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然



【摘要】媒體融合時代,少兒廣播節目在發揮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尋找新的突破口。本文圍繞云南廣播電視臺青少廣播節目的全媒體化策劃、播出與運營,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少兒廣播節目的發展,提出重構節目形式、編排及播出渠道,著力開拓主持人能力建設及角色改變,形成節目良性持續發展。
【關鍵詞】節目生態? 版權資源? 核心內容? 主持人? ?能力重建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①伴隨著信息社會不斷發展,新興媒體影響力越來越大,移動互聯網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本文探索廣播少兒節目、青少廣播節目全媒體化實踐,著重論述媒介融合背景下少兒廣播節目的形式、編排、播出渠道等方面的改變,以及節目主持人作為廣播核心競爭力之一的能力建設與角色改變。
一、借助生態系統概念,重構節目規劃
對采編播于一體的廣播節目主持人而言,優質節目與主持人影響力相生相伴。早在云南人民廣播電臺少兒廣播開播初始,其高收聽率、高黏性的少兒廣播節目《叮鐺雙響炮》即獲得了開門紅,諸如許多小聽眾聽完節目才肯進幼兒園的聽評反饋極大地鼓勵了節目主創人員工作積極性。但隨著新媒體影響力快速增強,全國各廣播電視臺都面臨著受眾減少、廣告下滑等嚴峻挑戰,少兒節目收聽率也出現滑坡。順應時代發展,開闊思路,重新打造少兒節目,時不我待。
隨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新的傳播方式不斷涌現,少兒節目需要分析現下的傳媒生態,結合媒體發展戰略和頻率定位,甚至是在地經濟發展特點、語言風俗習慣、文化教育狀況,從中找到節目、受眾與市場三位可融為一體的運營模式,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相互共生中尋求共贏。2020年初,云南廣播電視臺推出全新的少兒廣播節目《叮鐺克拉絲》,在發揮少兒廣播節目教育、娛樂功能的同時,還為頻率發展助力。
(一)結合市場需求,重新明確節目定位
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等有利因素提升了家長給予孩子更好教育成長環境的需求。目前正在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都處于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中,這部分孩子家長在自己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錘煉后,對下一代的養成教育有了更多的認識,更希望孩子除課業學習之外能參與更多元的智力、體能、文化體驗,通過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發現孩子更多特長,讓孩子擁有更開闊的眼界,使孩子得到更多表達自信、展示個性的機會。
《叮鐺克拉絲》節目把受眾定位明確為9~13歲青少年及他們的家長,在節目架構的設計上,關注家庭的共性問題,增加個體的互動機會,強調多文化體驗、多路徑引領、多互動展示。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意見》明確了推進“雙減”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所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把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力量整合起來,理應成為少兒節目所關注的內容。
(二)借助新媒體創新節目編排,豐富節目生態系統要素
新媒體的崛起,既對傳統廣播節目產生影響,也為媒體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借助新媒體豐富的節目播出形態,創新節目編排是順勢而為。
《叮鐺克拉絲》節目組著力制作短小精致、適合多次分發的音視頻節目,如“校長會客廳”板塊以視頻方式再現學校風貌和校長寄語,通過視頻與文字和圖片結合,加大新媒體平臺投放宣推,在節目直播中增加視頻內容展示,讓節目編排超出廣播框架,形成多途徑多形態樣貌。由節目主持人丁叮和當鐺策劃并參與執行的“融媒體科技進校園”活動,把直播間搬進校園,利用趣味游戲、活動,以沉浸式的互動體驗方式引導青少年學習科學技術,傳播文化知識,活動本身實現了融媒體時代的全網傳播。
二、揚廣播聲音優勢,堅持內容為王
“媒體的全部榮光和成就,來自于對社會責任的堅守,來自于對新聞理念的執著,來自于對現在以及未來潛在受眾的熱愛,來自于以自己的最大努力促進社會每一點微小進步的心心念念。”②少兒節目在做好內容建設的同時,要發揮廣播的聲音優勢,用聲音的魅力抓住小聽眾的耳朵,要豐富內容形態,圍繞核心價值觀,生產具有傳播影響力的精品節目。
(一)把有意義的內容也變得有趣味
堅持內容為王,是廣播節目的立命之本。要把有意義的內容也變得有趣味,不僅要讓受眾聽到、看到,更要讓他們能參與,從中有感受、有收獲。在策劃《云南小小代言人》一期節目時,節目組把云南非遺文化、歷史故事、民族風俗、生態文明建設、科技發展云南等有助于增長青少年知識、開拓青少年視野的內容編排到節目中。讓青少年通過節目感受云南傳統文化中的滇劇、圖騰、服飾、嗚嘟(云南民間樂器)和扎染、漆器、美食等,以云南小小代言人的身份再傳承介紹云南的特色文化,講好云南故事,以青少年視角呈現祖國的發展和家鄉的變化,凝聚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凸顯“云南孩子愛云南,中國娃娃愛中華”的文化自信。
(二)節目的內容建設與節目運營協同發展
