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沂南縣農業農村局 劉衛龍 高洪翠 王玉春
去年以來,沂南縣委、縣政府圍繞中央和省市各級部署要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強化責任擔當,科學謀篇布局,理清發展思路和創建定位,積極探索形成了“區域化突破、全域化提升、系統化推進”工作思路,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一是較好解決了蔬菜滯銷難題。疫情初期,是當地溫室大棚蔬菜大量上市期,新冠疫情打亂了正常生產節奏,蔬菜發生滯銷,黃瓜市場批發價降到0.4元/公斤,群眾反映強烈。為保障蔬菜銷售渠道暢通,成立綠色蔬菜服務組,從元月26日開始,每天組織專人,對縣內5個高速路口(后調整為3個)設立蔬菜綠色通道服務點,全天執勤,對進入縣內運輸蔬菜的車輛進行實名登記,消殺,引導服務。定點幫扶縣內主要蔬菜批發市場,縣農業農村局實行班子成員包鄉鎮、機關干部包市場,組織5名領導干部幫包辛集、蘇村和依汶等重點鄉鎮,組織機關干部對縣內35處蔬菜批發市場進行“一對一”幫扶,搞好日常疫情防控措施,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行為,協調解決市場運行中的困難。創新蔬菜銷售方式,引導和服務辛集振民蔬菜合作社、依汶金國蔬菜合作社、雙堠魯潤果蔬合作社等,開展“無接觸”營銷,微信下單、配送到戶,解決疫情期間居民生活需求和基地園區產品銷售難題,短期內銷售萬余單,輻射到臨沭、蒙陰、莒縣周邊縣區和市區;及時協調聯系山東沂蒙大妮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解決了青駝鎮鮮切花(非洲菊)、依汶鎮汶河蓮藕等銷售難題,既為企業增加了利潤,也為群眾增加了收入,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二是抓好穩產保供工作。糧食實現“十七連豐”,總產實現7.1億斤,在克服澇災、雹災等不利因素情況下,第一時間響應,科學應對,迅速組織技術人員趕赴一線指導災后生產自救,最大程度減少災害影響。先后組織2700余人次的技術隊伍,到田間地頭指導技術生產,緊急發放價值71.8萬元的農藥,最大限度的挽回了農民經濟損失。另外,沂南縣積極探索農業保險,試點蜜桃、設施蔬菜等新險種,協調各保險公司及時進行災情勘察,完成理賠金1700多萬元,較好地解決了部分新型經營主體恢復生產。目前,全縣蔬菜市場供應充足,主要有黃瓜、芹菜、萵苣、韭菜和蕓豆等,日總產量18萬公斤,黃瓜批發價大約5元/公斤,市場供應充足。

一是培育朱家林發展模式。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示范區是山東省首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總規劃面積28.7平方公里,覆蓋23個自然村,總人口1.6萬人。園區以“創新、三美、共享”為發展定位,以“五大振興”為發展目標,建設“脫貧攻堅、新六產融合發展、美麗鄉村供應商、特色小鎮”四個樣板,先后招引落地產業項目26個,總投資17.8億元。朱家林社區服務中心、柿子紅理想村、省委黨校岸堤校區、朱家林農創園等重點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山東鄉村振興學院落戶省委黨校岸堤校區;鄭州果樹研究所、釣魚小鎮、法國安德魯等項目穩步推進。蠶寶寶農場、天河本草園、十六園等18個農業新六產項目成長良好,產業融合度不斷提升,業態不斷完善,展現出良好發展前景。朱家林獲評“2019中國最美鄉村”“全國百佳旅游目的地”“全國首批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精選試點村”,成功入選“富強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十大案例村莊”。
二是建設好馬牧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馬牧池常山莊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依托優美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紅色文化積淀,以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為目標,聚焦發展特色農業和紅色文化旅游兩大主導產業,規劃了紅色旅游區、優質林果區、高效蔬菜種植區等五大功能區,整合各類政策、撬動社會工商資本1.97億元,片區加速推進,累計整合各類資金5.23億元,完成投資9650萬元,完成流轉土地3500畝。
三是實施了一批涉農基礎項目。在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第一書記”和臨沂市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成功實施了高標準農田、糧食綠色高質高效、信息進村入戶、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設施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確保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為補齊農業生產短板作貢獻。以糧油、蔬菜、畜禽等產業為主導,統籌把握種養殖、加工、市場、流通和營銷等關鍵環節,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從供給側兩端發力,開發和推出產銷對路的拳頭產品和高端產品,培育有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端農產品,打造專業化、精細化、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繼續爭創沂南(黃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農產品特優區和省級、國家產業強鎮等重點項目,培育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一是攻堅打擂人居環境整治。為進一步提升整治水平,全面完成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目標,加大督導檢查力度,每月由縣領導帶隊觀摩檢查;4月份開始,結合人居環境整治擂臺賽,市里進行明察暗訪,每月進行綜合排名,發黃旗扛紅旗,列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順利完成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攻堅目標。
二是集中連片建設美麗鄉村。始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工作重心,積極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探索新農村建設新思路,順利實施了5個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創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片區1個:大莊鎮官莊片區;創建市級美麗鄉村7個,完成認定縣級美麗鄉村100個。
一是圍繞鄉村振興“三步走”,打造農產品供應基地。落實好臨沂市委、市政府“三步走”戰略,以沂南黃瓜、肉鴨、雜糧、林果等優質農產品為重點,精準對接長三角市場消費習慣和準入條件,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為重點,建設好沂南黃瓜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面做好對接長三角、粵港澳,強化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完善種子種苗、生產加工、冷鏈物流、品牌培育、市場營銷等配套服務,規劃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供給基地,創建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全力打造長三角市民的“菜藍子”“肉盤子”和“米袋子”。
二是對接長三角等周邊先進地區,落實鄉村振興“三步走”。以沂南縣申報的振民蔬菜合作社種植基地、金國蔬菜合作社種植基地、盛世莊園和物候園等19家上海蔬菜供應基地為基礎,以沂南黃瓜、肉鴨和其他優質農產品為主導,全面對接長三角、粵港澳,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宣傳推介活動,全力打造上海蔬菜集團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成功創建山東省農業“新六產”示范縣。
三是建設好質量溯源體系。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與縣農商銀行合作,在房莊子、魯中兩個蔬菜批發市場,試點建立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為載體的電子化交易平臺系統,涵蓋從農產品檢測、到追溯、到交易的全鏈條監管模式,提高了入市農產品的檢測合格率。通過建設質量溯源體系,真正實現了對種植散戶的監管,保護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一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堅持共享導向,推動實施農業農村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維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拓展農村集體經濟形態。積極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廣大農民利益。
二是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搞好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沂南分所建設,組建好縣級農業科技專家團隊,搞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模式推廣和培訓服務;推廣智能溫控、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等先進適用的生產技術,實施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提高農業信息化、集約化、智能化水平。搞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做大做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建設一支有文化、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三是抓好生態農業建設。做好耕地質量提升項目,進行秸稈還田,千方百計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搞好土壤改良修復、農藥殘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和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條件;開展減肥、減藥行動,推廣綠色生產防控技術,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減少農藥等化學品投入,實現“一控雙減三基本”目標。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改變以往的農業大水漫灌方式,重點推廣應用大田噴灌、果園微灌、大棚滴灌等先進節水技術,擺脫“靠天吃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