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舍先生說:“在北平才能享一點清福”,在老舍先生眼中北平建筑布局處處有空,北平日常生活中花多菜多果子多,北平給老舍帶來美好的回憶,正是在這些看似閑趣的描寫中寄托著他的家園情思。
關鍵詞:《想北平》 閑趣
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多次說自己說不出來,用老舍先生的話說,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自己知道的又少。實際上,在文中,老舍先生不僅表達出了對北平的思念,而且讓讀者也為之動容。他為我們生動展現了“我的北平”。老舍先生心中的北平已經融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在《想北平》中這樣寫道:“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一點清福吧。”正因為可以“享清福”,老舍先生才對北平有那么深的感情。老舍先生為什么覺得在北平可以享清福呢?體現在一個閑字上。
一、閑地,北平處處有空
在老舍先生眼中,北平建筑布局是閑的。北平作為他的精神滋養之地,處處顯著閑。在老舍先生眼中,哪兒也比不上北平。老舍先生運用對比的手法與倫敦、巴黎、羅馬、堪斯坦丁堡等進行比較,他認為巴黎“太熱鬧”,有“許多地方使人疲乏”,巴黎與倫敦、羅馬相比勻調,但是和北平比“還差點”,等等,在比較中描寫出北平的特點:“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動中有靜”,北平“既不擠的慌,又不太僻靜”,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正是老舍先生對北平充滿愛,才會感覺哪兒都比不上北平。在此閑地,老舍先生可以暫時得到詩意的棲居。在老舍先生心中,北平最小的胡同,最空曠的地方也是那樣的美。“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氣”,“不在有許多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城樓、牌樓還可以遠觀,從視覺上讓人覺得有愉悅感,沒有高樓林立的緊迫感。接近自然景觀,如在街道上可以看見北山和西山,實現人為之中顯出自然的特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這種建筑布局,老舍先生說“我的性格和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個古城所賜給”。
北平的這種建筑特點,在老舍先生運用比較的描述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作為一個貧寒的人,老舍先生并沒有去描寫北平的故宮、王府井、長城等代表性的建筑,而是從內心深處來寫自己的北平。老舍先生出于自己的生活閱歷,選取了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童年記憶以及自己到過的倫敦、巴黎、羅馬等,寫出了對北平濃濃的感情,所以我們在文中可以看到,老舍先生說,如果定居巴黎,“一定會和沒有家一樣的感到寂苦”,“一定會”三個字表達出老舍先生的堅定語氣和信念,因為北平的許多建筑有著童年的美好記憶。家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家園之思也是中國文人的傳統。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家始終是中國人的精神寄托,特別是遠在外地的游子。而此時身在青島的老舍先生,看到北平已經岌岌可危,回憶起心中的北平,選擇可以代表北平特點的建筑,自己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熟悉的老城墻、積水灘、北平的胡同、城樓、牌樓、北山、西山,等等,里面包含著老舍先生對北平的思念。
二、閑物,花多菜多果子多
作為一名普通百姓,北平給老舍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北平作為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各種書籍和古物,讓北平耀眼奪目。但是作為一個“貧寒的人”,與自己的日程生活緊密相關的是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北平的花兒便宜,老舍先生選擇描寫的花有牽牛、靠山竹、草茉莉等,這些花不但便宜而且好活。因為北平的房子家家有院子,可以種一院子花,這給生活增添了美感,老舍先生認為“到底可愛呀”。老舍先生的愛花,得到家庭的影響,在父親去世后,父親留下的花都得到母親等的精心照顧,在夏天開出許多花兒。以至于后來,老舍對花有特別濃的情感。汪曾祺回憶自己和老舍先生在北京文聯共事的情景,在《老舍先生》中寫道:“老舍先生愛花,真是到了愛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花草在裝點庭院的同時,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后來,老舍先生在《養花》中提出養花的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實,有香有色”。