“叮鐺思享匯”是節目的常設單元,最早的設計理念來自節目人員學生時期受教育印象,是一個幫助未成年人正確認識自我并自主規劃人生的“課程”。節目組嘗試進行了不同行業的資源整合,邀請各行業大咖以分享思想、匯聚智慧的方式參與節目,把行業人才和學生家長、學生聯系在一起,用優質內容為青少年及學生家長進行相關內容的傳播。這一單元要達到兩大目標:從少兒節目的教育功能來看,引導青少年發現自身優勢,避免學生家長把學業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倡導文化多元,尊重孩子的選擇;從節目運營角度來說,節目從開播到現在接觸到多個科研單位、素質教育機構和優質企業等,為節目制作、活動組織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對這些資源的深度挖掘也可以為學生成長、節目可持續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三)挖掘節目版權資源,為二次開發服務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量的短視頻節目應運而生,節目中包含的視頻內容可以投放至不同的終端,為受眾帶來新的體驗。近年來,因版權問題引發的法律糾紛不斷增多,這也警示著媒體人在媒介融合的探索嘗試中要更加重視版權問題,要守護自己的版權資源,嘗試作二次開發,讓節目的生態系統呈良性發展。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今年5月在昆明召開,節目組圍繞大會主題,為廣播節目制定了“小而美、小而精、小而豐富”的宣傳定位。在云南香格里拉塔城鎮響古箐,節目組拍攝、錄制了大量的音視頻資料,由于這些資料呈現出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生動事例與生物多樣性大會主題相吻合,成為為大會服務的重要資源。節目組按照素材形態,分類打包存放,供不同主題節目選用。
三、注重主持人能力建設,推動節目迭代
全媒體環境下,少兒廣播的融合應對不能只著眼于節目,更需要關注融合態勢下節目主持人的能力建設與角色改變。人才建設是媒體發展中核心要素,從節目策劃制作到傳播平臺的靈活運用,每個環節都應體現廣播與時俱進、務實創新的內在動力。
(一)重建主持人業務能力
當前,傳統廣播節目對青少年受眾的觸達率不高,更多受眾通過網絡接觸音視頻產品,這就要求節目主持人要適應多平臺工作,要不斷分析受眾收聽習慣的變化,了解不同播出平臺的傳播規律,重建業務能力。全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也要學會視頻拍攝技術、剪輯技術,學習鏡頭語言的表達,探索符合不同播出平臺特點的音視頻編輯手法,不但要在電波里打動聽眾,還要能承擔網絡直播等以視頻為載體的任務。
少兒廣播節目必須符合青少年受眾的身體、心理成長規律。當前,很多以展示萌娃風采為垂類的短視頻,為了達到流量效果,常利用低齡兒童認知的局限,讓兒童在成年人的設計下展示所謂的“萌”,這是不可取的。應積極制作適合不同播出平臺傳播特點的節目,以少年兒童的視角看世界,從兒童的本真出發,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地進行啟發引導。這既考驗主持人技術層面的能力,也考驗主持人對特定受眾需求的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節目主持人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業務水準。
(二)青少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改變
青少年是特殊受眾群體,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的行為和喜好有著巨大差別。一方面主持人要研究受眾接納的傳播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據青少年行為特點探索制作節目的策略。這就需要主持人在節目以外轉變角色,對青少年進行有效觀察,增進了解,為節目創新助力。如:利用業余時間到學校當義工,在自然狀態下觀察孩子,參與他們的課外活動,在平等互動中獲得直接體驗。同時,青少年節目主持人還要學習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甚至求教于兒童游戲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無論是直播節目主持還是以記者型主持人的身份進行采訪,主持人的角色都不是單一的,最終的角色改變都要服務于節目的傳播。
(三)推動節目迭代
隨著對青少年受眾的深入了解,為節目策劃找到突破口,節目迭代便成為可能。近年來,在加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傳承背景下,各類考核對學生詩詞古文的學習提出更高要求。語文教材增加了詩詞古文的篇目比重,很多家庭愿意為孩子從小接觸古詩詞提供多途徑的學習條件。市場上的學習類音視頻產品以詩詞背誦、詩句釋義為主。而青少年對古詩詞的認知不僅僅是會背誦,明白釋義,更重要的是對古詩里蘊含的歷史人文背景、天文地理、音樂韻律要感興趣。《叮鐺克拉絲》節目組策劃并制作了一檔每期時長3~5分鐘、針對小學低齡段兒童的古詩賞析類節目《Mickey的詩詞有聲書》。這檔節目把古詩文字賞析、朗讀韻律與兒童的生活經歷相結合,即文字賞析追求淺顯易懂,對詩人的介紹融入古今生活環境的對比,甚至其中隱含的自然科學現象也被挖掘出來,讓小聽眾在一次又一次的古今對話中了解中國文化,節目推出后受到了低齡段孩子的喜歡和老師家長的認可。總之,節目迭代沒有終點,需要在分析整合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不斷求變。
綜上所述,媒體是內容生產、思想引領、創新發展的聚合體,無論技術如何演變,媒體向上求新的追求不能變,現在及未來都要靠優質內容立足,依靠節目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完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齊頭并進,青少節目更是如此。
注釋
①《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②《致讀者——一切正在開始》,《北京青年報》,2017年7月6日。
(作者單位:云南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黃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