭到損失。那么原先的固定資本的價值則會遭到貶損。“建好不用的建筑物(以及新制造的機器)或半途停建的建筑物,堆在倉庫中正在的商品,這一切都是資本的毀滅——現有的生產條件實際上沒有起生產條件的作用,沒有發揮生產條件的效能。這時,它們的使用價值和它們的交換價值都化為烏有。”
(二)社會發展中的非正義——階級分異加劇
資本家階級掌握著工作過程,組織工作過程是為了產生利潤。勞動者只能支配其必須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的勞動力。馬克思的基本觀點是,利潤來自資本對勞動的支配,但作為一個階級的資本家,如果要自我復制,就必須擴大利潤的基礎。因此,我們形成了一個建立在“為積累而積累,為生產而生產”原則基礎上的社會的概念,這就加劇了不同資本的空間壓力。
低收入階層從事著空間生產,卻逐漸失去了空間的使用權,生存空間卻在資本的強勢邏輯下被不斷擠壓和重塑。針對居住空間的分異與隔離,恩格斯曾作過這樣的描述:“純粹的工人區,像一條平均一英里半寬的帶子把商業區圍繞起來。在這個帶形地區外面,住著高等的和中等的資產階級。中等的資產階級住在離工人區不遠的整齊的街道上……高等的資產階級住在郊外房屋或別墅里,或者住在空氣流通的高地上,在新鮮的對健康有益的鄉村空氣里,在華麗舒適的住宅里。”而在當今的城市空間開發中,與此相對應的是,城市貧民逐漸擠入不適宜人類居住的住宅區域,優質的城市生存空間逐漸被高等的資產階級所占有,弱勢群體的空間權益日益受到挑戰。
二、大衛·哈維的空間正義理論
馬克思的空間思想為哈維的空間正義理論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理論資源,他將關注點落腳于生產正義之上,注重普遍主義正義與特殊主義正義的結合以及身份等級的空間再生產。
(一)馬克思空間生產正義觀的延伸
馬克思認為自然空間到社會空間的轉換是建立在資本循環之上的。生產方式是研究“正義”觀點的重要角度,生產力才是關鍵。他對生產正義的論述是:“生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交易的正義性在于:這種交易是從生產關系中作為自然結果產生出來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奴隸制是非正義的;在商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也是非正義的。”馬克思關注生產中的正義性,通過對資本的運行進行分析,從資本與生產方式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正義觀。
馬克思認為應該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來研究社會正義。因此,馬克思更加關注現實的問題。關于正義問題,他將抽象思辨的問題轉向現實生活。哈維對馬克思的觀點進行了延伸,在不改變生產方式根本作用的條件下強調正義,他認為在資本的城市化過程中不僅包括城市景觀的生產,也包括城市意識的生產,城市意識就包含空間意識,空間正義的重建是對人的本質的追尋,同時也是對資本增殖邏輯的批判。
(二)注重空間生產正義
哈維關于空間研究的一個創新之處就在于他將空間與社會正義結合在一起來對“空間正義”進行研究。合理公平的空間分配是空間正義實現的必然要求,但同時,空間生產的合理與正義也是必要條件。羅爾斯的正義原則是這樣論述的:
“第一,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哈維對空間的分析理論基礎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從生產的角度來做分析,進而分析分配領域的正義問題。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認為生產條件是對生產方式的一種表現。生產分配會影響消費資料的分配。哈維的“空間正義”思想是馬克思思想的一種延伸,因此他認為“空間正義”應當先從生產出發,生產的正義是前提,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空間的分配正義從而最終實現“空間正義”。
(三)身份等級的空間再生產
哈維認為城市空間生產引起了空間分配的不均衡,造成空間不斷趨于碎片化,空間中的人不斷分裂為不同的群體以致于形成不同的階層,資本主義以空間為工具,不斷地塑造著新的群體與階層,他認為:“那些支配著空間的人可能始終控制著地方的政治,即使對某個地方的控制要首先控制空間,這是一條至關重要的定理。”勞動者開發地下空間的行為,可以表現出一種源于勞動自豪感、源于對自然的塑造感、源于人的需要的某種能量,也可以表現出一種在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下,由于雇傭勞動條件固有的異化而產生的某種倦怠。“城市”同樣表達了許多矛盾。這其中就包括身份等級的重新塑造。
在資本主義運行過程中,資產階級通過空間的生產來對空間進行支配,最終實現對工人的控制。空間生產不斷解構空間中的人原有的身份,為他們塑造新的身份。空間通過重構與隔離引起身份歧視,空間差異逐漸顯現。低收入階級是享受不到由空間生產帶來的利益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在城市中的身份在城市空間生產中被重新塑造出來。
三、空間正義理論對城市空間開發的啟示
(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表現為多個方面,其中包括城市居住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城市土地利用形式的變化。“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城市土地具有有限性。首先,城市土地不可再生,其次,城市的土地具有區位差異性;最后,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向變更困難。這些綜合因素造成了城市可利用的優勢土地空間稀缺狀況。基于城市土地的這些特征,在進行城市空間開發時應當將自然性考慮到開發需求當中。城市空間的發展寄托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是社會中的人,但同時人也是自然中的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應該應用到城市空間生產當中,這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做法,同時也是為人類的未來發展構建更加合理的開發模式。
(二)揚棄城市空間生產中的資本邏輯
我們應揚棄城市空間生產中的資本邏輯。從分析資本主義積累的矛盾性出發,我們可以把關于“城市”的爭論編織成一張完整的網。在競爭性的逐利環境中,每個資本家純粹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其結果與自己的階級利益對立。空間的開發遵循的是資本邏輯。這種邏輯之下空間被視為商品。由于空間具有價值,因此環境建設成為資本空間投資的目標。空間的開發更應該注重人的生存邏輯,將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我們只能將資本創造物質基礎的能力作為發展人類社會的一種方式,而不能將其作為統治人的力量。人類自身才是生存的現實維度。在城市交通空間、居住空間、物流空間的開發中要注重以人為核心,揚棄資本邏輯的主導,注重生存品質的提升。這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實踐。不同區位的城市空間應當按照當地環境的特殊情況與人民的特殊需要來進行開發,在同質化中尋求不同區域與不同群體的特色,從相似性立場出發注重差異性,尋求社會正義。
四、結論
資本可以尋找新的手段與方式來化解自身危機,可是城市空間資源由于具有有限性,因此它在資本空間化的過程中遭到了吞噬。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市地下開發語境中去審視資本邏輯,防止開發中過度資本化問題。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有制符合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同時也符合空間開發的歷史要求,所以我們在進行開發時,應發展更符合人民利益的城市地下開發模式,在吸納產能、吸納項目、吸納就業人口方面將城市空間的開發做到更符合我國的城市發展現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62—56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4.
[4]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
[5][美]大衛·哈維.《后現代的狀況》[M].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92.
[6]周江.城市土地管理[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