老舍先生作為一個貧寒的人,平日里沒有像《紅樓夢》中那樣的珍禽佳肴,他提到的菜是“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這些都是日常百姓家常吃的蔬菜。但是可以由城外送到家門口,這對平民老舍來說,自然是喜歡的,很新鮮可口。老舍先生用細膩的語言描寫出了自己的喜愛,“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形象生動地寫出韭菜的新鮮自然。特別是“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一般的美麗”,為什么普通的蔬菜會有詩一般的美麗,那是因為那么多的紅紅綠綠的蔬菜,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而這正符合老舍先生的審美趣味,老舍先生把蔬菜比喻成詩,充分體現了貧民老舍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北平果子多,沙果、海棠、柿子這些都是附近就有的果子。為了突出北平果子的親近自然,又用美國包著紙的橘子與北平帶著霜的玉李對比,表現北平人生活的自然愜意。在這些瓜果蔬菜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在北平的日常生活。
老舍先生說:“我不好學,也沒錢買古物。”老舍先生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在中學退學考了公費的師范學校,并且在教書之余,繼續學習英語,所以才可以到英國倫敦大學教書。因此不好學顯然是自謙之詞。沒錢買古物,確實如此,但這并不影響老舍先生發現生活之美,在韭菜葉、菜攤子上依然發現了詩意之美。為了進一步證明北平的好,從里面與“倫敦的成天冒煙的工廠”進行比較,顯示出北平的接近自然,而且從外面它“緊連著園林、菜圃與農村”,正是在這樣一個接近自然的環境中實現了王國維先生所說的無我之境。這是出于對北平濃濃的愛,在此老舍先生才說“在北平才能享一點清福吧”。
三、閑人,無所求也無可怕
作為一個在北平生活了二十七年的人來說,老舍先生在這兒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北平的許多地方留下了老舍先生美好的童年回憶。北平有“紅酸棗的老城墻”“小蝌蚪”“嫩蜻蜓”等等,正是在這兒,老舍先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他對北平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在《想北平》中卻多次說自己對北平的愛說不出來,為什么會這么說呢?老舍先生原來的生活條件應該還是可以的,在門當戶對的情況下,大姐和二姐嫁入的人家經濟條件還可以,但是老舍先生的父親在八國聯軍進北平時以身殉國,失去了經濟來源。母親為了孩子們長大成人,吃盡了苦頭。老舍先生作為一個貧寒的人,九歲在宗月大師的幫助下才入學堂學習。在《我的母親》中他說母親要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為了掙錢,母親給人家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服,這是一家人生活的經濟來源。正是因為如此,老舍先生非常愛自己的母親。他從母親身上學到了很多。在老舍先生看來,母親雖然不識字,雖然給不了孩子富貴的生活,卻給了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老舍先生借愛母親來寫愛北平,這充分體現了老舍先生對北平的愛。在此點上,我們知道為什么作者在文中一直念叨,只是說不出而已。“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1936年老舍先生應《宇宙風》雜志的約稿,寫下了這篇思念北平的佳作。而此時的北平卻危如累卵,老舍先生只能獨自默默地落淚,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作為一個身在青島的游子,老舍先生想表達的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從什剎海的蜻蜓到玉泉山的塔影,老舍先生愿做一只杜鵑,“啼出北平的俊偉”。面對北平的岌岌可危,此時此刻作為一名愛國的知識分子,老舍先生的心可想而知。而此時北平危急,他的情感一時無法表達,在此文中才會說自己說不出來,有種欲語淚先流的情感在里面。正是在貌似說不出的寫作中,道出了老舍對北平的摯愛,老舍先生寫出了“我的北平”,字字飽含深情。在老舍先生心中,北平給他安全感,因為在北平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享一點清福”。
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1937年之前,老舍先生筆下寫的散文多是詩境中濟南的冬天、大明湖、趵突泉、小麻雀、小動物們等日常生活中的美景,而到了國家危急時刻,他的文風大轉,開始關注抗戰。正如發表在1936年山東大學《二五年刊》的《青島與山大》,老舍先生看到沿海上停靠著各國的軍艦,不禁發問:“此地的經濟權在誰之手?”北平的危急,讓老舍先生對青島也產生了擔憂:“這些——還有許多別的呢——時時刻刻刺激著我們,警告著我們,我們的外表樸素,我們的生活單純,我們卻有顆火熱的心。”體現的是老舍先生作為知識分子的家國之思,老舍先生希望靠自己的筆寫出“最后勝利的歡呼與狂舞”,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對國家的熱愛,成就了我們的人民藝術家。
參考文獻:
[1]汪曾祺.人間草木[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
[2]老舍.人老舍不得[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9.
作 者: 張海濤,教育碩士,江蘇省豐縣宋樓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創意寫作。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