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郁達夫提出的融匯中西方文體論精髓的“散文觀”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獨樹一幟,以“自我”“清新”“文學性”展開現代散文理論的內涵探究和文類建構,而他散文的代表作《故都的秋》也頗受后人贊美,被收錄在當今中學課本之中。本文將結合郁達夫提出的相關散文理論,分析其代表作《故都的秋》中蘊含著的他生命哲學的自然觀。
關鍵詞:郁達夫 《故都的秋》 散文體 自然觀
“五四”時期著名文人郁達夫在創作及文體建構方面均多有建樹,他的小說及散文乃現當代文學研究之重,小說塑造出的具有“憂郁”情緒和“一味悲痛的情調”的“零余者”形象是研究“五四”時期留日青年學生的直觀文學例證,然而郁達夫的散文創作并未完全受他憂傷情懷的影響,結合他在散文文體建構方面的諸多觀點,他的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于另一面反映出他恬靜、閑適,渴望超脫 人世的自然觀。
研究郁達夫的散文作品離不開研究他于五四時期提出的散文文體建設理論。“個人”意識是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很重要的一條文化脈絡,郁達夫向國內讀者介紹“唯我主義”時說:“‘自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自我,個性強烈的我們現代的青年,哪一個沒有這種自我擴張的信念?”a他熱烈地擁抱這種“唯我主義”,還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全個性的表現這一句話,是可以說得罷!行住坐臥之間,我們無處不想表現自己,小至衣食住行的日常瑣事,大至行動思想事業,無一處不是我們的自己表現,所以一分一刻,我們一邊在努力表現,一邊就在創作新的自己。”b可知郁達夫主張創作時個性的張揚,他主張寫文章要表現“自我”,要展現個人的個性特點和精神面貌,要為自己寫作,而非自古以來的“文以載道”。
此觀點即可在他的《故都的秋》中窺見一斑。“故都的秋”顧名思義乃“北平的秋”,郁達夫全文將筆墨著重于描寫北方的秋天,細膩描繪自己所見的北國之秋的四個典型意象:“槐樹”“秋蟬”“秋雨”“果樹”,將細致入微的個人情感貫注其中。北國的槐樹被作者視為一種秋的點綴,沒有聲音和氣味,令人覺得細膩、清閑,甚至不禁聯想起“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落寞,微小但不減深沉,細膩卻不少悠遠;秋蟬則作為北國之秋的特產而司空見慣,其中卻也蘊含著作者對秋蟬的喜愛和嗔怪;秋雨則是比秋蟬和槐樹都有靈性的,它輕輕落在穿著青布單衣和夾襖的都市閑人身上,在咬著煙管發出緩慢悠閑聲調的尋常百姓嘴里以“涼”字道出,即使難脫“一層秋雨一層涼”的批評,卻因為帶著人的靈氣而愈顯得悠遠綿長;而果樹則是Golden Days的象征,家和萬事興的美好祝愿喻于其中。這幾處僅僅只是“秋意”的外在形式,郁達夫用“十分的秋意”來形容故都的秋天,實則是他借寫景狀物全身心地表現“自我”的一種方式。郁達夫宣稱:“現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我們只消把現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則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無不活潑潑地顯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一種自敘傳的色彩是什么呢? 就是文學里所最寶貴的個性的表現。” c
“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將“個人”作為一種覺醒的思想注入他們的作品中,力圖顛覆千百年來“文以載道”的傳統文道觀念,使“個性”得到張揚,使現代散文以“自我”為內核重新塑造。而《故都的秋》中郁達夫將自己全身心真實的感受注入其中,在“外在”的“秋意”中表現自己“內在”崇尚細膩自然、清閑寧靜、恬淡自由的自然觀。“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郁達夫此處明白曉暢地用對比表達出自己渴望在自然中淡泊寧靜之意,“皇城”和“一椽破屋”,“人海”和“院子里獨自飲茶”皆為明顯反差之物,能在森嚴的皇城尋覓得一處寧靜之所,只求每日早起飲茶、細數槐樹葉底漏下的日光,這是何等的愜意!這份“秋意”于此已不是簡單的外在的秋的形式,不是槐樹、鳴蟬、雨水、果樹,這份“秋意”是從內心深處生發的充實與愜意、恬靜與淡泊,加之上文的“梧桐葉落三更雨”,“秋”的內涵便更加醇厚,另有一分深沉悠遠和凌冽蕭索之感。
郁達夫這既充實愜意、恬靜淡泊,又深沉悠遠、凌冽蕭索的秋感,真實地反襯出他“細”“清”“真”的自然觀,同時這也是他散文的審美標準之一。郁達夫將散文又稱散文小品文,認為散文小品文追求的高遠境界就在于“清新”二字,談及與此類似的周作人先生,他稱:“周作人先生,以為近代清新的文體,肇始于明公安、竟陵的兩派,誠為卓見。” d即使與當時“五四”時期其他學者推崇“西學”的觀點相比,郁達夫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我總覺得西洋的Essay里面,往往脫不了講理的Philosophising的傾向,不失之太膩,就失之幽默,沒有東方人的小品那么的清麗”e。對于何為“清麗”,郁達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里做出如下審美標準:
