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塵
一次,簡雍陪劉備出行,見一男一女正在路上走。簡雍即刻上前對劉備說:“老大,快把那倆人抓起來吧,他們一定會行不軌之事!”劉備差點驚掉下巴:“兄弟,沒發燒吧?人家前后相隔五六丈,你咋說出這樣的話來?”簡雍急忙答道:“老大,他們身上有作案工具喲!”
作案工具?劉備突然間明白簡雍這是話里有話!
原來,川人有釀米酒的傳統,時年蜀中歉收。為倡導節約,劉備下令不許私做米酒。在層層施壓下,最終變成了百姓家里不能有作酒工具,鬧得民怨沸騰。明白過來的劉備立即廢除了那條法令。
《呂氏春秋》中講了個寓言故事,說老財主因為食物卡住喉嚨,被折騰得痛苦異常。為避免重蹈覆轍,從此竟要求朋友、家人和自己一道,酒肉不進、三餐俱廢。
無論是劉備以工具定罪還是老財主因噎廢食,當寓言講時大家都會覺得非常荒唐。拿孔融懟曹操的話說,徐偃王因為仁義不迎戰周穆王而丟了國家并不是仁義出了問題,燕王噲把王位讓給子之導致國家大亂也不是謙讓有毛病。你總不能因為有乘船者落水而亡就禁了天下的客船,不能因為有用兵亡國的案例就遣散保衛國家的軍隊吧?
成天一針見血,
自認快意恩仇。
苦心尋章摘句,
風雨中猶清醒。
所謂生民立命,
過眼便成浮塵。
文章若能濟世,
應問懸壺之人。
是的,工具、食物、仁義、謙讓、客船和軍隊都沒有錯,錯的只能是支配它的人。如果一再讓客體為主觀問題背鍋,削足適履、因噎廢食就不再是笑話。
寓言的深刻在于,用近乎荒謬的故事描述出成人世界最現實的悲涼。因為缺乏生活、沒有擔當,簡單歸因而因噎廢食的事,在現實世界中也并不罕見。
前些年考核排名之風盛行,形成了不少亂象。后來,正向激勵被迫退出歷史舞臺。于是,很多人的工作重點就變成堅守底線。
圬工橋、獨柱墩、長大縱坡因偶然原因出事后,事故調查問責讓建造者百口莫辯;排查、登記、整改、銷號,又讓管理者精疲力盡。于是,工作重點悄然變成了風險規避。
無論是考核還是建設,發展才是其中最應該被關注的焦點。如果一項工作存在影響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當然應該被叫停、整改甚至廢除。但是,從科學發展的角度出發,清理、刪減、重構和改進或許才是更好的方法。“一刀切”“一鍋端”的做法往往不可取。從這層意義上講,廢食之前,一定要找到切實可行的替代途徑。說出“這不行、那不行”之前,心中一定要有“怎樣才行”的答案。
簡單來講,我們不該因為進食可能噎住就放棄吃飯,也不該因為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而懷疑發展本身,看問題一定要關注主流,因噎廢食決不可行。