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別人打,絕大多數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打回去。但是,當家長們作出這個決定之前,有沒有考慮過下面這幾個問題:性格溫順的孩子不愿打回去怎么辦?打回去后被打得更嚴重怎么辦?孩子由此也愛打人了怎么辦?
在美國,從幼兒園起就會教孩子區分這三個詞:agressive(侵略性)、assertive(堅定的)、passive(消極的)。
孩子從小被教育,要做個善良又堅定的人。我們通常說的“老好人”,其實就是消極的人,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需要。這才是我們父母更該重視的課題。
善良又堅定,就是我們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表達自己任何的想法和感受,為自己發聲。但要用禮貌的、尊重他人的方式表達,而不要傷害他人的感受或者身體。教孩子成為一個“堅定的”人,不少幼兒園都會用這樣幾步:
1.說出你所看到的,“你推了我,你搶了我的玩具……”2.說出你的感受,“你這樣做,我很不喜歡……”3.說出你的需求,“我要求你立刻道歉,我要求你把玩具還給我……”如果以上三步沒有解決問題,可以先走開保證自己安全,與此同時尋求成人的幫助。
當孩子可以堅定地說出這些話時,他們的心理優勢已經回來了,即使沒有打回去的反擊,他們也已經非常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自己明白也讓對方明白什么是對的。
當然,用“打”來反擊,并不是絕對不可以。但這應該是孩子掌握了如何捍衛自己權利,懂得如何求助之后,自己對局勢的判斷做出的選擇,而絕對不是父母告訴孩子的必須選項。
我在引導女兒小D的過程中,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我現在告訴她的方法,是否適用于成人世界?即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時,能做出有力量的反應:說出事實、說出感受、說出自己的需求、向關鍵人物求助。現在很多成年人做不到這些,并不是小時候不敢“打回去”,而是從小沒有體驗過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
(摘自《現代家庭報》杰西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