原來小品文字的所以可愛的地方,就在它的細、清、真的三點。細密的描寫,若不慎加選擇,巨細兼收,則清就談不上了。修辭學上所說的 Trivialism 的缺點,就系指此。既細且清,則又須看這描寫的真切不真切了。中國舊詩詞里所說的以景述情,緣情敘景等訣竅,也就在這些地方。……情景兼到,既細且清,而又真切靈活的小品文字,看起來似乎很容易,但寫起來,卻往往不能夠如我們所意想那么的簡潔周至。f
郁達夫提出“細”“清”“真”三點審美標準,以衡量散文小品文是否達到“清新動人”的品格,是他過渡了早年的“主情主義”之后更加注重節制與駕馭個人情感的審美標準,也成為他散文寫作的外化形式標準,從而郁達夫的散文理論與散文創作邁入了新的階段,故而《故都的秋》中所流露出的自然觀才如此清麗又富有深韻。
《故都的秋》末尾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既有上文所述的細膩清麗、深沉蕭索、恬靜愜意之感,更有道家的超脫之意,“秋意”在結尾“折去壽命的三分之二”處達到了高潮, 與莊子“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淡生死的人生觀一脈相承,在自然與人生中選擇道家“齊生死”的人生哲學。在郁達夫這兒,自然是靈魂棲息的精神家園,自小喜愛自然的他將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上小學時總愛獨自在家鄉的江邊玩耍且常常耽于幻想:“置身入這些綠樹濃陰的黃沙斷岸中間,躺著,懶著,注目望望江上的帆船——那時候這清凈的錢塘江上并沒有輪船的——和隔江的煙樹青山,我總有大半日白日之夢好做。對于大自然的迷戀,似乎是我從小的一種天性。”g這份對自然衷心的熱愛之情深深地融于他的散文理論及作品中,使他在自然觀中既融匯了對人生事態的感悟,卻也依然不乏隨性自然之態。
郁達夫在散文理論與創作中還提出“文學性”,這是繼郁達夫提出在散文中應彰顯“自我”、應突出“細、清、真”之外的第三個觀點。這與他把自然看作精神救贖的藥方異曲同工,他認為自然可以“使人性發現,使名利性減淡,使人格凈化”h,劉半農對這一觀點曾明確指出:“所謂散文,亦文學散文,而非文字散文。” i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便秉承著“文學散文”之要義,在寫景中抒情,拋棄自古文章“經世致用”的功利觀點,從純文學的角度出發,抒發自己在自然中所體會的人生哲學:時光易逝、盛衰難料、殘缺與圓滿亦各有所長。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相比較,“黃酒白干”“稀飯饃饃”“鱸魚大蟹”“黃犬駱駝”各有特色,就如同上文所述“皇城”與“一椽破屋”相比較,在強烈的對比反差中蘊含著時間、盛衰、圓缺之對照。
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既是尋常的秋天,也是他內心情感與審美意識的濃縮體現,這秋天里有“自我”,有散文“細、清、真”的美,也有他一貫堅持的“文學性”。郁達夫在光怪陸離的強烈對比中體會自然蘊含的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尋尋覓覓之間仿佛又回到了“不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烏衣巷,似乎又回到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金陵鳳凰臺,也似乎又聆聽了一遍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幽州臺歌。折去生命三分之二光陰換來的北國之秋,集天地靈氣、日月光輝為一體,在平淡恬靜的尋常景物中吞吐歲月盛衰,靜觀人世滄桑,而這也是郁達夫“十分”的秋意中蘊含著生命哲學的集大成的自然觀。
a 郁達夫:《郁達夫全集》第 10 卷《自我狂者須的兒納》,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 48 頁。
b 郁達夫:《郁達夫全集》第 10 卷《文學概說》,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 316 頁。
c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 5 頁。
def 郁達夫:《清新的小品文字》,《現代學生》月刊第 3卷第 1 期,1933 年 10 月。
g 郁達夫:《郁達夫全集》第 10 卷《懺余獨白》,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98 頁。
h 郁達夫:《郁達夫評傳》,《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 年版,第 189 頁。
i 劉半農:《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我之文學改良觀》,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 年版,第 66 頁。
參考文獻:
[1] 許子東. 浪漫派?感傷主義?零余者?私小說作家?——郁達夫與外國文學[J]. 中國比較文學,1985(1).
[2] 黃德志. 郁達夫研究綜述[J].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4).
[3] 竺建新.自然·酒·愛欲書寫——論郁達夫的生命意識[J].名作欣賞,2009 (14).
[4] 黃科安.“心”與“體”:郁達夫關于現代散文理論建設之思考[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2).
作 者: 張瀅文,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