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靜良

“當前,我一個月能在網上賣12000件手工編織的草制品。這不,我剛剛又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把300個貓窩制品賣到了重慶,用于家庭寵物喂養。”郯城縣歸昌鄉馬王村農家女于方紅說,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她實實在在地嘗到了“網絡致富”的甜頭。
“以前,除了燒水做飯,就是喂牲口,多余的稻草沒法處理,只好被焚燒,既污染了環境,也埋下了火災隱患。如今,一畝地的稻草經過加工能賣六七百元,誰還愿意去把稻草焚燒了呢。”在歸昌鄉馬王村,村黨支部書記張楠談起草編加工減輕秸稈焚燒壓力時滔滔不絕,他笑著說:“現在我們村從事草編的家庭婦女有120余人,每人每天能收入60~80元。”
在馬王村于方紅家的購銷點,幾位六七十歲的農家婦女聚在一起,發揮心靈手巧的優勢,用廢棄的稻草變廢為寶。于方紅積極采取“量身定做”“合同訂單”“線上線下”互動等經營措施擴大市場營銷途徑。通過手工編織成的“饅頭筐”“鳥窩”“狗窩”等環保工藝品,成為國內大中城市消費者的“搶手貨”。
該鄉馬王村65歲張瑞俠大嫂告訴筆者:閑暇時吃過早飯,在把該洗的碗筷、衣服清洗完,就開始編織“鴿子窩”,一天能編四五十個,收入五六十元,很輕松。
今年30歲的于方紅是個敢想敢干的新型農民。早在2015年,她就開始琢磨利用本地豐富的稻草資源增收致富。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聽說上海市內一些市民養殖寵物狗、貓等缺乏其休息的窩,就立即借錢買了一臺三輪車,開始走村串戶收購農家婦女編織的寵物所需的草制品,并當作一項事業來干,當年就賣了2萬余件草制品,凈賺2萬多元。
“要想把事業做大,除了抓好產品質量,還要設法打開銷路。”2018年初,于方紅了解到,網上購物的人越來越多,電子商務已成為一個發展趨勢。于是,她在做好線下銷售的同時,就在淘寶注冊了網店,并為自家購銷的草制品注冊了一個品牌“方紅草編”,開始了網絡營銷。
隨著網店點擊量的攀升和客戶的不斷增加,“方紅草編”的訂單量與日俱增,于方紅的草制品收購點也迅速壯大。
如今,她的草制品加工點不僅遍布歸昌鄉29個村及本縣楊集、花園、高峰頭、紅花、馬頭等鄉鎮,還輻射江蘇新沂、邳州、東海等地,從業人員3萬多人。僅于方紅一家年營銷能力就達到15萬件,年收入20余萬元,產品俏銷上海、深圳、重慶、四川等10多個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